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君)
肖永富老师的对联富含深意。他的对联特点是用诗的笔调撰联。除生动的描绘事物本身外,还启发读者另悟深意。下面举几例谈谈读后感。
陶香苑联
上联:坭胎出彩惊华夏;
下联:烈火纹身灿古今。
读后感:
这幅对联通过描绘桂陶制作的过程,展现了桂陶艺术的魅力。
上联“坭胎出彩惊华夏”描述了桂陶从泥土到成品的转变,其精美程度足以让整个华夏为之惊叹。
下联“烈火纹身灿古今”则强调了桂陶在烈火中烧制的过程,其纹饰和色彩跨越古今,依然璀璨夺目。
这副对联使人另悟深意,
平凡的事物成为百美好的东西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历炼。
肖宅大门联
开了悟了,心源开时皆可了;
去之来之,眼界高处任取之。
读后感:
这副对联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
上联“开了悟了,心源开时皆可了”,表达了心境的豁然开朗与觉悟。当心灵达到一定的境界,一切困惑和烦恼都能迎刃而解,体现了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下联“去之来之,眼界高处任取之”,则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选择的自由。当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便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去留与得失,体现了对外在世界的超然态度。
这副对联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境界,以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为文翁祠撰联:
湔江导水,功承大禹留巴蜀;
石室输才,道比尼山贯古今。
这副对联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高度概括并赞颂了文翁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
1. 上联“湔江导水,功承大禹留巴蜀”。
运用典故:上联以“湔江导水”开篇,借用大禹治水的典故,将文翁的功绩与大禹相提并论。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其功绩被后人传颂。这里通过类比,凸显了文翁在水利方面的卓越贡献。
地域特色:提到“留巴蜀”“湔江”,明确指出文翁湔江治水的功绩对巴蜀地区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
2. 下联“石室输才,道比尼山贯古今。
教育贡献:下联的“石室输才”指的是文翁创办的石室精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一句强调了文翁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文化传承:以“道比尼山”作比,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源头。这里将文翁的道德和教育理念与孔子相提并论,表明其影响贯穿古今,具有永恒的价值。
3. 整体评价:
对仗工整:上下联在字数、结构和语法上严格对仗,如“湔江”对“石室”,“导水”对“输才”,“功承大禹”对“道比尼山”,“留巴蜀”对“贯古今”,体现了对联的传统美学。
内容丰富:短短两句话,涵盖了文翁在水利和教育两方面的重大成就,同时通过历史典故和地理名词,增强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情感表达:对联中充满了对文翁的敬仰之情,通过与大禹和孔子的类比,表达了对其功绩的极高评价。
这副对联不仅形式优美,对仗工整,而且内容丰富,情感深厚,成功地传达了文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启发人们敬仰先贤,留功传世。
肖永富诗《万年寺石狮》欣赏
万年寺石狮
青狮入定越千秋,
座下风云眼底收。
世态炎凉多变幻,
难移寸步有何愁。
这首诗《万年寺石狮》通过描绘石狮的形象,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论:
1. 意象与意境:
- 诗中的“青狮”象征着永恒与坚定,它“入定越千秋”,仿佛超越了时间的限制,静观世间风云变幻。这种意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石狮的沉稳与智慧。
- “座下风云眼底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境,石狮仿佛是一位智者,冷眼旁观世间的纷扰与变迁。
2. 哲理与情感:
- 诗中“世态炎凉多变幻”直接点出了世事的无常与复杂,表达了作者对人间冷暖、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 “难移寸步有何愁”则通过石狮的静止不动,暗示了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坚定与从容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哲理让人深思,传递出一种豁达与超脱的情感。
3. 语言与结构
- 语言简洁凝练,四句诗层层递进,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哲理的升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 用词精准,如“入定”“眼底收”等词语,既符合石狮的形象,又富有禅意,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4. 总结:
- 这首诗通过对石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坚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诗歌意象鲜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哲理深刻,是一首富有禅意与哲思的佳作。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石狮的形象,更通过石狮的静止与世事的变幻,引发读者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