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严浩 文/图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挺拔身姿、坚韧品格受人喜爱。在隆昌市界市镇,片片竹林葱郁壮观。这里现有麻竹1.5万亩,雷竹1万亩,是内江第一大食用笋种植乡镇。
近年来,界市镇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发展思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做大做强竹产业,走出了一条“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融文旅、促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镇竹产业年均产值1.2亿元,笋农户均收入8200元。
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一座座竹山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竹,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绿色风景,更是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春笋采收
当春风拂过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龙台村的雷竹林迎来了开年最热闹的时节——春笋采收季。清晨,笋农们带上工具,三五成群地向竹林进发。他们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采春笋可是个技术活,得讲究方法。”有着多年采笋经验的笋农张大爷一边熟练地操作着锄头,一边向记者介绍。只见他轻轻拨开覆盖在春笋上的落叶和杂草,仔细观察春笋的生长方向,然后将锄头插入土中,小心翼翼地松动周围的泥土。“太短的不采,要采这种手掌长度的。”他补充道。随着泥土被一点点刨开,一根粗壮的春笋逐渐露出地面。张大爷双手握住春笋,轻轻一掰,伴随着“咔嚓”一声,春笋便被成功采下。这清脆的声音,仿佛是春天弹奏的美妙音符,在竹林间回荡。
在竹林里,忙碌的身影还有不少。“现在正是雷竹春笋生长的旺季,每天都能采到不少。”笋农钟祥州笑着说。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春笋的品质,他们每天都会在清晨采收,然后尽快将新鲜的春笋交给村里的合作社。“在这个采笋季,在家门口帮合作社采收雷竹笋,能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说道,按现在的天气和降雨趋势,今年的雷竹笋应该会有很好的收成。
据了解,在这万亩雷竹林中,每年春笋的产量可达上万吨,产值可达5000万元。
鲜笋销售
“大家手脚轻点,快点,保护好笋子口感最好的部分。”在距离采笋地几里外的红湖雷竹种植合作社冻库间里,一手捡,一手剪,工人们娴熟地将雷竹春笋分拣整理,整齐地码放在筐里。“初期每天到这里的雷竹春笋在1万斤左右。”合作社经理刘明霞告诉记者,雷竹春笋的采收季从现在开始,差不多会持续40天。目前合作社每天有50人左右在进行雷竹春笋的采收和分拣工作,随着天气的变暖,在后期春笋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增加到100人左右。
“还是不错的,在家门口工作,既可以顾家又可以挣钱。”正在分拣春笋的刘大姐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分拣工作并不复杂,送来一批整理一批,工作一天有80元,整个采收季差不多有3000元的收入。
据了解,现阶段还是春笋的初采期,当前雷竹春笋的价格为4-5元/斤,后期随着大量鲜竹笋的上市,价格会稳定在2-3元/斤。分拣整理好的春笋,一部分被直接运往市场,供消费者品尝新鲜的味道;另一部分则通过电商配送发往成都、重庆、上海等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合作社现种有1800亩雷竹,产值在700万元左右。”刘明霞介绍道。
竹材加工
挑选、清洗、修剪……在湖南人邓楚娥开办的竹叶分拣加工坊内,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分拣竹叶,竹香扑鼻。
“当时正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竹资源。”谈及开厂的初衷,邓楚娥介绍,2019年,她和丈夫看中了这个地方,两年后在这边开办了竹叶加工厂,随后又开办了竹叶分拣坊。
在这里,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加工的鲜竹叶,不仅供应国内粽子生产企业,而且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年销售额200万元。
竹叶是宝,竹竿同样是宝。
在位于界市镇王家寺村的竹材加工厂内,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竹子被送进碾碎机,瞬间化作竹渣。
“这些竹渣是生产各类纸品的优质原材料。”界市镇王家寺村党委副书记张家昆说,村里种植3年以上的淘汰竹都会被送到竹材加工厂加工出售。
2019年,王家寺村抓住竹产业发展的机遇,投产开办了面积逾1600平方米的竹笋加工厂。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该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逐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竹产业链。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余元。
目前,界市镇共有竹笋加工厂4个,竹叶加工厂1个,竹材加工厂2个,纤纤翠竹正串起一条绿色富民产业链。
生态文旅
在界市镇,竹笋可以食用,竹材可以用来加工,竹林也可以欣赏。
“这里真的是天然氧吧,静谧、安逸,还可以体验采春笋的乐趣。”初春时节,记者走在竹林大道,能够偶遇来这里团建、休闲的游客。
在界市镇,上万亩麻竹林和雷竹林渐渐形成了“竹海”,隆昌竹海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2023年,隆昌市万亩竹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隆昌市红旗水库翠竹长道(竹林大道)被认定为省级翠竹长廊。
近年来,界市镇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围绕竹与文旅康养相融合的“竹+”新业态,全力推动竹产业融合发展。“今年,隆昌市麻竹康养示范基地项目将在村里落地,希望项目建成后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张家昆说。
在界市镇,竹产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一根竹子“三头甜”,从山林间的一根根春笋,到生活中的一件件用品,再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一根小竹完成了从自然馈赠到经济引擎的华丽转身。它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笔下的竹,不事张扬,默默奉献。行竹林美道,观竹海美景,听竹音美韵,制竹品美物,品竹笋美味,以“竹”为笔描绘的富民生态新画卷渐渐勾勒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