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戏魅力无限美 医生跨界川剧迷
——一个主任医师的川剧情结 仁心
仁心者,医者仁心也,细品我的网名,就知我的职业。本人退休前曾经是重庆市某三级医院的主任医师。有人一定认为,医生跨界成为一个川剧戏迷,感觉有点不可理解?那好,请听我娓娓道来:我的川剧情结,是有原因的,从小就受我母亲和外公耳闻目染。我母亲民国时期家里很穷,外公是邮差,每天背着一大包邮件走街串巷,养活一大家子人。母亲从小就没有文化。母亲的姨妈家住重庆市中心教场囗,姨妈非常喜欢乖巧的母亲。母亲每从江北城过河到教场口看望姨妈,姨妈就会将母亲留宿几天,每晚都要带母亲到当年的又新大剧院去看川戏。川剧的无尽魅力被母亲深深吸引。母亲看过的戏文,她都能唱出来。随着抗战时期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在废墟里,在炸弹爆炸后的硝烟中,再也见不到母亲可亲的姨妈了,这民族仇,永远铭记在母亲的心里。随后母亲就没戏看了,只能回味以前那些在戏园子里的美好时光。建国后参加工作,每次单位开晚会,都少不了母亲的川剧清唱。我永远都记得,母亲看了《降宵楼》后给我讲,那个戏数板才叫过瘾。母亲最喜欢看的是《御河桥》,《绣襦记》等历经风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喜剧,不喜欢看把喜剧改编成悲剧的新编戏。母亲还喜欢看扬善除恶的川剧。母亲晚年时,我带她去忠华川剧团看了一出川剧,当看到奸臣迫害忠良时,由于入戏太深,居然大声叫道,这个奸臣太可狠了,不得好死。而满场戏迷,尽然无一人指责母亲。我这才体会到,戏迷朋友都像母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情。从小母亲的潜移默化,使我对川剧产生了兴趣,加上每次我去看外公,丰富的午餐后,外公就要带我到江北城的江北剧场,看重庆市江北区川剧团(前身是民友川剧团)演出,《双八郎》,《杨八姐盗刀》,《穆桂英挂帅》,《夺锈车》等精彩传统川剧,从此川剧拴住了我的心,演变成了一个小戏迷。10大岁的孩子,哪里有戏往哪里跑。当年的重庆,哪像现在四通八达的桥都,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交通只能靠轮渡,不少星期天,我从江北到市中区看戏,就要坐船过江,爬牛角沱一个大坡,还要走两里多路到上清寺,坐公交车到解放碑,当时夫子池的“大众游艺园”,儿童票一毛二,进去可以看一天的戏。里面可以看木偶,京剧,电影,杂技等演出,但最火爆的是群众川剧团(后改名市中区川剧团)演出的精彩川剧。假日早、午、夜三台戏,每场戏演完后,坐位就被戏迷佔完了,等着看下一场戏,后来的就只能站着看。每次看到第三场时,就算着只能看半场,离开时,我对着舞台方向望了又望,十分遗憾地离场。然后赶忙从解放碑乘坐公交车到上清寺,跑步到牛角沱下坡去赶最后一班渡船到江北。江北那边下船后还没完,还要穿过华新街走好几里到观音桥。当年的观音桥哪像现在已经超越解放碑热闹的网红商圈,仅是一个小乡场,还没有走到场口,就听见一个老年人在深秋的深夜昏暗的路灯下,坐在人家屋檐边,不断喊着我的名字,原来是我年迈的老奶奶在呼唤着孙儿,已有好几个时辰了 。
由于文革的原因,本人念大学时已是大龄青年了。恢复高考的第一个年头,本人作为下过乡,知青返城又工作了五年的带薪学员,考入了如今的西南医科大学。繁忙的学业之余,少不了我最享受的轻松愉快的星期六晚场、星期天午场的泸州市川剧团演出的大幕川剧。当年看过的《幽闺记》,《碧波红莲》《望娘滩》等优秀传统戏,至今还历历再目。大学毕业前实习,分配到自贡一医院,医院离自贡市川剧团不远,当然少不了看川戏。当年自贡市川剧团已有名气,《巴山秀才》,《易胆大》,《四姑娘》等新编戏,都是在那里首演的。一次我下夜班以后,又跑到自贡市川剧团探班,当时正在排演《易胆大》,只见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人,在那里说戏。现在想来,是不是后来的川剧大师魏明伦哟?
斗转星移,人生就像时代的列车,经过岁月的磨砺,已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又经过几年的社会继续实践,女儿终于要我坐下来好好享受清福了。从此只要有川剧看,就往那里跑。我在重庆市川剧院和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看戏时,总有一个人站在后排摄像,原来是享誉川剧界的“摄郎”乔松老师。我们由相识到成为朋友,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后来,有幸乔松老师介绍我参加了《麻辣社区川剧论坛》。进入专门谈论川剧话题的论坛,真是受益匪浅。川剧论坛中,有资深川剧业界专家,曾经的著名川剧演员,川剧评论家,资深川剧玩家,资深戏迷朋友,更有热心川剧事业发展,热忱为网友服务的各位版主。论坛的专业性非常强,网友们畅所欲言,交流川渝各地的川剧动态,为川剧的振兴建言建策。论坛一年一度的年会,更是网友们的节日,大家欢聚一堂,享受着川剧的无尽魅力。大家每每快乐相聚时,不能忘记为筹备年会所付出辛劳的各位版主,他们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从年会的选址,住宿,餐饮,文件准备,例程安排,就连拉欢迎横符,不顾年纪都要亲自爬楼梯,真令网友们动容。成都市著名企业家,资深川剧玩家李建华老师,对论坛一如继往的大力支持。论坛九峰客老师,多年来无私奉献川剧事业,自费出版川剧纪念书藉和画册已有四部,这些书藉,将网友们热爱川剧的肺腑之言整理成册,不但为川剧留下宝贵的图文资料,而且也是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有关川剧决策的参考资料。可以说,川渝地区关于川剧保护条例的颁佈,川剧论坛网友的建言建策绝对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论坛还有火车司机,乔松,张先生等一批“摄郎”,他们为川剧宝贵历史资料的收藏和交流,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手机作为便捷的通讯工具,不少网友也把本地区的川剧活动信息及时在川剧论坛上交流。川渝是一家,本人也经常把在重庆川剧院,戏友协会,龙群川剧团,以及南普川剧团等观看的演出实况,用手机摄制成视频简辑,发到川剧论坛,与四川网友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论坛有川剧话题的讨论。川剧论坛是我家,这是我发至肺腑的感受。在几位版主的热心策划和联系安排后。去年本人有幸到德阳观摩了四川省第六届川青赛,五天内,每天两场的观摩,过足了戏瘾,同时还深切感受到:新一代川剧人朝气蓬勃,川剧的未来充满希望。
今年,川剧论坛即将迎来20周年大庆,可喜的是,热爱川剧的年青人胡联华,韦刚等等正在茁壮成长,川剧艺术后继有人,川剧论坛的未来大有希望,衷心祝贺《麻辣社区川剧论坛》辉煌20年,祝福川剧的明天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