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汽车产业下滑现状
一、传统汽车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成都龙泉驿区作为传统汽车产业基地,2024年前三季度整车产量同比下降14.4%,汽车工业营收下降10.9%,经济总量排名由中心城区前三下滑至第六位。2023年成都汽车总产量为83.6万辆,较2022年的100.3万辆明显减少。
成都唯一总部位于本地的整车企业“野马汽车”因销量低迷于2023年破产,标志本土品牌彻底退出市场竞争。此外,传统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奥迪等在成都的销量也呈现环比下滑趋势。
二、新能源转型滞后成核心短板
成都早期押注的威马汽车未能形成产业带动效应,导致新能源布局落后于其他城市。2023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8万辆,在全国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背景下,份额几乎可忽略不计。
当前成都主要依赖比亚迪、特斯拉等外来品牌的新能源车销售,但本地无主流新能源生产基地,产业链集聚效应不足。2025年1月新能源品牌销量前十中,仅比亚迪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品牌销量波动显著。
三、市场消费端显露疲态
销量环比连月下滑
2025年1月成都汽车销量环比下降30.4%,2025年2月环比继续下滑,奇瑞、吉利等品牌跌幅超50%,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明显。
消费需求阶段性饱和
2024年底车企促销透支需求,叠加2025年初大型车展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进一步加剧销量下滑。
四、产业调整面临多重挑战
外资依赖与内生动力不足
龙泉驿区虽有一汽大众、沃尔沃等外资企业布局,但产业附加值较低,未能形成技术溢出效应,区域发展动能不足。
政策考核压力增大
商务部对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龙泉驿区排名从2021年的17位连续下滑至2023年的58位,反映传统发展模式失效。
成都汽车产业正处于传统产能收缩与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双重挤压中,叠加消费市场疲软和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导致产业整体下滑。希望未来加速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培育本土创新生态,以突破当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