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潘皓 黄正华 文/图
阳春三月,威远县高石镇石牌村毛家院子聚居点,几个村民正围坐在石桌旁闲聊,脚下是平整的红砖步道,身旁是点缀着青菜的微菜园,远处池塘波光粼粼,倒映着层层油菜花田——这幅田园画卷,正是“千万工程”在威远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泥巴路变身“幸福道”:从“晴天土雨天泥”到户户连通的诗意
“以前串门要踩两脚泥,现在红砖路直通家门口!”村民余建英正在院墙边浇花,一脸笑意藏不住。去年5月,毛家院子开始改造,通过硬化500米公路、新建1002平方米院坝,将28户人家串成温暖的“邻里圈”。曾经的残垣断壁变身红砖矮墙,拆房旧砖砌成排水沟,老竹林改造成多个“微菜园”,75个“四微”庭院里,青菜、蒜苗与花草映衬,户户有景,步步皆画。
数据背后是看得见的幸福: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1个、污水收集管网820米,28户完成户属设施改造,连村口的臭水塘都变成了“景观池”。“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家里的年轻人都隔三差五回村小住。”村民刘兴贵介绍道,几个月的时间,村里的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少住在城里的年轻人也开始频繁地回到村里,打造自己的小院,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村民从“旁观”到“主演”:17个“金点子”撬动自治活力
“改造前,我们镇村干部挨个敲门问需求,一些村民提的‘加宽入户路’‘留块晒谷场’都实现了!”石牌村包村负责人崔仕超翻开“金点子”清单,17条群众建议条条有回应。作为高石镇示范院落之一,毛家院子在改造中坚持“群众说需+干部解题”理念,通过全覆盖走访28户村民,收集意见建议17条,让村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设计”,并将“金点子”转化为院落改造的“金钥匙”。从道路硬化方案到利用拆房旧砖砌筑菜园,村民全程参与决策,实现了从“干部解题”到“群众自治”的转变。
长效管护激活“自治细胞”: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为巩固改造成果,石牌村实行“积分制+1元制”管理模式,通过美丽庭院评比、文明家庭评选、村庄大扫除等一系列活动,激发村民打扫卫生的积极性,实现从“他治”到“自治”的转变,长效维护改善成果。
崔仕超介绍,村里正推行“院规民约”,并坚持“内外联动”,组建“村委+党员+群众”环保志愿小队,择优聘用“路、院长”,强化“三会”共治等持续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治理焕发活力,推动农村面貌改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现在,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常回来打理院子,村里越来越热闹了。”村民彭庭芬笑着说。数据显示,2024年,威远县4个镇推进农村面貌改善,惠及4.5万户,仅高石镇就完成41个聚居点改造。毛家院子的“蝶变”正是威远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
夜幕降临,毛家院子的文化广场传来笑声,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拉起家常。这条路,从泥巴路到水泥路,再到连通民心的“振兴路”,见证的不仅是村容之变,更是千万个乡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时代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