忆母亲
我的母亲逝世快十年了。十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感,毎每潸然泪下。阴阳两隔,我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却不曾稍减。现我想用纯真的笔头,记录下母亲生活中的一二亮点,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从没出过远门,也不善言谈,多是憨厚地笑着,腼腆而老实。但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这些优点一直影响着我,教我如何做人。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凶恶的男人。平时,只要母亲说了一句父亲认为不该说的话,立即就会遭到痛骂。而如果母亲解释一下,就像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伸手就是一巴掌打过来。好几次,母亲抱着我流泪说:没有我的话,她早就和父亲离婚了。我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她不想让我生活在一个残缺家庭,失去父母之爱,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此,母亲对父亲的打骂,都以最大的耐力忍受着。
母亲出身官宦之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我5岁时,就叫比我大几岁的我的堂侄女带我到学校去报名读书。老师见我太小,不收。侄女就叫我坐在教室外的石条上等她放学,我坐着坐着就哭了。中国人做事讲兆头,我觉得这是我读书得了个不好的兆头。初中升高中,全湾四个人在同一个班,他们三人都升了,就我一个人升不了。七七年恢复大学招生考试,我报名参加了高考。当时地方政府很重视,成绩用红榜公布出来。我的成绩在常宁县排名第三,松柏镇排名第一。可照样政审通不过,让我无缘步入大学殿堂。
我特别喜欢看书。慢慢地,我的箱子里竟有了满满一箱子书,还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书。这些书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一有空我就看这些书。当时学校不重视知识,没有人认真读书。我则把上课时间,用在了看这些课外书上。老师对学生不读书,无所谓;但我看这些书,却不允许,认为这是封资修的东西。记得有次我好玩似的用繁体字写作文,老师竟怒气冲冲地批评我,说我是复古倒退。还把我的作文撕了,要我重写。像我这样的学生,老师怎么还会推荐上高中呢。父亲见我一个人拿不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大骂是那些封资修的东西害了我。把我一箱子书用刀全部剁碎,然后放火烧了。我看着心爱的书,一本本被剁得粉碎,心里难过极了。母亲立即安慰我:看书有什么不好,起码能够多认几个字。读书就是学知识,你学习成绩比他们好,说明你比他们强。待父亲脾气消了之后,母亲又要父亲找关系,让我到学校补习一年,再考高中。
母亲还很重视我的道德培养。一次我放学回家,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我两角钱。回到家里,我高兴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却要我第二天上学时,把钱还给售货员。她说别人的钱不能要。做人不要沾小便宜;沾小便宜发不了财,还会养成坏毛病。我第二天上学时,就把钱还给售货员。售货员高兴地用当时的时髦话,夸我是毛主席的好学生,还拿了颗糖给我吃。在那时,农村人家别说两角钱,就是两个分钱的积蓄,可能都是没有的。母亲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实在超越了一般农村妇女。我每每想起这事,对母亲就有一种崇敬之感。
母亲会做人。有次母亲和我一位堂嫂吵架,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要打堂嫂。母亲立即拖住了父亲。说牙齿和舌头还要打架呢,骂架相互都有错,事情过去了就算了。最后硬是把父亲给说服了。
我17岁就顶职参加了工作。由于年纪小,加之从未离开过母亲,特别想家。每逢转班休礼拜,心早飞了回去;而返矿时又总是依依不舍。母亲就开导我,舍不得父母吃不到饱饭,舍不得妻子为不了好汉。男子汉要志在四方,经风雨见世面。为了掐断我的思乡情绪,还要父亲规定,我一个季度才能回家一次。其实,母亲何尝不想自已的儿子呢,她完全是为我着想,要我在外面砺练自己。她把对儿子的思念,藏在心底。每当我回家时,她又会像过年一样,搞些好东西给我吃。
湖南衡阳市柏坊铜矿 唐铁云 写于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