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作者:袁竹
[主歌1]
大鹏湾的潮声推开了黎明,
梧桐山的云雾蘸墨写光阴,
拓荒牛的蹄印长出摩天林,
时间在钢筋的褶皱里发芽,托起星辰。
莲花山的风翻动春天的信笺,
一个四川口音的老人站在云端画圈,
红树林的根握紧咸涩的沙,
三十年潮涨,三十年潮落,不眠的灯塔。
[主歌2]
南头古城墙斑驳着唐宋的雨,
大鹏所城的砖石藏着海寇的呓语,
蛇口炮台锈蚀的弹壳上,
有人用代码重构了季风的方向。
盐田港的集装箱堆叠成乐谱,
刀郎的歌喉今夜在春茧炸裂,
川江的雪落在南方的海,
八旬奶奶的泪光里,
票根秒空时,青春逆流成河。
[副歌]
浪潮是历史的平仄,
星光是人间的平权,
从渔村到硅谷,
每个细胞都叫嚣着破茧。
山海间奔涌的代码与诗,
一半是拓荒者的倔强,
一半是异乡人的月光,
深圳,你是我永不愈合的乡愁与狂想。
[桥段]
华强北的电流在霓虹里解构乡音,
深南大道的车流碾碎方言的边界,
前海的浪用区块链写誓言,
大疆的无人机驮着祠堂的香火巡天。
打工诗人的笔尖刺穿流水线的茧,
华为的基站下,客家山歌嫁接5G的弦。
[副歌]
浪潮是历史的平仄,
星光是人间的平权,
从渔村到硅谷,
每个细胞都叫嚣着破茧。
山海间奔涌的代码与诗,
一半是拓荒者的倔强,
一半是异乡人的月光,
深圳,你是我永不愈合的乡愁与狂想。
[尾声]
当刀郎的《山歌寥哉》漫过深大站,
当四川的雪水与南海的盐相遇,
这座城市在贝聿铭的几何里转身
“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我们的基因里,
早已种下潮汐与代码的双螺旋。
浪潮与星光交织的时代传奇
―――评袁竹作词《深圳》
作者:李栎
引言:歌曲引发的城市思考
当袁竹的那首关于深圳的歌曲在耳畔响起,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深圳这座城市灵魂深处的大门。“大鹏湾的潮声推开了黎明,梧桐山的云雾蘸墨写光阴”,寥寥数语,便将深圳的自然与时光交织的画面勾勒而出,而 “拓荒牛的蹄印长出摩天林,时间在钢筋的褶皱里发芽,托起星辰”,更是以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表达,诉说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向现代化大都市的惊人蜕变 。在这首歌里,深圳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变迁、文化交融与创新精神的独特存在,它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段故事,都在歌词的笔触下缓缓展开,引发我们对这座城市进行一场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从渔村到硅谷的奇迹之路
深圳,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到 “中国硅谷” 的华丽转身,堪称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犹如一颗被点燃的火种,开启了它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积极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三来一补” 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兴起,为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期的创业者们怀揣着梦想与激情,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不怕吃苦,敢于尝试,为深圳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加工制造,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以华为为例,1987 年创立于深圳的华为,从最初代理香港的交换机产品,到后来坚定不移地投入研发,在通信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如今,华为已成为全球 5G 技术的引领者,其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无人机领域的崛起同样令人瞩目。2006 年成立的大疆,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迅速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消费级无人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 70% 。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是深圳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更是深圳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全体深圳人的共同努力。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 。在深圳,创新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它激励着每一个深圳人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着深圳在科技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向着 “中国硅谷” 的目标不断迈进。
代码与诗的交融:创新与文化共舞
(一)科技创新:引擎轰鸣
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堪称惊人,已然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从科研投入来看,2023 年深圳 R&D 经费投入 2236.61 亿元,增长 18.9%,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 “双第二” ,且连续 9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出深圳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投入。在专利数量方面,2023 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发明专利拥有量 150.38 件,连续 18 年居全国第一;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 1.59 万件,连续 20 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如此耀眼的专利数据,充分彰显了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是衡量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5 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 12 家,密度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华为、腾讯、大疆等行业巨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 5G 通信、互联网科技、无人机等领域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以腾讯为例,2023 年研发投入达到 640.78 亿元,自 2018 年至今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 3000 亿元 。截至 2023 年年底,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 7.5 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 3.7 万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技术、大出行、即时通讯等前沿领域,全链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等 AI 技术持续升级,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背后,是深圳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积极出台各类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 。同时,深圳还拥有众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这些园区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发展空间。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活力:百花齐放
深圳的文化活力如同春日盛开的繁花,呈现出多元共生、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承载着广府文化的记忆,其建筑风格、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等都体现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鹤湖新居、大万世居等客家围屋,则是客家文化的生动见证,它们以独特的建筑布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现了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和团结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深圳,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使得深圳成为一个文化大熔炉。在这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深圳的街头巷尾,你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你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表演,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深圳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部舞剧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咏春拳和香云纱这两个岭南代表性非遗巧妙融合,通过 “戏外” 的《咏春》剧组与 “戏内” 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并行展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武术与舞蹈碰撞融合的创新艺术盛宴 。《咏春》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中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还成功 “出海”,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纪录 。它的成功,不仅是深圳文艺创作实力的体现,更是深圳文化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
此外,深圳还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深圳文博会、深圳读书月、深圳设计周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参与,为深圳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深圳这座城市在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拓荒者的倔强与异乡人的月光
(一)拓荒精神:城市的脊梁
深圳市委大院门前广场的拓荒牛雕塑,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它背后蕴含着一段意义非凡的故事 。1980 年特区成立之初,为体现特区精神、鼓舞干部群众,有关部门决定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当时关于雕塑形象众说纷纭,有人提议用狮子显示威严,有人提议用大鹏鸟寓意特区腾飞,还有人建议做莲花喷水池 。而雕塑作者、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认为,特区里忙碌的推土机、拖拉机、汽车和建设者就像一群牛,改革开放、搞特区建设,从无到有,需要一代人奋斗到底,“开荒牛” 的形象最为合适 。最终,他决定让牛低着头,象征埋头苦干的精神。创作过程中,他在宝安一处农舍旁发现两块老树根,花费 8 元买下,放在雕塑身后,寓意搞特区要 “开荒”,拔掉封建意识、小农意识、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风等 “劣根” 。1984 年 7 月 27 日,这座重 4 吨、长 5.6 米、高 2 米、基座高 1.2 米,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的大型铜雕落成 。1999 年,“拓荒牛” 铜雕被整体迁到了大院门口的花坛上,并将办公大院围墙后退 10 米,便于市民参观。
拓荒牛所代表的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 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深圳城市的血脉之中。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建设者勇往直前。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1982 年 10 月动工的深圳国贸大厦,共有 53 层,高 160 米,建筑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 。建设过程中,施工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从十五天一层,到后来的三天一层,最终仅用 37 个月便宣告竣工 ,创造了震惊全国的 “深圳速度”,成为深圳建设者们拼搏奋进的象征。
直到今天,拓荒精神依然在深圳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新技术领域,深圳的科技企业不断开拓创新,挑战技术难题。大疆在无人机技术研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和市场竞争压力 。但大疆的研发团队凭借着拓荒牛般的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技术路径,不断优化产品性能。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疆成功突破了无人机飞行稳定性、图像传输质量等关键技术,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城市建设方面,深圳不断探索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新模式,努力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深圳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深圳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南方科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推行书院制、导师制等创新举措,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都是拓荒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它将继续激励着深圳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异乡情怀:心灵的寄托
深圳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文化,使得深圳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独特氛围。走在深圳的街头,你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湘菜的火辣、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东北菜的豪爽,各种口味的美食汇聚一堂,满足着不同人的味蕾 。在深圳的文化活动中,也能看到各地文化的身影。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在深圳的节日庆典中热闹非凡,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让异乡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 。
“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句口号,精准地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给予异乡人的归属感。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来到深圳,就会被这座城市的包容和热情所感染,这里没有地域的偏见,只有对梦想的追逐和对奋斗的尊重 。在深圳的职场上,大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认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许多人在这里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行业精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深圳的打工文化和乡愁文化作品,是异乡人情感的生动体现。打工文学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映了他们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奋斗与挣扎、梦想与失落 。比如王十月的小说《国家订单》,讲述了打工者在工厂里的辛勤劳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打工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起伏 。乡愁文化作品则表达了异乡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插画师黄小黄以自己成长的巴登村为素材创作的插画,引发了很多在深圳长大的 “深二代” 的情感共鸣 。在她的画中,巴登村的街巷、店铺、饮食等充满了温情,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在深圳这座城市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这些作品不仅是异乡人情感的寄托,也成为深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人们看到了深圳这座城市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
浪潮与星光:深圳的未来蓝图
回顾深圳的发展历程,从昔日的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成就举世瞩目 。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圳已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化方面,深圳以其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一座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本土文化,还积极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建设上,深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了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地标,构建了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
展望未来,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望取得更大突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圳的科技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文化发展方面,深圳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新,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深圳的文化走向世界 。城市建设上,深圳将持续优化城市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例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融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作为深圳人,我们应传承和发扬拓荒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投身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深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相信在全体深圳人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它将继续在浪潮与星光中闪耀,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