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卖员困在社保外”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网友们为这一群体发声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但一个疑问也随之浮现:为什么同样是底层劳动者,餐厅服务员、月嫂、建筑工人、货车司机、押运员、保洁员等群体的社保缺失却鲜少被讨论?
一、外卖员的“高曝光”与他们的“隐身”
外卖小哥的社保问题能引发巨大关注,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1、平台的“光环效应”:美团、饿了么等巨头自带流量,舆论监督更易聚焦;而建筑工人、保洁员往往受雇于分散的小企业,缺乏统一的“靶心”。
2、与公众的“强连接”:外卖员穿梭于城市每个角落,直接服务千万家庭,他们的疲惫与风险被消费者亲眼见证;而工地、货车、家庭保洁的场景则相对封闭。
3、社交媒体的“共情杠杆”:年轻人是外卖的主要用户,也是社交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更易为“同龄”骑手发声;而月嫂、建筑工人等群体的生存状态,往往游离于网络声量之外。
二、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同样“裸奔”的劳动者
据统计,我国2.8亿灵活就业人员中,超60%未缴纳社保,他们分散在各个角落:
建筑工人:风吹日晒、工伤高发,却因“临时工”身份被层层分包,社保成为“空中楼阁”。
月嫂/保洁员:通过中介接单,被视为“个体户”,平台和雇主互相推诿责任。
货车司机/押运员:长途奔波的高危职业,但挂靠公司常以“合作”名义逃避社保缴纳。
他们的共同困境是:劳动关系模糊化,企业用“灵活就业”之名,行“规避责任”之实。
三、追问本质:谁在制造“社保鸿沟”?
社保缺失的背后,是系统性漏洞:
法律执行乏力:尽管《劳动合同法》明确社保强制缴纳,但监管对零工经济、临时雇佣的覆盖仍存盲区。
维权成本悬殊:外卖员可通过网络集结形成压力,而建筑工人等群体缺乏组织,投诉无门。
社会认知偏差:公众潜意识将“外卖员”视为“新产业工人”,而传统体力劳动者则被归为“旧问题”,默认其困境“本该如此”。
四、社会在进步,我们需要一场不落下任何人的变革
为外卖员呐喊是进步,但社保公平不能止步于此:
对平台和企业:拒绝“算法剥削”与“合同游戏”,无论行业新旧,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必须统一。
对政策制定者:扩大社保强制覆盖范围,探索“按单参保”等灵活缴纳机制,让月嫂的一单、货车的一程都被纳入保障。
对公众:在转发外卖员新闻时,也关注身边“沉默的身影”——工地上的黄头盔、凌晨的货车灯光、小区里弯腰的保洁阿姨。
社保不应是“幸运者”的彩票,而是劳动者最基本的尊严。 当我们在为某个群体呼喊时,别忘了那些同样在为生活奔波的身影。只有让每一份劳动都被看见、被保障,才是真正的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