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裁浪
作词:袁竹
[主歌一]
黄浦江吞下六朝月,浪尖站着徐光启的星
豫园九曲桥未走完,烟雨已漫过张爱玲的伞
苏州河淌着青铜锈,倒映吴昌硕的刀锋冷
刘海粟泼碎一砚云,在陆家嘴玻璃上撞出虹
[间奏吟唱]
鸿雁啊——衔着诗经的骨
掠过百乐门旋转的爵士光
把李叔同的黄昏缝进霓裳
[副歌]
上海是枚活字印章
盖在长江断章处呼吸
石库门苔藓啃食租界残碑
白玉兰却在钢索上开成彗星
听!刀郎拨断十二弦
溅起1931年的铜钿声
[主歌二]
城隍庙香灰覆灭又复燃,点燃王安忆的煤气灯
刘海粟的向日葵根系,穿透地铁17号线轰鸣
荣宅壁炉煨着昆曲,灰烬里飞出特斯拉线圈
鸿雁掠过天文台穹顶,翅羽抖落元宇宙的磷
[桥段·金石对位]
(吴昌硕刻刀起)
"梅枝折断处有铁的味道"
(陆家嘴风速答)
"我们在云端重建朱家角的桥"
(刘海粟泼彩声)
"黄山不是山,是未凝固的潮"
(苏州河暗涌)
"潮里沉着左联未锈的矛"
[副歌变奏]
上海是部倒放胶片
外滩铜狮在数码雪中返祖
申报馆铅字游成区块链的鱼
当鸿雁叼走海关大钟的时针
有人在杨树浦废墟种下
整个江南的蝉鸣
[尾声·鸿雁密码]
刀郎的琴弓锯开子夜
旧租界地图像茶渍舒展
十二只鸿雁从《诗经》突围
把周璇的月光
浇灌进浦东基因库——
看!那朵带电的玉兰
正从光纤中剖出新的春天
聆听上海的历史回响与文化新生
―――评袁竹《鸿雁裁浪》
作者:李栎
独特视角,引入歌曲
初听袁竹作词的《鸿雁裁浪》,就被它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不同于以往听过的众多歌曲,它以一种别具一格的姿态闯入我的听觉世界,其歌词充满诗意,旋律富有感染力,二者巧妙融合,构建起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深厚底蕴的音乐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带着这份好奇与喜爱,我决定深入剖析这首歌曲,探寻它背后隐藏的奥秘。
剖析歌词:意象构建与文化融合
历史文化意象的交织
《鸿雁裁浪》的歌词中,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纷至沓来,共同编织出一幅绚烂多彩的上海历史文化长卷。“黄浦江吞下六朝月,浪尖站着徐光启的星”,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六朝月” 更是赋予其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过去;而徐光启这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其名字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上海的文化天空,代表着上海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勇于探索、积极融合的精神。“豫园九曲桥未走完,烟雨已漫过张爱玲的伞”,豫园九曲桥是上海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婉约,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回廊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张爱玲则是海派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她的文字细腻地描绘出上海的风情万种与人间百态,其形象与烟雨朦胧的画面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诗意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生动地展现出上海历史文化的韵味与魅力。这些意象相互交织,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名人,从自然景观到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勾勒出上海从古至今的历史轮廓和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歌曲中,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组合令人眼前一亮,深刻地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包容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城隍庙香灰覆灭又复燃,点燃王安忆的煤气灯”,城隍庙作为上海的传统宗教场所和民俗文化中心,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与情感,其香灰的覆灭又复燃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而王安忆是当代上海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煤气灯” 这一意象既带有一定的时代感,又暗示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两者的结合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在文学创作中的交融。“荣宅壁炉煨着昆曲,灰烬里飞出特斯拉线圈”,荣宅作为上海的历史建筑,其壁炉营造出一种古典而温馨的氛围,昆曲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斯拉线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象征着科技创新与进步,它们的并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在歌曲中和谐共生,体现出上海在传统文化的怀抱中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创新活力。
音乐特色: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传统元素的底蕴支撑
《鸿雁裁浪》在音乐创作上,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传统音乐元素,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古老的文化记忆与现代的音乐表达紧密相连。从旋律上听,其中隐隐蕴含着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江南丝竹以其清新、细腻、婉转的风格著称,其旋律如潺潺流水,蜿蜒曲折,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在《鸿雁裁浪》中,某些旋律片段的起伏和走向,恰似江南丝竹中那灵动的音符跳跃,以一种含蓄而柔美的方式,将江南地区的温婉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之间,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悠远。
歌曲中还可能借鉴了昆曲唱腔的特点。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其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讲究 “以字行腔”,腔随字走,节奏的变化紧密贴合文字的表达。在《鸿雁裁浪》里,歌手在某些歌词的演唱处理上,运用了类似昆曲唱腔的独特发声和行腔方式,使歌词的韵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不仅增添了歌曲的古典韵味,更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领略到昆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现代音乐手法的创新表达
为了让传统元素更好地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歌曲运用了一系列现代音乐制作技术,为整首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电子音效的运用方面,通过巧妙的编排和设计,电子音效与传统乐器的声音相互交织、融合。时而,电子音效模拟出宏大的背景氛围,如汹涌的浪潮声,为歌曲营造出磅礴的气势,与歌词中 “鸿雁裁浪” 的主题相呼应;时而,又以细腻的音效点缀其中,如清脆的铃声或闪烁的电子音符,为歌曲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现代感,使整首歌曲在听觉上更加丰富多样。
和声编排上,歌曲采用了现代流行音乐中常见的和声手法,通过巧妙的和弦组合和和声进行,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层次感。在一些关键的段落,和声的变化与旋律紧密配合,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冲击。当歌曲进入副歌部分,和声的丰富度和张力达到了高潮,与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相互映衬,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推向了极致,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沉浸在歌曲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
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地域文化的生动呈现
在《鸿雁裁浪》中,诸多地域文化元素如璀璨星辰,镶嵌于歌曲的每一处角落,熠熠生辉,生动地展现出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石库门作为上海近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与城市文脉。它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风格,又融合了欧洲排联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在歌曲中,石库门的意象或许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坚韧,其 “精小空间养成了居住者的精致化处事方式”,也体现出上海人在有限空间中追求品质生活的态度 ,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顽强生存、不断发展的精神。
白玉兰作为上海市花,其象征意义也在歌曲中得到了深刻体现。白玉兰 “冒寒迎春,是上海开花最早的花卉,代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先花后叶,朵朵向上,代表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花色洁白,代表洁身自好的清廉品质”。在歌曲里,白玉兰的意象可能代表着上海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以及上海人民追求高洁品质、坚守道德底线的价值追求。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歌曲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成为了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时代精神的深刻映射
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鸿雁裁浪》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追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歌曲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融合,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生动写照。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从人们的思想情感角度来看,歌曲中蕴含的对家乡、对历史的眷恋之情,引发了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忙碌的奔波中迷失自我,而这首歌曲通过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深情描绘,唤起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让人们在情感上得到了慰藉和寄托。在精神追求方面,歌曲所传达的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它鼓励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总结与升华
《鸿雁裁浪》以其独特的歌词意象、巧妙的音乐融合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它将上海的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音乐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地域文化,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一座桥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鸿雁裁浪》这样的优秀音乐作品涌现,用音乐的语言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声音,感受到其深厚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