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37|评论: 2

[焦点关注] 烽火岁月中的革命情谊:范长江与梅晓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34.6667px]烽火岁月中的革命情谊:范长江与梅晓初相识:新文化战线上的神交
115811_看图王.jpg
范长江于 1909 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县田家场,梅晓初 1910 年出生于内江县松柏乡,两地相隔仅十余里 。在学生时代,两人求学各奔一方,虽为邻里老乡,却相邻不相识。
20 世纪 30 年代末,范长江已是《大公报》有名记者,梅晓初亦在《内江日报》作副刊编辑。彼时,他们同时活跃在新文化战线上,皆为宣传抗日救亡的热血爱国青年。
1937 年,全民抗战的声势如火如荼地在祖国大地上燃烧起来,范长江作为《大公报》特派记者,经常奔波在抗日战场,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战地通讯。当时,梅晓初正在内江县立中学(现内江一中)兼任美术课,他在授课前都要花十余分钟简单讲述一些抗战前线的英雄故事。没料到学生对听英雄故事比上美术课更感兴趣,学生本能的爱国热情感染着梅晓初。基于这种情况,他广泛收集、剪辑范长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战地通讯。他发现范长江的文章笔触娴熟、生动流畅、功底深厚,绝非一般记者。由此,梅晓初对素不相识的范长江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后来,梅晓初得知范长江是内江田家场人,比自己年长一岁,决定要为范长江编纂战地通讯文集。
1938 年冬,梅晓初与范长江取得联系,商谈编纂战地通讯文集一事。最初,范长江认为,他的这些文章大多是在战争火海中抽空写成的,艺术性不高,不便编辑成册,对梅晓初的热忱表示谢意而婉言拒之。梅晓初则认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这些在战火中铸就的灵魂、硝烟中炼就的文字,吹响了 抗日救亡的号角,这些文字极为珍贵,必须编辑成书以唤起民众的抗日情绪。经梅晓初再三相告,范长江才又重新认定那些文章确实展现了抗战中真实动人、有血有肉的人物和英勇战斗的事迹,最后同意编辑成册,并建议内容雷同的可以抽去,一定要以能具体反映抗日战争中的主流,即长期抗战、全民动员,而一定能够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乐观精神为主旨,即是该书的目的。当时,他们虽未谋面,但已成为志同道合、文字常来常往的 神交
相知:为抗战发声的共鸣
640 (222)_看图王.jpg
毛泽东与范长江交谈(资料图片)
1938 年冬开始,梅晓初便全身心投入到文集的编纂工作中。他穿梭于内江的大街小巷,遍访各个书店、报摊,不放过任何一份刊载有范长江文章的报刊。在那个物资匮乏、信息传播困难的年代,收集资料并非易事,但梅晓初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范长江文章的热爱,硬是将一篇篇散落的战地通讯汇聚起来。每找到一篇新的文章,他都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剪辑下来,仔细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梅晓初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深入研读。他被范长江笔下的抗战故事深深打动,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顽强不屈的百姓,在范长江的笔下栩栩如生。为了让文集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梅晓初精心编排文章顺序,还为每一篇文章撰写了简短而有力的按语。这些按语,或点明文章主旨,或抒发内心感慨,将他对范长江文章的理解和对抗战的思考融入其中。
1939 年春,范长江因扩展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组织和活动,从重庆回到家乡内江。在沱江中学的那次演讲,让梅晓初对范长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演讲结束后,梅晓初激动地走上前去,与范长江紧紧握手,两人相谈甚欢。这次见面,不仅让他们的 神交变成了现实中的友谊,还为他们共同的抗战宣传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范长江受邀到梅晓初家商谈。屋内,闻化鱼、刘石夷等内江文化名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抗战形势和文化宣传各抒己见。范长江提出,希望梅晓初在附近搞几间房子,作为内江进步记者和文化人的联络点,取名 记者之家。梅晓初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不久后,在范长江的助力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江分会成立,就设在梅晓初提供的两间私人住宅里。此后,这里便成为了内江进步文化活动的重要据点,大家常常在此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为抗战宣传出谋划策 。
在共同为抗战发声的过程中,范长江和梅晓初的情谊愈发深厚。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宣传抗战,如何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范长江凭借自己丰富的采访经验和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为梅晓初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梅晓初则以他的细心和耐心,将这些建议落实到文集的编纂和文化活动的组织中。他们的合作,不仅让范长江的战地通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让内江的抗战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相见:家乡的思想碰撞
115456_看图王(1).png
1939 年的春天,内江的街头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息,空气中似乎都涌动着人们对抗日救亡的坚定信念。此时,范长江因扩展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组织和活动,从重庆回到了家乡内江。他的归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沱江中学(现内江二中)的校园里,师生们满怀期待地聚集在一起,他们都听说了范长江的大名,这位从内江走出去的著名记者,如今带着一身的传奇经历回到了家乡。校方领导李仲权,这位既是沱江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又是范长江恩师的长者,热情地邀请范长江向全体师生演讲抗日战争的形势。梅晓初也早早地来到了现场,他对这次演讲充满了期待,内心激动不已,因为他终于有机会见到那位让他敬仰已久的范长江。
范长江站在演讲台上,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先是微笑着说道:我在中国走了不少地方,看过许多中学,比较起来,沱江中学的风景格外优美,仅次于烟台中学,而论成绩,丝毫不比烟台中学差。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师生们倍感自豪,也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大家的距离。
紧接着,范长江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开始深入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他从国际局势讲到国内现状,从正面战场的激烈厮杀讲到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从四行仓库的英勇坚守讲到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他的讲述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师生们的眼前徐徐展开。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日军必败、我军必胜的道理,让大家对这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梅晓初全神贯注地听着,眼睛紧紧地盯着范长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他被范长江的演讲深深吸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范长江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些都让梅晓初敬佩不已。
演讲结束后,梅晓初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紧紧地握住范长江的手,说道:范先生,您的演讲真是太精彩了!我一直都非常敬佩您,今天终于见到您,真是太荣幸了!范长江微笑着回应道:梅先生,我也听说过您为抗战宣传所做的努力,咱们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以后还得多交流啊!两人相谈甚欢,仿佛多年的老友。
随后,范长江受邀来到梅晓初位于市中区沱江巷内的家中。屋内,闻化鱼、刘石夷等内江文化名人早已等候多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而融洽。范长江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然后放下茶杯,认真地说道:如今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文化人更应该团结起来,为抗战出一份力。我希望能在附近找几间房子,作为内江进步记者和文化人的联络点,就叫记者之家,大家觉得如何?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梅晓初更是毫不犹豫地说:范先生,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我家正好有两间房子,收拾一下就可以用。范长江听后,高兴地拍了拍梅晓初的肩膀,说道:有梅先生帮忙,那就太好了!就这样,在范长江的积极推动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江分会正式成立,而梅晓初提供的两间私人住宅,也成为了 记者之家和分会的聚会点。
此后,这里常常传出热烈的讨论声。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对抗战的看法,分享着各自收集到的信息。他们策划着如何更好地宣传抗战,如何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范长江和梅晓初也因此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他们的情谊在一次次的交流与合作中,变得愈发深厚。
相助:助力进步组织的成立
生活照_看图王_看图王(1).jpg

webwxgetmsgimg1111_副本.jpg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江分会的成立,是范长江和梅晓初共同为抗战事业添砖加瓦的重要里程碑。自分会成立后,梅晓初提供的那两间私人住宅便成为了热血青年们的聚集地,屋内常常灯火通明,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更有效地宣传抗战,如何将真实的战争情况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范长江的指导下,分会的成员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深入到内江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热闹的集市,还是宁静的乡村,都留下了他们宣传抗战的身影。他们通过举办演讲活动、散发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在一次集市的演讲活动中,分会成员们早早地搭建好了演讲台,周围围满了好奇的民众。一位年轻的成员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抗战前线的英勇事迹,台下的民众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愤怒的呼喊声。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内江屡见不鲜,每一次宣传活动,都像是在民众心中点燃了一把抗日的火焰,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
梅晓初作为分会的核心成员之一,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利用自己在文化界的人脉,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为抗战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他组织了抗战诗歌朗诵会,邀请内江的文人墨客们创作抗战诗歌,并在朗诵会上激情朗诵。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向侵略者的心脏;又像是一声声号角,鼓舞着民众的士气。他还参与编辑分会的宣传刊物,从稿件的筛选、排版到校对,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将刊物办得生动、真实,让民众能够通过刊物更好地了解抗战形势。
范长江虽然事务繁忙,但他始终关注着内江分会的发展。他经常通过书信的方式,为分会提供指导和建议。在一封信中,他写道:我们的宣传工作,要贴近民众的生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抗战中来。这些建议,如同明灯,为分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还会将自己在其他地方了解到的先进宣传经验分享给分会成员,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分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内江抗战宣传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江分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团结了内江的进步记者和文化人,还吸引了许多普通民众的关注和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抗战宣传的队伍中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范长江和梅晓初的情谊也在共同的奋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在紧张的宣传活动筹备中,还是在面对敌人的威胁和打压时,他们始终坚定地站在一起,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懈努力着。
传承:革命情谊的延续与影响

范长江与梅晓初的情谊,宛如一段激昂的乐章,奏响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他们因共同的理想 —— 为抗战宣传、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从 神交到相知相助,携手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热血的征程。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的合作不仅推动了内江地区抗战宣传工作的蓬勃发展,更在当地民众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江分会的成立,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内江进步文化的前行之路,团结了众多有志之士,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也为后世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当今社会,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信息传播迅速,但范长江和梅晓初所秉持的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深入一线、报道真实、为正义发声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新闻从业者坚守职业道德,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时代记录,为人民发声。
这份跨越时空的革命情谊,还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像范长江和梅晓初一样,坚定信念,团结协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他们为楷模,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砥砺前行,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2-24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08f790529822720e6b9f1dfc75cb0a46f21fab67_看图王.jpg

574e9258d109b3de9dd3471cc3bf6c81800a4c51_看图王.jpg

640 (1)_看图王.jpg

115456_看图王(1).png


 楼主| 发表于 2025-2-24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b3119313b07eca8040d238999f2397dda04483fc_看图王.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