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9|评论: 0

[转载分享] 趣说节气|甘雨时降,润泽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发芽,让一载新岁在泥土的芬芳中渐渐苏醒。它不似惊蛰的雷声轰鸣,不如清明的杏花烂漫,却在二十四节气中独得一份温润气韵。
农耕文明的永恒盟约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东风解冻的暖意化作甘霖润泽九州。雨水节气以"雨"为名,实则是天地间最古老的农耕密码——农谚"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的智慧,正藏在这润物无声的细雨里。农人仰望苍穹,心中默念着古老的祝祷,期盼这场春雨能滋润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丰饶的希望。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开始返青,细密的雨水渗入土壤,农民称之为"接墒雨"。岭南水田里,早稻秧苗在暖雨中舒展,与西南丘陵间盛放的油菜花遥相呼应。春雨为封闭了一冬的土壤增添湿度,稚嫩的种苗,有了力气冲破束缚,发芽,生长,积蓄力量。春雨,是对农家人的馈赠,它让终其一生面朝黄土的人,年复一年地拥有欢喜与动力。
春暖人间,温润入心
雨水,祈一年丰收。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农时,聪明的中国人,总能通过节气,去探究一年的光阴。岭南客家人至今保留着"占稻色"的古俗:将糯稻放入陶炉爆炒,以米花绽开的成色预卜年成。爆米花的脆响与孩童的欢笑交织,升腾的蒸汽里晃动着对丰收的期盼。
"雨水节,回娘家"的习俗,在川西坝子已绵延六百余年。出嫁的女儿带着"罐罐肉"踏上归途,红绳缠绕的陶罐里,文火慢炖的蹄髈散发着当归、枸杞的香气。这份承载着牵挂的礼物,让肃杀的早春平添暖意。在福建漳州,归宁的女儿会特意换上绣着雨滴纹样的木屐,踏过青石板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与春雨唱和。扎根于民间,代代相传的民间民俗,没有华丽的仪式,却蕴含着质朴的情感和美好的期许。它们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在岁月的流转中,让我们始终铭记那份温暖与牵挂。
万物萌动的时节诗篇
雨水,是雪化雨至的开始,单调的人间,有了生机,萌芽抽条之际,莺歌燕舞,花绽,河开,柳绿,燕来,凛冬的肃寂渐渐消散,细雨连绵之时,属于初春的诗意愈发浓郁。正如诗圣杜甫笔下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细致观察着春雨如期而至,伴随和风,悄然入夜。洒在陌上路径、点缀江船灯火,滋润万物萌生。
春日的雨,温柔而多情。点点滴滴的雨丝,落在红墙黛瓦,朦胧了天青色记忆;落在青石小巷,淋湿了千年的等待;落在文人墨客的笔尖,涟漪了清浅时光。正如陆游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夜里,淅淅沥沥的雨敲打着窗棂;清晨,小巷里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文以情生,情因物感。他们或面对自然景色,沉浸于美的享受;或面对物候变化,抒发人生的感慨;或目睹花谢叶落,探索宇宙的哲理。虽然时代不同,但在熟读每一句经典后,也一定能体会古人在面对时序变迁时所发生的心灵颤动。
从《诗经》"以祈甘雨"的古老祝祷,到现代农业的智慧灌溉,雨水节气始终是中华文明认知自然的时空坐标。当我们凝视玻璃幕墙上蜿蜒的雨痕,或许能想起祖先在青瓦白墙下听雨的闲适;当我们用手机查看天气预报时,血液里依然流淌着"观天象、察物候"的文化记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恰似绵绵春雨,在岁月更迭中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根系。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