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遗梦
(川剧)
作者:袁竹
角色:
李调元:才华横溢的文人,历经官场沉浮,晚年归乡致力于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
夫人:李调元之妻,与他相濡以沫,共度风雨。
王氏:李调元的妾室,温柔贤淑。
李书香:李调元与王氏之子。
李本元:李调元的从弟。
方丈:云龙寺高僧,与李调元有棋艺与诗文之交。
轿夫班头:与李调元在归乡途中有对联之趣。
农夫:与李调元在乡间有对联互动。
道台:傲慢的官员,与李调元有冲突。
潘讱斋:绵州知州,仰慕李调元,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裕容斋:绵竹知县,参加醒园诗会。
张仲芳:安县知县,参加醒园诗会。
蒋玉墀:参军,参加醒园诗会。
何士选:土贼,烧毁万卷楼。
宋士义:甲首,参与烧毁万卷楼。
长子李朝础:李调元之子。
养子李朝隆:李调元养子。
第一幕:归乡
时间:乾隆五十年乙巳,春
地点:归乡途中、通州城外、罗江
画面:春意盎然,李调元身负书籍与《函海》刻板,踏上归乡之路。沿途风景秀丽,桃花杏花绽放。通州城外,与友人告别,马车启动。五月二十九日,回到罗江,见到北象山与醒园,感慨万千。
唱词:
李调元(唱):离家十五载,今日把家还。背负万卷书,心潮似波澜。沿途春景美,故乡在召唤。
旁白(唱):归乡路漫长,思念心中藏。醒园今何在,游子泪满裳。
对话:
李调元(对友人):多谢相送,后会有期!
友人:一路保重,愿君归乡顺遂!
第二幕:醒园岁月
时间:归乡后
地点:醒园
画面:李调元扩建醒园,园内景色宜人,古木参天,花卉争艳。他在园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迎娶妾室王氏,王氏生下儿子李书香。从弟李本元中举,南村坝一片欢腾。
唱词:
李调元(唱):醒园扩建展新颜,家人相伴心喜欢。喜得贵子添希望,从弟中举笑开颜。
王氏(唱):夫君才情世人赞,愿为李家把力添。相夫教子心所愿,岁月静好乐无边。
对话:
李调元(对王氏):你为李家添丁,辛苦了。
王氏:夫君言重,此乃妾身分内之事。
第三幕:旅途趣事
时间:春夏之交,归乡途中
地点:山路、田间
画面:李调元乘轿归乡,山路陡峭,轿夫疲惫。他让轿夫休息,并与他们以对联为乐。到达田间,又与农夫对联互动。
唱词:
轿夫班头(唱):人轻轿重轻抬重,生活艰辛在其中。
李调元(唱):脚短路长短走长,人生坎坷又何妨。
农夫(唱):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李调元(唱):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对话:
李调元(对轿夫):诸位辛苦了,且去歇息。
轿夫班头:多谢李大人,那我们就不客气了。
第四幕:云龙寺夜弈
时间:暮秋傍晚
地点:云龙寺、“松涛” 亭
画面:暮秋傍晚,月色如水,云龙寺钟声悠扬。李调元前往云龙寺,与方丈在 “松涛” 亭对弈。周围松树挺拔,松涛阵阵,茶香四溢。两人棋逢对手,还以对联交流,最后方丈赠王维诗集。
唱词:
李调元(唱):暮秋赴古寺,对弈寻知音。棋逢对手乐,诗意心中吟。
方丈(唱):施主才情高,棋局见真章。赠诗表心意,愿君悟沧桑。
对话:
方丈(对李调元):李老爷,今夜月色甚好,在此对弈一局如何?
李调元:方丈雅兴,在下求之不得。
第五幕:蜀中绝景
时间:归家后、初秋
地点:故乡、嘉州
画面:李调元归家后闭门谢客,与诗酒为伴。初秋,他决定前往嘉州,嘉州山水壮丽,江水滔滔,远山如黛。但大佛寺因道台过境封禁,他不畏强权,混入官员队伍,在宴席上与道台对峙。
唱词:
李调元(唱):故乡宁静好,诗酒度时光。嘉州景色美,心中起向往。
道台(唱):我乃掌权者,尔等皆听从。佛寺为我封,谁敢来抗衡。
李调元(唱):强权不可怕,正义在心中。以诗来抗争,绝不低头从。
对话:
李调元(对道台):道台大人,此举是否有违民意?
道台:哼,小小文人,安敢多言!
第六幕:新建囦园
时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之秋
地点:南村坝
画面:李调元在南村坝新建囦园和万卷楼,工匠们忙碌施工。十一月,万卷楼落成,妾室王氏生下儿子李书香。此后,他致力于囦园与万卷楼的管理,挑选学子求学。
唱词:
李调元(唱):新建囦园与书楼,培育学子展宏图。儿子诞生添喜悦,未来之路有盼头。
旁白(唱):辛勤耕耘育桃李,文化传承志不休。南村坝上添光彩,万卷楼中墨香留。
对话:
李调元(对工匠):大家辛苦了,一定要把楼建好。
工匠:李大人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
第七幕:终身伴侣
时间:秋日
地点:醒园
画面:秋日夜晚,李调元与夫人在园中对月饮酒,吟诗作对。夫人病后,李调元悉心照料,回忆往事,两人联对。夫人病情加重,最终离世,李调元悲痛万分。
唱词:
李调元(唱):与妻对月共欢颜,吟诗作对情意绵。夫人染病心忧虑,相伴左右不分离。
夫人(唱):往昔岁月难忘怀,与君携手共患难。今日病笃将离去,愿君保重莫悲伤。
对话:
李调元(对夫人):夫人,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夫人:夫君,莫要难过,此生有你,我已无憾。
第八幕:梨园之痴
时间:乾隆五十年至乾隆六十年
地点:渊园、台山
画面:李调元归乡后在渊园潜居,热衷于戏曲,对川剧进行加工改进,创作剧本,组建昆班。他携 “家乐” 在各地演出,在台山演出时遭安县知县刁难,他以诗抗争,最终成功演出。
唱词:
李调元(唱):热爱戏曲心痴狂,改良川剧绽光芒。带领家乐四处演,传播文化热情扬。
安县知县(唱):小小文人太张狂,竟敢在此来演出。我要让你演不成,看你还能怎嚣张。
李调元(唱):以诗为剑来抗争,正义之声震四方。戏曲魅力不可挡,定要传承永流芳。
对话:
李调元(对安县知县):大人,戏曲乃民众之乐,为何要禁止?
安县知县:哼,我说禁止就禁止,无需多言!
第九幕:移居囦园
时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之秋
地点:醒园、南村坝
画面:醒园内外金桂飘香,李调元感受到蜀地风云变幻。啯噜侵扰,他带领乡亲抗争。因揭露罪恶,引发一系列事件,他最终移居南村坝的囦园万卷楼。
唱词:
李调元(唱):醒园桂花香气浓,蜀地风云起波澜。啯噜侵扰民受苦,带领乡亲把敌拦。
乡亲(唱):感谢李公来带领,保卫家园齐努力。不惧困难与艰险,定要把那敌人驱。
对话:
李调元(对乡亲):乡亲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一起保卫家园!
乡亲:听李公的,我们跟他们拼了!
第十幕:知州访醒园
时间:乾隆五十六年
地点:醒园
画面:绵州知州潘讱斋拜访醒园,李调元热情接待,带领他游览。潘讱斋被醒园景色和李调元学识折服,写下多首诗,表达对李调元的敬意和友谊。
唱词:
潘讱斋(唱):久仰李公大名扬,今日来访醒园香。景色迷人学识广,心中敬佩情意长。
李调元(唱):知州大人来访,蓬荜生辉。愿与大人共赏美景,畅谈诗文。
对话:
潘讱斋(对李调元):李公,醒园真是人间仙境啊!
李调元:大人过奖了,此乃拙园,见笑了。
第十一幕:醒园诗会
时间:乾隆五十七年春天,二月初一
地点:醒园
画面:醒园桃李盛开,绵竹知县裕容斋、安县知县张仲芳来访,李调元提议分韵牌集诗。绵州知州潘讱斋和参军蒋玉墀也赶来参加,众人在园中吟诗赏景,其乐融融。
唱词:
裕容斋(唱):醒园桃李竞芬芳,今日相聚心欢畅。分韵集诗添雅兴,美景良辰共欣赏。
李调元(唱):文人相聚诗意浓,共赏美景乐无穷。诗词歌赋传佳话,友谊长存天地中。
对话:
李调元(对众人):今日美景当前,诸位不妨赋诗一首。
众人:李公提议甚好,正合我意。
第十二幕:四子分家
时间:嘉庆三年戊午,暮春
地点:家中
画面:李调元继母吴氏离世,他召集四个儿子分家立户,并订立万卷楼规约。妾室林氏也随后离世,李调元在接连打击下,仍坚守信念。
唱词:
李调元(唱):继母离世心悲伤,四子分家立规章。万卷楼中留规约,文化传承不能忘。
儿子们(唱):谨遵父亲教诲,定当传承家族荣光。
对话:
李调元(对儿子们):今日你们便分家,各自过活,要记住家族的责任。
儿子们:父亲放心,我们会的。
第十三幕:乾隆驾崩
时间:嘉庆四年己未,春
地点:李调元居所
画面:春寒料峭,李调元居所外古木参天。正月初三,乾隆驾崩消息传来,李调元感慨万千。初八,和珅被抄家,他心中五味杂陈。
唱词:
李调元(唱):春寒凛冽心惆怅,乾隆驾崩意彷徨。和珅抄家风云变,世事无常叹沧桑。
旁白(唱):时代变迁风云涌,文人心中起波澜。历史车轮不停转,留下感慨在人间。
对话:
李调元(自语):乾隆帝驾崩,和珅倒台,这天下又将如何?
第十四幕:万卷楼的哀歌
时间:嘉庆五年庚申之春
地点:绵州、成都、南村坝
画面:白莲教起义,战火蔓延至绵州。李调元决定避乱成都,留下长子和养子留守。四月初六,万卷楼被土贼何士选与甲首宋士义烧毁。八月十八日,李调元回到南村坝,面对废墟,悲痛万分,但仍决心重建。
唱词:
李调元(唱):战火纷飞心忧虑,避乱成都别家园。万卷楼毁心破碎,悲痛欲绝泪涟涟。
李调元(唱):虽遭重创志不残,重建书楼意志坚。文化传承不能断,为了未来勇向前。
对话:
李调元(对长子和养子):你们留守家中,一定要小心。
长子和养子:父亲放心,我们会的。
第十五幕:编定《函海》
时间:动荡时期
地点:书房
画面:李调元在动荡中坚守学术,编定《函海》。书房内,他每日埋头书海,笔耕不辍。最终《函海》问世,成为蜀地文化瑰宝。
唱词:
李调元(唱):外界纷扰心不乱,潜心学术编《函海》。蜀地文化集大成,传承后世展风采。
旁白(唱):李公心血凝巨著,文化传承有担当。《函海》问世放光芒,千古流芳美名扬。
对话:
李调元(自语):一定要将蜀地文化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
第十六幕:罗江遗梦
时间:嘉庆七年壬戌之秋至十二月
地点:罗江
画面:罗江之畔,秋色绚烂,枫叶如火。六月,罗江县复县,李调元承继父业,撰写《梓里旧闻》和《罗江县志》。十一月初三,小万卷楼建成。十二月初五,李调元寿辰,写下绝笔诗《叹老》。腊月二十一,李调元安详离世,百姓纷纷吊唁。
唱词:
李调元(唱):罗江秋色美如画,我为家乡把力加。撰写县志留史料,文化传承人人夸。
李调元(唱):寿辰已至心感慨,绝笔诗中诉情怀。生命虽短志不灭,精神永在天地间。
百姓(唱):李公离去心悲伤,他的精神永传扬。罗江人民怀念您,您的功绩不能忘。
对话:
李调元(对百姓):愿罗江越来越好,文化昌盛。
百姓:李公放心,我们会传承您的精神。
一部书写文人传奇与地域文化的川剧佳作
―――评袁竹《罗江遗梦》
作者:李栎
袁竹创作《罗江遗梦》以川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李调元跌宕起伏的一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跨越时代、饱含文化底蕴的绚丽画卷。该剧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表达,在舞台上焕发出独特魅力。
跌宕起伏的剧情构建人生史诗
全剧剧情线索清晰且丰富多元,以李调元的人生轨迹为主轴,串联起归乡、醒园生活、旅途趣事、文化抗争、家庭变故、戏曲创作等诸多情节,宛如一部宏伟的人生史诗。开篇 “归乡” 一幕,便将李调元离家十五载后归心似箭的心境展露无遗,沿途春景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照,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从归乡后在醒园的天伦之乐,到面对强权时毫不畏惧的抗争;从戏曲创作与演出中的坚持,到遭遇家园变故后的沉痛与不屈,每一幕情节都紧密相连又各具张力。例如 “蜀中绝景” 中,大佛寺因道台过境封禁,李调元混入官员队伍与之对峙,这一情节将他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推向高潮,同时也巧妙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层矛盾与复杂生态。而 “万卷楼的哀歌” 中万卷楼被烧毁的情节,更是给全剧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文化传承的艰难,进一步凸显了李调元重建书楼、传承文化的坚定信念的可贵。
鲜活立体的人物彰显人性光辉
剧中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特征与情感脉络。李调元作为核心人物,其才华横溢、刚正不阿、热爱文化且重情重义的形象跃然眼前。他在面对轿夫、农夫时,以对联互动展现出亲民与风趣;在面对道台、安县知县等强权时,以诗抗争彰显出文人的骨气与担当;在家庭生活中,对夫人、妾室的深情,对子女的期望,都使他的形象丰富而立体。夫人与王氏作为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分别展现出相濡以沫与温柔贤淑的特质,她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李调元的情感世界,也从侧面烘托出李调元的人格魅力。从弟李本元、绵州知州潘讱斋等配角同样出彩,他们与李调元之间的情谊或敬重,为剧情增添了温暖与力量。即使是如土贼何士选、甲首宋士义等反面人物,也通过简洁的剧情设置与唱词,将其贪婪、残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与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推动剧情发展。
深厚浓郁的文化传递地域精神
该剧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艺术层面,川剧独特的唱词、表演形式与李调元所热爱并改良的戏曲艺术相互交融,展现了川剧艺术的魅力与传承发展。唱词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细腻优美的描绘,如 “沿途春景美,故乡在召唤”“醒园桃李竞芬芳,今日相聚心欢畅”,也有对人物情感真挚动人的抒发,还有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巧妙运用,使得全剧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具。同时,李调元致力于编定《函海》、撰写《梓里旧闻》和《罗江县志》等情节,生动诠释了他对蜀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蜀地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在思想价值方面,剧中所展现的李调元 “先忧后乐” 的精神,与范仲淹的忧乐襟怀相呼应,不仅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品格,也为当代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信念、勇于担当。
《罗江遗梦》以其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塑造了李调元这一经典的文人形象,生动展现了罗江地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价值颇高的川剧作品,更是一次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有力探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想的盛宴,在川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