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78|评论: 0

罗江范氏故园赋 (七律·新韵) 作者: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4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江范氏故园赋》

(七律·新韵)

作者:袁竹

青砖黛瓦叩春秋,石响清音绕玉楼。

奂轮光耀廉风继,忧乐襟怀竹影收。

百字铭悬家训在,千莲池漾赤心留。

黉门一脉传薪火,明月松间照九州。

注:

1. 奂轮光耀:化用范家大院楹联“自喜奂轮光世泽”,喻家风如日月辉光,代代相承。

2. 忧乐襟怀:呼应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暗合罗江党校以史为鉴、培根铸魂的廉政教育。

3. 百字铭:指范仲淹《家训百字铭》,刻于大院堂屋,为后裔立身之本。

4. 千莲池:化用范家大院荷塘意象,莲喻清廉,池映初心,暗合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中心“守心如莲”之志。

5. 黉门:古称学府,此处指代毗邻的区委党校与廉政教育基地,寓“清风课堂”薪火相传。

诗境延伸:

时空交织:以“青砖黛瓦”勾连清代民居的沧桑与当代廉政教育的鲜活,历史厚重感与现代使命感交融。

哲思升华:末句“明月松间照九州”化用王维诗意,喻范氏家风如皓月清辉,经党校与纪检熔铸,成涤荡世风的浩然正气。

声韵匠心:全诗平仄相协,叠韵“秋”“楼”“收”“留”“州”如石响清音,呼应院落雅名“响石村”,令诗意琅然可诵。

此诗融建筑风骨、家风哲思、廉政使命于一体,以古典格律写时代精神,力求“一字一景皆廉韵,半联半阙尽赤诚”。

古韵新声中的范氏风华与廉政回响

――袁竹作词《罗江范氏故园赋》品鉴

作者:李栎

一、引言:诗韵中的文化溯源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渺星空中,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袁竹先生的《罗江范氏故园赋》以七律新韵的形式,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罗江范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大门。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座故园的描绘,更是对范氏家族传承数百年的家风、廉政文化以及时代精神融合的深度凝练,在短短八句之中,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厚重内涵,亟待我们深入剖析与品味 。

二、诗境中的时空交织之美

(一)青砖黛瓦:历史的沧桑印记

诗的开篇 “青砖黛瓦叩春秋”,仅仅六个字,却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青砖黛瓦” 是清代民居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它们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这些建筑材料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诉说着范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繁衍变迁。

当我们读到这四个字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古老的画面:一座古朴的大院,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矗立,青砖的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或斑驳,或磨损,那是风雨侵蚀留下的印记;黛瓦层层叠叠,排列有序,它们曾为范氏族人遮风挡雨,见证了家族的团圆与离别、欢笑与泪水。春秋交替,时光流转,这些青砖黛瓦始终坚守,它们是历史的沉默守护者,让后人得以透过它们,触摸到过去的温度,感受到范氏家族数百年的厚重历史沉淀 。

(二)当代廉政的鲜活映照

在诗中,袁竹巧妙地以 “青砖黛瓦” 这一古老的意象为桥梁,将历史与当代紧密相连。古旧的范氏故园承载着范氏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文化,而当代廉政教育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如今,范家大院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能深入了解范氏家族 “先忧后乐”“廉俭谦恭” 的家风内涵。诗中的 “石响清音绕玉楼”,可以理解为范氏家风的清正之声在当代依然回响不绝,如清音般警醒着世人。在当代廉政教育中,范氏故园成为了一面镜子,让党员干部们从中汲取廉洁自律的力量,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清正廉洁的作风为人民服务。这种以古喻今的手法,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追忆上,更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让古老的家风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三、家风哲思的深度剖析

(一)奂轮光耀与家风传承

“奂轮光耀廉风继”,其中 “奂轮光耀” 化用范家大院楹联 “自喜奂轮光世泽”,这一意象承载着范氏家族对家风传承的深切期望。“奂轮” 原指房屋高大众多、华丽美观,在这里象征着范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光耀” 则寓意着家风如日月般辉光闪耀,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范氏家族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先辈们的言传身教,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不断延续和发展。这种家风涵盖了诸多优秀品质,如忠诚、正直、勤奋、善良、廉洁等。在范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品质成为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奋发进取,为家族争光添彩。例如,范仲淹在仕途上,始终秉持着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原则,他的政治抱负和高尚品德,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范氏家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得 “廉风” 得以代代相继,成为范氏家风的核心内涵之一 。

(二)忧乐襟怀的精神呼应

“忧乐襟怀竹影收”,此句呼应范仲淹 “先忧后乐” 的精神,将这一伟大的思想情怀融入到对罗江范氏故园的描绘之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浩叹,这一思想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诗中,“忧乐襟怀” 不仅仅是对范仲淹个人精神的追忆,更是对范氏家族传承这种精神的赞美。范氏后人在成长过程中,深受 “先忧后乐” 思想的熏陶,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在家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范氏家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后人而言,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 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它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福祉,以积极的态度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这种精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三)百字铭的家训传承

“百字铭悬家训在”,这里的 “百字铭” 指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它被刻于范家大院堂屋,成为范氏后裔立身之本。《家训百字铭》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涵盖了孝道、忠诚、友爱、学习、礼仪、廉洁等多个方面 。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教导子孙要尽孝尽忠,心怀赤诚;“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强调了学习和尊师的重要性;“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告诫后人要谦虚恭敬,崇尚廉洁,戒除骄傲。这些训诫如同一颗颗智慧的种子,在范氏家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范氏子孙。

在范氏家族中,《家训百字铭》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记载,更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家族成员们从小就接受家训的教育,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们以家训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种传承使得范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和家族声誉,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 。

四、廉政使命的诗意表达

(一)千莲池的清廉意象

“千莲池漾赤心留”,诗中的 “千莲池” 化用范家大院荷塘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莲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清廉的象征,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品质,成为了人们追求清正廉洁的精神寄托。在范家大院的荷塘中,千莲竞放,那洁白的花瓣、挺拔的花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范氏家族对廉洁的坚守。

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千莲池” 所代表的清廉意象,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他们肩负着维护党纪国法、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使命,如同莲花般,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与正直。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纪检监察干部应以莲花为榜样,坚守廉洁底线,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腐蚀,以赤子之心践行使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诗歌对传统文化中清廉意象的传承,更赋予了其在当代廉政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让古老的莲花意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二)黉门的薪火相传

诗中的 “黉门” 古称学府,在这里指代毗邻的区委党校与廉政教育基地,寓意着 “清风课堂” 的薪火相传。区委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任;廉政教育基地则通过展示廉政文化、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

这两者紧密相连,共同肩负着传承清风、弘扬廉政文化的使命。在这片 “黉门” 之地,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教育和熏陶,汲取廉政文化的养分,将廉洁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从这里出发,奔赴各自的岗位,成为廉政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清风正气在社会中不断蔓延。诗中的 “黉门一脉传薪火”,生动地描绘了廉政教育的传承与延续,它象征着廉政文化的火种在不断传递,激励着更多的人坚守廉洁,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

五、声韵匠心的独特魅力

在诗歌的艺术殿堂中,声韵如同灵动的音符,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袁竹先生的《罗江范氏故园赋》在声韵运用上别具匠心,堪称典范。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新韵的格律要求,平仄相协,使得诗句在诵读时犹如清泉流淌,自然流畅又富有节奏感。这种平仄的巧妙安排,不仅符合诗歌的韵律规范,更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相得益彰。例如 “青砖黛瓦叩春秋” 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开篇便奠定了一种沉稳而又富有历史感的基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古老的范氏故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

而诗中叠韵 “秋”“楼”“收”“留”“州” 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这些叠韵字在韵脚处依次出现,如同清脆的玉磬之声,相互呼应,使诗歌的韵律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当我们诵读这些诗句时,仿佛能听到一种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种叠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更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细腻。它们将诗中的情感线索紧密相连,使整首诗在内容上更加连贯,在情感上更加浓郁 。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叠韵字的运用与院落雅名 “响石村” 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响石” 之名,本身就给人一种清脆悦耳、如石击玉的听觉感受,而诗中的叠韵字,恰如那响石发出的清音,在空气中回荡,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这种呼应,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巧合,更是诗人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精心营造,使诗歌与故园的地域文化紧密融合,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响石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

六、结论:古韵新声的时代价值

《罗江范氏故园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古建筑的韵味、家风的传承以及廉政的使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首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是对罗江范氏故园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建筑风骨中,我们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从家风哲思里,我们汲取到 “先忧后乐”“廉俭谦恭” 的精神力量,明白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从廉政使命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人们坚守廉洁,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

在当代社会,这首诗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家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家风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为廉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文学表达形式,使廉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

袁竹先生以古典格律写时代精神,力求 “一字一景皆廉韵,半联半阙尽赤诚”,这首诗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们相信,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依然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去传承、去创新,就能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