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卓氏故宅所在地后,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地方产生兴趣。
一种说法是,文君当垆在今文君井公园内。公园中的文君井,即卓文君、司马相如用来汲水酿酒之井,井旁一屋则是两人当垆卖酒的所在。
理由吗,出自明代《一统志》的记载,意指现今文君井公园,古即文君、相如卖酒的地方。《四川通志邛州直隶古迹》称:“文君井在南街左,琴台侧,相传即文君当垆处”,也指今文君井公园为当垆涤器处,为慎重起见,加了“相传”二字。
另一种说法,现今文君井只是一处纪念性园林,并非当年文君、相如当垆之处。
民国《邛崃县志邛崃县古迹存亡考》“文君井”条云:“明《一统志》以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处,当是理想。”该条又云:“陆游《文君》诗云:‘落魄西川泥酒坏,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畔来。’据此,则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是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陆游,宋代大诗人,在离临邛不远的蜀州(今崇州)当官时,曾来临邛十日游。他写的诗文中称,琴台与文君井分别在两处,且不甚远。这种说法得到了民国《邛崃县志》的肯定,应当有一定的准确性。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五引明代《邛州志》(已失传)注:“白鹤驿有文君井。”清嘉庆《四川通志邛州直隶州》卷八十八载:“白鹤(驿)在州东一里,系白鹤馆改为驿。久废。”有学者推算,白鹤驿应在今邛崃文君街到东街之间,还有人将其具体到今东街蔬菜副食品市场及其附近。
2003年7月,在东街上段南侧,即今抚琴路西侧原中心菜市场改建工地,挖出一段汉唐时期古街基址,宽约5米,一头向南,一头朝北,与后来的火巷子接近。发掘出的八个唐代民居遗址中,发现了水井和汉唐时的酒具陶片,说明火巷子一带当时可能已有白酒作坊和酒店的存在。此处距今文君井园林相隔一个横街面,直线距离约100米,与民国《邛崃县志》中的琴台与文君井不远亦不相连,井与台隔巷的说法吻合。
综合两种看法推敲后,邛崃文化界人士大多同意后一种意见。即今文君井虽系西汉古井,但古井所在文君井公园并不是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年酿酒卖酒之场所,仅是一处唐时就存在了的纪念性园林。
今文君井公园虽然只是一所纪念性园林,但园中文君井乃秦汉古井是个不争的史实。据民国《邛崃县志邛崃县古迹存亡考》记载:“文君井,在里仁街(今文君街)中路南……甃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所谓“甃砌异常”,系指井底、井壁均用碎陶片砌成,与近年成都地区出土的秦汉时期民间窖井类似。东汉成都方用砖砌井,由此可断定口径0.5米、腹径3.5米、深3.8米的文君井为秦汉古井。
文君井旁照壁正面刻有清代邛崃籍进士曾光燨所题“文君井”三字,北面刻着郭沫若1957年所书文君井题词。园中琴台左侧有果亲王诗碑,红砂石板镌制,刻七绝诗一首。诗曰:“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闳丽冠当时。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故基。”题款:“宋田况诗,果亲王书于邛州贡院鹤山书院”。田况北宋人,字元均,举进士甲科,历任江陵推官、陕西判官、成都府尹,后升任观文殿学士。果(毅)亲王,即爱新觉罗允礼,清康熙皇帝第17子,雍正皇帝之异母弟。雍正十二年(1734年)赴泰宁惠远寺(位于今康定地区)送达赖六世回西藏,途经邛州挥毫书田况诗,表达对司马相如的敬佩之情。
在今文君井公园后院存《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记》碑,中部已残断。碑阴刻行楷书 518字,碑文记载:“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此碑后面还有《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记事碑》一通,碑文记:“光绪辛丑(1901年)暮春,州太守陈公楚士,命灿与张君名梓培修古瓮亭、文君井两处胜迹。重修琴台于井北,台前掘池。”
民国《邛崃县志》第一卷也记,“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清之季年,州牧陈嵩良淘汰文君井,于井北十余步补筑琴台。”
从碑文和《县志》记载可知,原司马相如宅南距文君井数百步,因时久湮毁。在光绪辛丑年(1901年)“培修古瓮亭、文君井两处胜迹”时,才“重修琴台于(文君)井北”十余步,台前掘三面为池,即今天在文君井公园所见的琴台。”
不论历史如何变化,今文君井公园内的西汉古井是真实存在的,司马琴台搬到文君井北侧至迟也是清光绪年间的事了。古井、琴台的巧妙结合,成为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爱情的象征和标志,算得上临邛古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遗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