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赋
作者:袁竹
巴山蜀水,天地钟灵。星分井鬼,地接坤维。北拥秦岭之巍峨,南衔云贵之苍莽,西倚雪域之绝域,东望荆楚之平川。九州龙脉,于此交汇;三皇遗韵,自古绵延。若夫造化之奇,人文之盛,非笔墨可穷其妙,非丹青可绘其魂。试观岷峨毓秀,江汉朝宗,岂非华夏之脊梁乎?
尔其剑门横断,峥嵘如铁,一夫当关而万夫莫开;贡嘎擎天,雪冠凌霄,千载冰心映照日月。青城幽甲天下,烟岚浮翠,道法自然藏玄机;峨眉秀绝尘寰,佛光幻影,梵音袅袅渡苍生。九寨瑶池落人间,五彩斑斓,碧水含烟生幻境;黄龙玉砌铺云壑,钙华流金,瑶台疑是仙人耕。若夫四姑娘山,冰肌玉骨,雪线之上藏秘境;若探蜀南竹海,碧浪接天,清风过处听龙吟。
大江奔涌,血脉纵横。金沙劈峡,狂涛裂石惊雷震;岷江润野,沃土膏腴天府成。嘉陵曲绕巴山月,渠水轻抚阆苑城。都江堰立,李冰父子铸神工,鱼嘴分江驯恶浪,宝瓶吐玉溉良田。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陆海,天府之国始扬名!
溯其人文渊薮,灿若星河。三星堆中青铜立人,目纵乾坤,金杖图腾藏古蜀之秘;金沙遗址太阳神鸟,旋舞苍穹,文明密码待后世穷经。武侯祠内松柏森森,出师二表铭忠贞,羽扇轻摇定三分;杜甫草堂茅舍萧萧,秋风破卷忧黎庶,诗史千载泣鬼神。乐山大佛临江坐,三江激浪化慈航;剑阁栈道悬绝壁,马蹄凿石留履痕。
大千居士,泼彩凌云,敦煌烟霞入腕底,万象生辉照乾坤;兆和写生,笔泣苍生,《流民图》卷凝血泪,人间疾苦刻丹青。石鲁狂狷,黄土裂变铸风骨,长安画派开新境;泽仁挥毫,雪域梵音融汉藏,唐卡重光耀佛灯。袁竹逍遥,水墨氤氲化无形,空灵自见天地心。
子柒青庐,灶前烹煮岁月,桑麻竹影传寰宇,田园诗话动九垠;刀郎蜀道,琴剑啸吟苍茫,西海情歌融胡汉,烟火人间唱浮沉。更有饺子破壁,哪吒踏浪问天命,国漫涅槃惊四海,热血一腔沸寒冰!
昔太白仗剑出夔门,诗酒啸傲成仙骨;今俊杰跨界弄潮头,艺贯中西续兰亭。守根魂而纳新潮,承古韵而塑时风。此乃蜀地之气象:山岳可阻而胸怀不隘,江河东去而文魄长青!
嗟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蜀人之魂,愈险愈坚。地震山崩,摧城毁邑,废墟之上凤凰涅槃;火锅滚沸,麻辣鲜香,笑谈之间尽显达观。熊猫慵懒,黑白分明寓阴阳之道;川剧铿锵,变脸吐火演世事无常。
昔者大禹导江,知堵不如疏;今人筑坝截流,思利亦须防。青城道观书“大道无为”,都江古堰刻“乘势利导”。自然与人文相生,保护共发展同彰。雪山静立,观千年兴替;江水东流,送万里风帆。
今我赋四川,非惟记其形胜,更欲彰其精神:纳百川而怀远,历万劫而弥新。处盆地而思接寰宇,居西南而气贯昆仑。此乃四川之魂,亦是中国之魄也!
锦城云乐,不羡仙乡。望江楼头,薛涛笺染芙蓉色;宽窄巷里,盖碗茶浮巴山春。莫问何时更重游,且将魂魄寄岷峨。他年若化啼鹃鸟,血染青城万木秋!
《“赋”彩四川:锦绣山河与人文风华的诗意交响》
――――评袁竹《四川赋 》
作者:胡欣
引言:赋韵中的四川印象
一、山川形胜:自然神工的磅礴书写
(一)奇山峻岭:大地脊梁的巍峨诗篇
在《四川赋》中,对剑门关、贡嘎山等山脉的描写,展现出四川山川的雄伟险峻,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大地的脊梁,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剑门关,“剑门横断,峥嵘如铁,一夫当关而万夫莫开”,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剑山山脉地势雄伟,山峰陡峭,七十二峰环绕,峰峰似剑,直插云霄 ,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植被丰富。独特的地质褶皱展示了漫长地质历史中的地壳运动和地层变化。这里的地形造就了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历史上无数的战役都印证了这一点。三国时期,蜀军大将姜维曾领 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 10 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李白、杜甫等名家都曾在此题诗作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贡嘎山,“贡嘎擎天,雪冠凌霄,千载冰心映照日月”,作为四川省最高峰,被誉为 “蜀山之王”,海拔 7556 米,拥有极高山群与现代冰川景观。其雄伟与神秘让人敬畏与向往,登山者们在这里感受攀登的艰辛与成就,见证日出的壮丽。贡嘎山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对当地的气候、生态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这些山脉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与四川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它们的雄伟险峻塑造了蜀人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性格,成为蜀地文化的精神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脉阻挡了外敌的入侵,保护了蜀地的安宁,也使得蜀地文化得以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山脉也是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蜀地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江河纵横:大地血脉的灵动乐章
赋中对金沙江、岷江等江河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四川江河纵横的壮丽景象,这些江河如同大地的血脉,对四川的农业、交通及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沙江,“金沙劈峡,狂涛裂石惊雷震”,作为长江的上源,从青海省玉树的直门达至宜宾,全长 2308 公里,四川境内 1584 公里。其水流湍急,以雨水补给为主,河川经流主要来源于石鼓以下支流,以雅砻江最重要。金沙江在石鼓到新市镇段,河流转为横向切割山地,形成一系列东西向的 V 型峡谷,谷深 500 - 3000 米不等,谷底宽 100 - 200 米,比降 0.6‰,狂涛裂石,气势磅礴。它不仅是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连接西南地区的重要水路通道,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物资运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岷江,“岷江润野,沃土膏腴天府成”,发源于岷山南麓,经松潘、茂汶、汶川,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在宜宾汇入长江,全长 711 公里,流域面积 13.6 万平方公里。它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其水量 50% 来自大渡河。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水源,造就了成都平原的富饶,使四川成为 “天府之国”。同时,岷江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巧妙地利用岷江的水资源,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成为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江河不仅为四川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文明,还成为交通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它们是四川发展的重要支撑,见证了四川的繁荣与变迁,承载着四川人民的生活与梦想,是四川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渊薮:历史长河的璀璨星光
(一)历史遗迹:岁月沉淀的文明密码
《四川赋》中对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历史遗迹的描写,如 “三星堆中青铜立人,目纵乾坤,金杖图腾藏古蜀之秘;金沙遗址太阳神鸟,旋舞苍穹,文明密码待后世穷经”,展现了四川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遗迹是古蜀文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 12 平方公里,距今已有 5000 至 3000 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1986 年,三星堆 1 号和 2 号祭祀坑的发现,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青铜人头像等众多造型奇特的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些文物造型独特,充满了神秘色彩,青铜大立人高达 2.62 米,头戴高冠,身着长袍,双手夸张地握成环状,仿佛掌控着天地乾坤;青铜神树则高达 3.96 米,分为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上栖息着神鸟,象征着古代蜀人对太阳和神树的崇拜。三星堆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领域的重要空白,向世人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是公元前 12 世纪至公元前 7 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分布范围约 5 平方公里 。2001 年,金沙遗址被偶然发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金、玉、铜、石器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其中太阳神鸟金饰、金面具等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太阳神鸟金饰外径 12.5 厘米,内径 5.29 厘米,厚度仅 0.02 厘米,含金量高达 94.2%,图案由内圈的旋转太阳和外圈的四只飞鸟组成,象征着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为研究古蜀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古蜀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兴衰变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科技水平,为我们了解古代蜀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这些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文人墨客:才情汇聚的文化星河
四川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与四川的山水、人文相互交融,为四川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李白、杜甫等文人在赋中的出现,展现了他们与四川的深厚渊源以及对四川文化的深远影响。
李白,这位被誉为 “诗仙” 的唐代大诗人,虽祖籍陇西成纪,但自幼生活在蜀地,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的秀丽月色,平羌江的潺潺流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意境奇妙,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蜀地山水的赞美,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蜀道的艰险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蜀地山川的雄伟壮丽。李白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风格和精神气质也成为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由、创新和超越。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史称 “诗圣”。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冬,杜甫为避饥荒,携家迁到成都,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 “杜甫草堂” 。杜甫在蜀中住了四年半,以草堂为家,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这四年半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 1400 多首诗作,有 271 首是在四川写的。在四川的生活经历,使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了转变,他远离了官场的烦恼和战争的纷扰,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杜甫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成为四川文化的瑰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让后人更加了解了唐代四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这些文人墨客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四川文化的生动写照。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描绘了四川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使四川的文化内涵得以丰富和传承。他们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传承四川的文化精神。
三、精神内核:坚韧达观的巴山蜀魂
(一)坚韧不拔:困境中崛起的力量
四川这片土地,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承受了无数的磨难与挑战,然而,四川人民却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困境中顽强崛起,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历史上,四川曾多次遭受地震的侵袭,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33 年 8 月 25 日,茂县叠溪发生 7.5 级地震,叠溪及岷江两岸山崩地陷,尘雾遮日,山河改易,城廓村寨荡然无存,死亡 6865 人,受伤和受灾难民 8277 人,牲畜死亡 8978 头(只),倒塌房 5100 余所,农田、粮食损失 80% 以上 。地震不仅使叠溪全城及周围 60 余城镇、村寨全部覆灭,还导致山崩堵塞岷江,积水形成 “海子”(堰塞湖),岷江断流 43 天,江水倒流 20 多公里。大震后 45 天,叠溪海子溃决,洪水以每小时 30 公里的速度怒涌而下,吼声震天,沿江各大城镇都无法避免此浩劫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 69227 人遇难,374643 人受伤,17923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8451.4 亿元 。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四川人民并没有被击倒,他们迅速从悲痛中走出来,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求生欲望和自救互救精神。许多人在废墟中顽强地坚持着,等待救援;一些人不顾自身安危,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帮助他人脱离险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座美丽的城镇和村庄,让生活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除了地震,四川在历史上还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磨难。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川不成军”,川军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兵 350 万,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 。川军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不畏强敌,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四川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扎根于四川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四川人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敢地迎接困难,努力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正如赋中所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蜀人之魂,愈险愈坚。” 四川人民在困境中崛起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二)乐观豁达:生活中的诗意态度
四川人民的乐观豁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美食、民俗还是文化传统,都蕴含着这种独特的生活态度,而这种态度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四川美食以其独特的麻辣风味闻名于世,火锅、川菜等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体现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火锅,作为四川美食的代表之一,以其热闹、欢快的用餐氛围,成为了四川人民聚会、交流的重要方式。一家人或一群朋友围坐在火锅旁,热气腾腾的锅底,各种食材在锅中翻滚,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欢声笑语,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用餐方式,不仅体现了四川人民对美食的追求,更展现了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四川人民眼中,生活就像这火锅一样,充满了酸甜苦辣,只有尽情享受,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好。
川菜也是四川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口味,让人回味无穷。宫保鸡丁、水煮鱼、麻婆豆腐等经典川菜,以其鲜、香、麻、辣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川菜的制作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巧,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厨师的心血和对生活的热爱。四川人民在品尝川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美食的魅力,更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用美食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四川的民俗文化也充满了乐观豁达的气息。花灯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四川人民庆祝生活、祈求幸福的重要时刻。在花灯节,人们会点燃灯笼,祈求平安和幸福,同时还会举行舞狮、舞龙、踩高跷等传统表演,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以表达对老人的敬重和祝福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传承了四川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些节日里,四川人民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展现出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川剧,作为四川的传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情,深受四川人民的喜爱。川剧的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常常通过喜剧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变脸、吐火等独特的表演技巧,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川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四川人民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体现。在欣赏川剧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忘却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四川人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四川地处盆地,四周环山,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四川文化得以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这种环境下,四川人民养成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四川人民的乐观豁达提供了精神支撑。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道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四川人民包容、豁达的精神品质。他们从这些文化中汲取力量,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四、艺术特色:文学笔触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之美:辞藻雕琢的诗意画卷
《四川赋》的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用词的精妙上。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精准地描绘出四川的山川、人文和精神风貌。在描写山川时,“剑门横断,峥嵘如铁,一夫当关而万夫莫开”,“横断” 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剑门关的险峻地势,“峥嵘如铁” 则进一步强调了其雄伟坚固的特点,让人仿佛能看到那高耸入云、陡峭险峻的山峰,感受到其不可逾越的气势。而 “贡嘎擎天,雪冠凌霄,千载冰心映照日月” 中,“擎天”“凌霄” 突出了贡嘎山的高耸巍峨,直插云霄,“雪冠” 则形象地描绘出山顶终年积雪的景象,宛如一顶洁白的帽子,“千载冰心” 更是赋予了贡嘎山一种高洁、纯净的品质,使其在人们心中成为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存在。
在描写人文时,“三星堆中青铜立人,目纵乾坤,金杖图腾藏古蜀之秘;金沙遗址太阳神鸟,旋舞苍穹,文明密码待后世穷经”,“目纵乾坤” 生动地表现出青铜立人的神秘与威严,仿佛能够洞察天地万物;“旋舞苍穹” 则将太阳神鸟的灵动与神圣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古蜀文明的神秘与深邃。这些用词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事物的特征,更富有诗意和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鲜明的画面。
句式的韵律也是《四川赋》语言美的重要体现。赋中多采用对仗、排比等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青城幽甲天下,烟岚浮翠,道法自然藏玄机;峨眉秀绝尘寰,佛光幻影,梵音袅袅渡苍生”,此句中 “青城” 对 “峨眉”,“幽甲天下” 对 “秀绝尘寰”,“烟岚浮翠” 对 “佛光幻影”,“道法自然藏玄机” 对 “梵音袅袅渡苍生”,对仗工整,句式整齐,不仅展现了青城山和峨眉山的独特魅力,还使语言具有一种对称美和节奏感。
又如 “昔太白仗剑出夔门,诗酒啸傲成仙骨;今俊杰跨界弄潮头,艺贯中西续兰亭。守根魂而纳新潮,承古韵而塑时风”,运用排比句式,将李白的豪迈与当代俊杰的创新进行对比,强调了四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延续性,同时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四川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此外,赋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古诗词,进一步增添了语言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武侯祠内松柏森森,出师二表铭忠贞,羽扇轻摇定三分”,引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他在三国时期的传奇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通过这些典故,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四川历史文化的厚重。“昔太白仗剑出夔门,诗酒啸傲成仙骨”,则直接引用了李白的生平事迹,李白的豪放洒脱与浪漫情怀跃然纸上,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这些典故和古诗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共鸣。
(二)结构之巧:条理清晰的叙事脉络
《四川赋》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山川到人文,再到精神,层层递进,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四川的全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开篇以 “巴山蜀水,天地钟灵。星分井鬼,地接坤维。北拥秦岭之巍峨,南衔云贵之苍莽,西倚雪域之绝域,东望荆楚之平川”,从宏观的地理方位入手,描绘出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浑的山川气势,为全文奠定了磅礴的基调,犹如画卷的底色,展现出四川大地的广阔与壮美。
在 “山川篇” 中,作者依次描绘了剑门关、贡嘎山、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蜀南竹海等自然景观,以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河,详细地展现了四川山川的雄伟险峻、秀丽神奇。先写山,后写水,山的巍峨与水的灵动相互映衬,使读者对四川的自然风貌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一部分就像画卷中对山川景色的细致描绘,每一处景观都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人文篇” 则从历史遗迹、文人墨客、现代艺术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四川丰富的人文内涵。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历史遗迹,承载着古蜀文明的神秘密码;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人文景观,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李白、杜甫、张大千、石鲁等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李子柒、刀郎、饺子等现代人物,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部分犹如画卷中对人文故事的细腻刻画,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遗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读者感受到四川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哲思篇” 则是对四川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四川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地震山崩、火锅文化、熊猫形象、川剧艺术等,都成为了表达四川精神的载体。这一部分是画卷的升华,从对山川和人文的描绘上升到对精神内涵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四川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结尾部分 “锦城云乐,不羡仙乡。望江楼头,薛涛笺染芙蓉色;宽窄巷里,盖碗茶浮巴山春。莫问何时更重游,且将魂魄寄岷峨。他年若化啼鹃鸟,血染青城万木秋”,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四川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四川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同时也呼应了开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犹如画卷的收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这种从山川到人文,再到精神的结构安排,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使文章的主题得以逐步深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走进四川,先领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再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领悟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从而对四川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五、时代新篇:传承与发展的四川力量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四川犹如一位智慧的行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在文化传承方面,四川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不遗余力。蜀锦、蜀绣作为四川传统工艺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蜀锦织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它采用 “经线起花、彩条添花” 的独特技艺,通过多色丝线交织,形成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织物,其图案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寓意深刻 。蜀绣则以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片线光亮、色彩明快为特点,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四川通过建立蜀锦、蜀绣传习基地,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让这些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同时,鼓励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一些蜀绣企业将传统蜀绣图案运用到现代家居用品、时尚服饰中,使古老的蜀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文化表现形式上,四川也在不断创新。以川剧为例,作为四川的传统戏曲艺术,川剧有着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情。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川剧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剧目创作上,挖掘现代题材,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川剧,如《尘埃落定》《岁岁重阳》等,这些剧目以现代视角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在表演形式上,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绚丽的舞台效果,增强了川剧的观赏性。一些川剧演出中,通过 LED 屏幕展示背景画面,配合灯光音效,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川剧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与流行音乐、舞蹈等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川剧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将川剧的唱腔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文化传播方面,四川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四川的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李子柒的短视频,以四川的田园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美食制作、手工艺等,她的视频在国内外各大平台上广泛传播,让世界了解到四川的传统文化。截至 2024 年,李子柒的微博粉丝超过 3000 万,YouTube 订阅量超过 1000 万 。三星堆博物馆也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三星堆文物的魅力,解读古蜀文化的内涵。在三星堆文物直播中,专业的讲解员详细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三星堆文化的神秘与独特。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四川的传统文化。
(二)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四川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方面,四川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作为古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将进一步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深入解读古蜀文明的密码。同时,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四川将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更多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动漫、游戏、影视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四川文化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将四川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这些产业中,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提升四川文化的软实力。
在经济方面,四川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四川在制造业、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领域有着雄厚的基础。未来,四川将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电子信息领域,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能源化工领域,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四川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协同发展。
《四川赋》作为对四川的深情礼赞,不仅仅是对四川过去和现在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四川未来发展的精神引领。它所蕴含的四川精神,将激励着四川人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四川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文化和经济的双轮驱动下,四川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语:赋韵长歌,四川永恒
《四川赋》以其雄浑的笔触、深厚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的山川形胜、人文渊薮、精神内核、艺术特色以及时代新篇。它是对四川的深情礼赞,更是对四川精神的深刻挖掘与传承。
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巍峨的山脉到奔腾的江河,从古老的历史遗迹到璀璨的现代文明,四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片土地上,四川人民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还是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四川人民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追求着美好的生活。
《四川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四川精神的文化名片。它将四川的魅力和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感受四川的独特魅力。同时,它也激励着四川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四川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赋中所说:“处盆地而思接寰宇,居西南而气贯昆仑。” 四川,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