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37|评论: 0

清风印痕——致罗江范家大院 作者: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4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风印痕
——致罗江范家大院

作者:袁竹

青石在苔藓里低语,

三百年的回音是砖缝间的月光。

先忧后乐的魂魄,!凝成牌坊上

半卷未阖的《岳阳楼记》。

门柱上,楹联的墨色未干——

“奂轮”是家风的年轮,碾过潮涌的朝代,

而“廉俭”是竹影,斜斜地

刺破浮世的浊浪。

荷塘已不种莲,淤泥深处

沉睡着义庄的契约,千亩良田

化作学堂的钟声,在党校的檐角

撞响一片赤子的心跳。

中龙门的锁锈了,钥匙却是

一卷百字家训,推开天井上空的云翳。

纪检监察的步履,踩过雕花窗棂的暗纹,

将松间的明月,锻造成九州共仰的银章。

响石村的桂香漫过讲堂,

廉政的根系,正从《渔家傲》的韵脚

攀向每一页党章的留白。

此刻,所有忧乐都成了碑文——

风骨在青砖上生根,而清风

是永不褪色的印痕。

注:意象解析与创作构思

1. 时空对话:以“青石苔藓”隐喻历史沉淀,用“未阖的《岳阳楼记》”链接范仲淹精神与当代廉政教育,呼应“跨时空对话”的创意。

2. 家风具象化:将楹联“奂轮”“廉俭”拆解为“年轮”与“竹影”,化抽象理念为自然意象,暗合“廉俭家风写入楹联”的独特性。

3. 义庄与党校:范氏义庄的千年慈善史与党校的现代教育并置,喻示“良田”转化为精神传承,呼应廉政基地“守心如莲”的使命。

4. 锁与钥匙:中龙门“从未开启的门”象征家规的庄严,而“百字家训”作为钥匙,凸显《家训百字铭》对当代干部教育的启示。

5. 声景交融:“响石村的桂香”“松间明月”等意象,融合桂花广场、廉政课堂场景,以嗅觉、听觉通感升华“风清气正”的哲思。

此诗以古典意象承载现代廉政主题,通过建筑细节、家训文本、教育基地功能的交织,构建历史纵深与时代使命的共振,力求“一词一景见廉骨,半缕清风叩人心”。


于古典意象中奏响廉政新章

―――评袁竹《清风印痕致罗江范家大院》

作者:李栎

引言:诗歌与廉政的交融之境

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象,不仅是情感的抒发口,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无数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承载着社会的道德准则、人文精神与时代诉求,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源泉。在众多诗歌主题中,廉政主题的诗歌独树一帜,它将抽象的廉政理念融入生动的诗歌意象,以诗意的笔触唤醒人们对廉洁自律的思考,对公正清明社会的向往。

袁竹的《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正是这样一首将诗歌艺术与廉政文化精妙融合的佳作。罗江范家大院,这座承载着范仲淹后裔数百年家风传承的古老建筑,本身就是廉政文化的生动教材。诗人以敏锐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范家大院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将范家大院所蕴含的廉政精神进行了诗意的呈现与升华 ,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之旅。

一、时空对话:历史与当下的深度交织

在《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古代范仲淹精神与当代廉政教育实现了深度对话,赋予诗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意义。

“青石在苔藓里低语,三百年的回音是砖缝间的月光。” 诗的开篇,“青石” 与 “苔藓” 这两个意象扑面而来,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范家大院三百年的沧桑变迁。青石历经风雨侵蚀,苔藓在其上肆意生长,二者共同构筑起一种古朴、厚重的历史氛围,让读者瞬间沉浸于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而 “砖缝间的月光”,则以一种细腻而温婉的笔触,将历史的厚重与静谧的诗意相融合。月光透过砖缝,洒下清冷的光辉,宛如历史的眼眸,凝视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范氏族人的生活与传承 。

“先忧后乐的魂魄,凝成牌坊上半卷未阖的《岳阳楼记》。” 这一句中,“未阖的《岳阳楼记》” 成为关键意象,它是范仲淹 “先忧后乐” 精神的象征,跨越千年时空,与当下的廉政教育紧密相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展现出一位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怀和社会担当。在范家大院的牌坊上,这半卷未阖的《岳阳楼记》,仿佛是历史的召唤,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范仲淹的精神,将这种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的品质传承下去。它不仅是范氏家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当代廉政教育的宝贵资源,让人们在历史的映照下,深刻反思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

这种时空对话的构建,使诗歌摆脱了单纯的历史叙事或现实说教,而是在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与交融中,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 “青石苔藓”“未阖的《岳阳楼记》” 等意象,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范仲淹进行一场心灵对话,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传承。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不仅让读者对范仲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当代廉政教育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让人们明白,廉政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现代概念,而是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风具象化:抽象理念的诗意呈现

家风,作为一个家族传承的精神内核,往往是抽象而难以触摸的。然而,在《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中,诗人袁竹却以非凡的创造力,将范家大院楹联中的 “奂轮”“廉俭” 等元素巧妙拆解,转化为 “年轮” 与 “竹影” 等自然意象,使家风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地展现出范家独特的廉俭家风。

“‘奂轮’是家风的年轮,碾过潮涌的朝代,而‘廉俭’是竹影,斜斜地刺破浮世的浊浪。” 诗中的 “奂轮” 一词,本意为高大华美,常用来形容房屋建筑的宏伟壮丽,在范家大院的楹联中,它承载着范氏家族对家族荣耀与辉煌的期许,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诗人将 “奂轮” 比作 “家风的年轮”,这一比喻堪称神来之笔。年轮,是树木生长的痕迹,每一圈都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见证着树木的成长与兴衰。将 “奂轮” 与 “年轮” 相联系,意味着范家的家风如同树木的年轮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积累,历经无数朝代的更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仅记录着范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成为家族成员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这种比喻,使抽象的家风有了具体的形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家风在历史中的延续与传承,仿佛看到了一棵古老的大树,其年轮密密麻麻,每一圈都蕴含着范家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见证着家族的繁荣与沧桑 。

而 “廉俭” 被诗人喻为 “竹影”,同样充满了诗意与深意。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它挺拔坚韧、虚心有节、四季常青,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廉俭” 作为范家的家风,与竹的品质有着高度的契合。竹影,轻盈而灵动,斜斜地洒落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清幽、淡雅的感觉。诗人用 “竹影” 来比喻 “廉俭”,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 “廉俭” 这种家风如同竹影一般,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范氏家族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家族成员行为举止的准则和规范;另一方面,也暗示了 “廉俭” 家风的高洁与坚韧,它如竹影般,虽看似柔弱,却能在浮世的浊浪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刺破世俗的污浊,引领着家族成员走向清正廉洁的人生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物欲的诱惑下迷失自我,而范家的 “廉俭” 家风,就像那斜斜的竹影,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廉洁自律的榜样,让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正直 。

通过将 “奂轮”“廉俭” 具象化为 “年轮” 与 “竹影”,诗人成功地将范家大院的廉俭家风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自然意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感知,深刻体会到范家家风的内涵与魅力。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家风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家风传承的深入思考。它让我们明白,家风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家族成员的一生,也塑造着整个家族的风貌 。

三、义庄与党校:精神传承的时代变奏

在《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中,诗人将范氏义庄的千年慈善史与党校的现代教育并置,这种独特的构思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传承内涵,展现了从物质赠予到精神塑造的升华,以及廉政教育的使命延续。

范氏义庄,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运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 ,自范仲淹于北宋皇祐二年(公元 1050 年)创立以来,历经千年风雨,始终秉持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以义田所得资助同族衣食及婚嫁丧葬用途,在宗族内部构建起一个温暖的互助体系。它不仅解决了族人的生活困境,还为家族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培养了无数人才,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也为社会树立了慈善与道德的典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范氏义庄的慈善传统不断延续,其精神内涵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它体现了范仲淹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践行 。

而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任。党校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 。在新时代,党校教育对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

诗中 “荷塘已不种莲,淤泥深处沉睡着义庄的契约,千亩良田化作学堂的钟声,在党校的檐角撞响一片赤子的心跳。” 这几句诗,将范氏义庄的义田与党校的学堂相联系,寓意着从范氏义庄的物质赠予到党校的精神塑造的转变。曾经,义庄的千亩良田为族人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如今,这些良田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化作了党校的教育资源,在党校的课堂上,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具有赤子之心的党员干部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替,更是精神传承的升华。它体现了从物质层面的帮扶到精神层面的引领,从解决一时之困到塑造长远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跨越 。

范氏义庄的慈善传统,为党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它所蕴含的仁爱、担当、奉献等精神,与党校教育所倡导的党性修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在党校教育中,借鉴范氏义庄的精神内涵,可以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同时,党校教育也赋予了范氏义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校将范氏义庄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廉政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从范氏义庄到党校,是一种精神传承的时代变奏。这种变奏,体现了不同时代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传承。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珍视这种精神传承,将范氏义庄的慈善精神与党校教育的使命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和弘扬廉政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

四、锁与钥匙:传统与现代的智慧启迪

在《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中,“中龙门的锁锈了,钥匙却是一卷百字家训,推开天井上空的云翳” 这一意象组合,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为当代干部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成为传统智慧与现代廉政建设相融合的生动注脚。

中龙门,作为范家大院的重要建筑元素,其门锁锈迹斑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传统家规的庄严与坚守。这把锈锁,宛如一道历史的屏障,守护着范家大院的精神内核,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范家家规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家族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执着守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把锁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守岗位,成为范氏家族传承家风、延续精神血脉的象征 。

而与之相对的,是那卷作为钥匙的百字家训。这卷家训,凝聚着范仲淹及范氏家族数百年的智慧与心血,是范家家风的核心体现。它涵盖了孝悌忠信、仁爱慈悲、勤学好问、修身律己、尚俭戒奢、谦恭有礼等诸多方面,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理解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开篇便点明了 “忠孝” 这一立身之本;“慈悲无过境,博爱惜生灵”,体现出范仲淹博大的胸襟和仁爱之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师长的尊重;“作事循天理,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进一步强调要遵循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百字家训,犹如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人们心灵的大门,引领人们走向正道,它是范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法宝,也是当代干部教育的珍贵教材 。

将百字家训作为打开中龙门的钥匙,这一意象的运用寓意深远。它象征着传统家训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当代干部教育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干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坚守廉政底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范氏百字家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为干部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教导干部要忠诚于党和人民,要有担当精神,要廉洁奉公,要修身律己 。这些品质,正是当代干部所应具备的。通过学习和践行百字家训,干部们能够汲取传统智慧的力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抵御各种诱惑,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干部正是因为缺乏对传统家训的学习和理解,导致价值观扭曲,陷入腐败的泥潭。例如,一些干部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违背了党纪国法,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而范氏百字家训所倡导的廉洁自律、修身养性等理念,能够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让他们明白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 。它提醒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慎独、慎微、慎初,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私欲所惑,始终坚守廉政底线 。

此外,百字家训还能够培养干部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家训之中 。这种精神,激励着干部们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干部们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幸福的重要使命,只有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

中龙门的锁与百字家训这一意象组合,为当代干部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传统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干部教育中,为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学习和践行百字家训,干部们能够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坚守廉政底线,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 。

五、声景交融:营造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在《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中,诗人袁竹巧妙地运用 “响石村的桂香”“松间明月” 等意象,通过嗅觉与听觉的通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氛围,使读者沉浸于诗歌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中,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响石村的桂香漫过讲堂,廉政的根系,正从《渔家傲》的韵脚攀向每一页党章的留白。” 此句中,“响石村的桂香” 这一意象独具匠心。桂香,作为一种嗅觉感受,具有独特的芬芳和浓郁的气息,它常常与金秋时节、丰收喜悦以及高洁的品质相联系 。在诗歌中,桂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香气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象征。它漫过讲堂,将廉政教育的场所与自然的美好相融合,使读者在想象中仿佛能够闻到那一缕缕清幽的桂香,从而在嗅觉的刺激下,更深刻地感受到廉政教育的氛围 。这种将嗅觉意象融入诗歌情境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诗歌单纯从视觉或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局限,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桂香” 与 “廉政的根系” 相呼应,暗示着廉政文化如同桂香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心中 。它以一种无形却有力的方式,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廉政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和弘扬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嗅觉与情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某种特定的气味往往能够唤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记忆和联想。诗中的桂香,或许会让读者联想到宁静的校园、庄重的讲堂,以及在知识的熏陶下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场景 。这种联想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在感受桂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廉政教育所蕴含的庄重与神圣 。

“纪检监察的步履,踩过雕花窗棂的暗纹,将松间的明月,锻造成九州共仰的银章。” 这里的 “松间明月” 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诗意的意象。明月,高悬于松间,洒下清冷的光辉,给人以宁静、纯洁的感觉 。它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常常借以表达高洁情操和纯净心灵的意象 。在诗中,明月的光辉与纪检监察的步履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纪检监察人员的行动,如同明月照亮黑暗一般,他们以公正、廉洁的态度,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将腐败的阴霾驱散 。而 “松间明月” 与 “九州共仰的银章” 之间的关联,更是将自然意象与社会价值相融合。银章,象征着荣誉和责任,它是纪检监察人员坚守廉政原则的见证 。诗人通过将松间明月锻造成银章这一意象的转换,寓意着廉政精神如同明月般纯洁、高尚,得到了全社会的敬仰和认可 。从听觉角度来看,“松间明月” 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声音,但它所营造的宁静氛围,却让人仿佛能够听到松涛阵阵、明月无声的静谧之音 。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感受诗歌画面美的同时,也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共鸣,对廉政的崇高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通过 “响石村的桂香”“松间明月” 等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实现了嗅觉、听觉通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仅是一种环境的渲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它让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廉洁气息的世界中,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这个世界里,桂香的芬芳、明月的皎洁,都成为了廉政精神的外在表现,使抽象的廉政理念变得具体可感,深入人心 。这种艺术感染力,不仅来自于意象本身的魅力,更来自于诗人对意象的巧妙组合和运用,以及对诗歌主题的深刻把握 。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廉政建设的深入思考,认识到廉政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

六、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独树一帜,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巧妙地将时空对话、家风具象化、意象并置、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融合,使诗歌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现代的诗意美感 。从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来看,诗中 “青石苔藓”“未阖的《岳阳楼记》”“家风的年轮”“竹影”“松间明月” 等意象,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象征意义,它们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世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深入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诗歌简洁凝练、富有韵律,既符合诗歌的语言规范,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对词语的精心雕琢和句式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廉政的根系,正从《渔家傲》的韵脚攀向每一页党章的留白”,这一诗句运用了独特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廉政理念具象化,同时通过韵脚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

从诗歌的现实意义来看,《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对廉政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社会,廉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 。而廉政文化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高人们的廉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首诗歌以范家大院为载体,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廉政精神,并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廉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它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自身的廉政意识,自觉践行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举办廉政诗词大赛、廉政书画展览、廉政文艺演出等形式,传播廉政文化,弘扬廉洁精神 。《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的出现,为这些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和范例,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廉政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

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当代廉政建设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和文化资源 。从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到历代的清官廉吏事迹,都为当代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如儒家强调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 “修身” 是基础,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廉洁自律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道家主张的 “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为名利所诱惑 ;法家倡导的 “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们应当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资源,将其与当代廉政建设相结合,创新廉政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为廉政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融入到廉政教育、廉政制度建设等方面,使廉政建设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效果 。

《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展现了诗歌与廉政文化融合的美妙图景 。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廉政文化教材 。希望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廉政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廉政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共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推动廉政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

结语:诗歌余韵与廉政征程

《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如同一首廉政的赞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奏响了廉政文化的时代强音。它通过时空对话、家风具象化、意象并置等多种艺术手法,将罗江范家大院的廉政精神进行了诗意的呈现与升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廉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

这首诗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对当代廉政建设的积极影响。它为廉政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廉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了人们对廉政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在当今社会,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诗歌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深入人心,引发共鸣,为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同时,我们也应当从这首诗歌中汲取力量,重视传统文化在当代廉政建设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和文化资源,如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 精神、范氏家族的廉俭家风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当代廉政建设相结合,创新廉政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为廉政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在未来的廉政征程中,希望能有更多像《清风印痕 —— 致罗江范家大院》这样的优秀诗歌作品出现,它们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廉政建设的道路,为实现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让我们在诗歌的余韵中,继续坚定地前行,为廉政建设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让廉政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