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达县檬双林场知青
知青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知识青年的简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大量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那个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热血青年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胸戴红花,在锣鼓喧天的欢送中告别喧闹的城市,奔赴艰苦的农村。
1963年,有一百多名重庆知青被分配到铁山林场,属国办林场职工。此后,重庆知青均被分配到人民公社社办林场,与达县上山下乡的知青一起集体劳动,集体食宿。1968年,知青改为插队落户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20世纪70年代,知青以招工、考试、恢复高考等方式逐步调回城市。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返回城市。
铁山林场的重庆知青
1963年,重庆知青来到达县铁山,与当地林场职工一起,开荒造林。知青不畏艰难,不怕流汗,辛勤劳动,昔日的荒山野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已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面积4万余亩,是川东北避暑游览的胜地。
后来,有的知青返回重庆,有的知青转入达州地方各企事业单位,有的知青仍坚守在铁山。现在,他们大多已年近八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铁山林场,无怨无悔。
20世纪90年代祝厚祥与刘晓庆战友相聚
祝厚祥:笛子和二胡演奏水平属达城一流。20世纪70年代初参军到达县军分区宣传队,与刘晓庆同为器乐班战友。1975年转业到达县印制一厂,退休后居住重庆,参加重庆群众文艺民乐团。
黄光淑:女,因身高体胖,大家叫她“黄大汉”。20世纪70年代参加达县女子篮球队任中锋,被选入达县地区女子篮球队,参加四川省篮球运动会获第三名。特调到达县人民电影院,退休后居住重庆。
大巴山的重庆知青
1964年,不少重庆知青陆续被分配到达州大巴山社办林场,与同林场达县知青不分彼此,团结友爱,早出晚归,种树苗、种粮食和瓜果蔬菜。
1968年,知青插队落户农村生产队。他们学会了很多农活,在参与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付出了心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今,他们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对大巴山不胜眷恋,不时携带子女回到曾经下乡的农村探望,满怀深情地说:“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大巴山的知青岁月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
画家罗中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美术馆馆长。1948年出生于重庆,1964年考入四川美院附中。1966年下乡大巴山区。1968年参工到达钢当工人,不时被抽调到厂部画宣传画。
当时,达城主要街道有很多宣传画广告,达钢布置在凤凰头的宣传画很有创意,被达城人津津乐道。罗中立多才多艺,是达钢篮球队的主力边锋,曾被选入达县地区工业系统篮球队。1977年恢复高考,罗中立成为四川美术学院77级油画系的大一新生。1981年,他用超写实手法创作的巨幅农民肖像油画《父亲》,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轰动全国。另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其他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春蚕》《打豹子》等,获得多项艺术奖项,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周波和陈梦莉:知青时期,他们因表演双人舞蹈(芭蕾舞)《白毛女》,产生恋情,后来结婚。周波饰演杨白劳,陈梦莉饰演喜儿,踮着脚尖跳芭蕾舞,动作美丽轻盈,令达州人大为赞叹。夫妻二人经特招成为达县商业局职工。周波在一品香餐厅做厨师,特二级,后调入达州市蔬菜饮食服务公司任烹饪教师。陈梦莉则到百货公司当服务员。
左一重庆知青齐莽2021年与原达县檬双林场知青相聚
齐莽:幼时学习钢琴,后来学习手风琴。1969年下乡到达县堡子区檬双公社。每天傍晚,齐莽都会坐在屋外拉手风琴,知青和农民聚集在此聆听,有的知青则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如果是串门或赶场,齐莽就背着手风琴,走到哪里就拉到哪里。
齐莽演奏指法刚劲,节奏明快,气势昂扬,旋律激荡。先后在檬双公社宣传队、堡子区宣传队、沙滩河水库宣传队,担任乐队独奏和伴奏,经特招参工到达钢宣传队。退休后回重庆居住,现任重庆市群众红岩艺术团副团长。
达县文工团的重庆知青
20世纪80年代大礼堂(达县文工团演出剧场)
1970年,达县在大礼堂举行文艺汇演,不少重庆知青被选拔到达县文艺宣传队(业余),进行全县巡回演出。1971年改为达县文工队(专业),另有撤销解散的达县曲艺队及后来的达县地区川剧训练班人员加入。后改为达县文工团,演出话剧、歌剧、歌舞、曲剧、川剧等,深受观众欢迎。1978年排演话剧《夜半歌声》,连续上演三个月,场场爆满。其他市、县闻讯,纷纷邀请达县文工团演出。2012年达县文工团整体并入达县文化馆。
喻德荣:出生于1949年,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达县作协主席。知青时期,喻常参加公社文艺表演,演唱《赞歌》,女朋友欧阳穗伴舞。芭蕾舞《白毛女》,喻饰演杨白劳,欧阳穗饰演喜儿,欧阳穗的妹妹欧阳玲伴唱“扎红头绳”。三人于1970年参加文艺汇演,同时被选拔到达县文工队(团)。喻后调到达县文化馆任馆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儿童诗,在《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星星诗刊》等一百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千余首(件),出版《星星和我捉迷藏》《跷跷板与梧桐树》《巧胜敌副官》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选入多部文学刊物,并在省内外多次获奖。
1965年重庆知青汪佐芬右一
汪佐芬:出生于1949年,1965年下乡到达县河市区社办林场,后插队落户三大队五队。1970年参加文艺汇演,被选拔到达县文艺宣传队(团),主要担任声乐表演,小歌剧,小话剧,领唱,二重唱等。在大型歌剧《江姐》《刘三姐》《货郎与小姐》中分别饰演江姐、刘三姐和小姐。大型话剧《回来吧,野妞》《唐人街的传说》《我们仰望星空》《香港大亨》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曾获达县地区表演二等奖,《达城之春》音乐会优秀歌手奖,后调到达县文化馆任声乐辅导老师,退休后回重庆居住。
蒋新贵
蒋新贵在《最美村官杨帮武》主演杨帮武右一
蒋新贵编剧、导演《奋进腾飞梦》
蒋新贵:1956年出生,从小爱好文艺表演。1975年下乡到达县安云乡当知青,1977年参加文艺汇演,选调进入达县文工团。
蒋早年在团内任独唱演员、报幕员,后期主要从事编、导、演工作。1992年话剧《走出巴山》饰演“黑狗”,获达州戏剧节演员二等奖。1997年参加四川省第七届小品赛,《河边情话》饰“牛大发”获演员二等奖。1998年导演话剧《竹花》获四川省新剧目展演二等奖,在《竹花》中扮演“侯二”获达州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2016年退休,蒋受聘到达州艺术剧院责任公司,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最美村官杨帮武》主演杨帮武;大型反腐倡廉报告剧《正道沧桑》任编剧、导演、主演;《一张电影票》任编导,主写“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歌颂张爱萍将军一生清廉的小品《家务事》,扮“铁蛋”获四川小品赛演员二等奖;导演话剧小品、情景剧:《一诺千金》《回家过年》《老马识途》《巴渠清风》《开往达州的专列》等。这些作品先后在达州的大型晚会、达州春晚、宣汉春晚上演。
2024年,蒋执导话剧《梦怀青萍》,由四川文理学院白海教授担任编剧,内容为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获得好评。
蒋新贵是达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歌舞厅最早的通俗唱法歌手兼节目主持人。他首先改变舞台报幕员的简单形式,即只向观众通报下一个节目或环节的内容及表演者等信息。主持人则要负责整个节目的流程控制,介绍歌手风格特点及歌曲表达的内容,有时要与观众互动,具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
达县篮球队的重庆知青
原达县篮球队的重庆知青于2018年相聚时合影(第一排左:李建国,第二排中:李智深、右:丁健)
20世纪80年代前,达州篮球运动盛行。达县地区各县建有男、女篮球队,多数厂矿企业建有篮球队,大小赛事不断。
20世纪70年代初,达县篮球队参加达县地区比赛,名次一直在五六名之间徘徊。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县举行篮球选拔赛,重庆知青李智深、李建国、丁健入选,他们技术精湛,拼搏精神强。李智深打后卫,动作熟练,突破分球;右边锋李建国战术意识强,远投中投俱佳;左边锋丁健防守意识强,腾跳单手投篮。从此,达县队进入一个全盛时期。1978年,达县(市)队荣获达县地区冠军,在达城篮球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有特长的知青优先分配工作,李智深参工到达县外贸局,后任局长。李建国、丁健参工到达县商业局任行政管理人员。后来,李建国、丁健调回重庆,丁健之后成为一家集团公司总经理。
而今他们已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不时邀请原达县篮球队队员去重庆参加聚会,回忆篮球往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