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86|评论: 0

乡村振兴的微观诗学与身份重构 ―――评作家周中罡《槐乡偶书》 作者: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振兴的微观诗学与身份重构

―――评作家周中罡《槐乡偶书》


作者:袁竹

周中罡的散文集《槐乡偶书》自2025年1月入选浙版好书榜以来,便因其独特的乡村叙事视角和文学表达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德阳市作协副主席、乡村新农人与文创策划人的多重身份,作者周中罡以“在场者”的十年观察,将高槐村从省级贫困村蜕变为文旅名村的历程凝练为一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乡村变迁录。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学回应,更是一部以“小切口”透视“大时代”的人文镜像。

《槐乡偶书》以五个章节——“乡野景致”“舌尖味道”“闲情逸趣”“日常琐记”“村居见闻”——构建起乡村生活的全息图景。作者摒弃宏大叙事的惯常路径,转而从一杯咖啡、一餐饭食、一片田野的四季更迭中捕捉村庄的脉动。例如,书中描述的“咖啡创业”细节,既是个人偶然的起点,也是高槐村文旅经济崛起的象征。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恰如周中罡在推荐《空度》时所言,“与自然对话”才能捕捉“时间的秘密”。而高槐村的变化,正是通过无数个这样的微观瞬间累积成时代洪流,印证了乡村振兴并非抽象的政策符号,而是扎根于土地、饮食、人际关系的具象实践。

一、在场者的双重镜像:行动与书写的互文性

1.1 新农人身份的实践哲学

周中罡的《槐乡偶书》为乡村振兴书写提供了独特的在场者视角,其新农人身份的实践与文学创作紧密交织,形成一种深刻的互文关系。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的发展历程中,周中罡以一杯咖啡为起点,开启了乡村文旅转型的大门,这一行动并非孤立的创业之举,而是与他的文学表达相互映照,共同构建起乡村变革的叙事框架。

他在《小院命名》中记录了从 “新农门客栈” 到 “不远咖啡庄” 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是商业形态的更迭,更是乡村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最初,“新农门客栈” 作为共享空间,承载着城市人群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是城乡交流的初步尝试;而 “不远咖啡庄” 的出现,则标志着高槐村开始融入现代文旅经济的潮流,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创业者。这一转变被周中罡敏锐地捕捉并记录在文字中,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他的写作并非事后的追述,而是与行动同步,在创业的每一步中,都蕴含着对乡村发展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又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深化。这种知行合一的创作方式,使《槐乡偶书》超越了传统的乡土文学范畴,成为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乡村振兴备忘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乡村的变化,还能从中汲取创业灵感和发展思路,理解乡村振兴背后的深层逻辑。

1.2 时空褶皱中的乡村切片

《槐乡偶书》通过独特的结构布局,将高槐村的乡村生活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出来,宛如一幅乡村全息图。作者精心设置的 “乡野景致”“舌尖味道” 等五卷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乡村生活,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知乡村的魅力与变迁。

在《岩鹰远眺》中,周中罡对浅丘地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青螺似的山、绘般的田、清流环绕的村舍”,这些文字如同一幅工笔画,将乡村的自然景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不仅是对乡村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乡村生态的珍视,体现了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在《老酒腐乳》中,作者对岳母酿酒工艺的细节刻画,从选材、制作到发酵,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这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承,更是乡村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切片,周中罡将省级贫困村高槐村的蜕变史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如同历史的褶皱,在时空的交织中,映射出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它们是乡村发展的微观见证,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地方志式的文学档案,为后人了解乡村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文体实验的当代性:文言与白话的解构融合

2.1 笔记体的现代性转化

在当代文学的语境中,文体的创新与突破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维度之一。周中罡的《槐乡偶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且富有成效的尝试,其对笔记体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次深度的现代性转化。

明清小品文以其简洁明快、贴近生活的风格著称,周中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文体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对当代乡村生活的书写中。在《山居》里,他写道 “真山居者须有田地”,短短几字,看似是对传统山居概念的重申,实则蕴含着对当代乡村振兴主体的深刻思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有田地” 不再仅仅是农耕生活的物质基础,更象征着一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当代解读,使古老的笔记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语言形式上看,周中罡采用文言文进行创作,这在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文学界显得别具一格。文言文的简洁凝练,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这与笔记体短小精悍的特点相得益彰。在记录乡村生活的琐碎日常时,文言文的运用不仅使文字更加古朴典雅,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例如,在描述乡村的自然风光时,他用 “山似青螺,田如画屏,清流环抱,村舍俨然”,短短十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远超白话文的平铺直叙。

这种文体选择背后,是周中罡对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积极探索。他通过笔记体这一古老的形式,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纳入其中,使传统与现代在文本中相互碰撞、交融。在《小院命名》中,从 “新农门客栈” 到 “不远咖啡庄” 的转变,既是乡村产业升级的现实写照,也是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周中罡用笔记体记录下这一过程,为当代乡村书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2.2 诗意美学的在地性表达

《槐乡偶书》的诗意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乡村的土地,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在地性。周中罡将 “山似青螺,田如画屏” 的古典意境与 “共享小院”“咖啡经济” 的现代场景并置,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在《白头》一文中,周士同 “等汝老矣,白头若此” 的童趣对话,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这一对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保留了《世说新语》式的语言张力,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又通过孩子天真无邪的视角,对代际文化传承进行了隐喻。孩子对白发的想象,不仅是对生命自然规律的好奇,更是对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家族传承观念的一种无意识表达。在现代乡村生活中,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周中罡对乡村美食的描写,也是其诗意美学在地性表达的重要体现。在《老酒腐乳》中,他对岳母制作豆腐乳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选材、制作到用陈年佳酿去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豆腐乳这一传统的乡村美食,不仅是人们味蕾的享受,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对豆腐乳制作过程的描写,周中罡将乡村的饮食文化、家庭情感与地方特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暖和厚重。

这种美学实践为新乡土写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它打破了传统乡土文学对乡村的单一描绘,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现代性融入到诗意的表达中。周中罡以高槐村为样本,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展现了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机与活力,使乡村的诗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想象,而是一种可触可感的现实存在 。

三、乡村书写的范式革命:主体位移与价值重构

3.1 新农人群像的主体觉醒

在传统的乡土文学叙事中,农民往往被塑造成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形象,是等待外界力量拯救的弱势群体。然而,周中罡的《槐乡偶书》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范式,书中刻画的梵旭、白斌等新农人形象,展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变革的精神。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具有现代知识、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新型乡村建设者。

以木匠韩先生为例,在《工匠列传》中,周中罡对他的记录生动地展现了手艺人在文旅经济中的价值重估。韩先生原本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木匠,靠着传统的木工手艺维持生计。随着高槐村文旅经济的兴起,韩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他不再局限于制作传统的家具,而是将自己的木工技艺与乡村文化、旅游元素相结合,制作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木雕摆件、木质农具模型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受到了游客的喜爱,也为韩先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周中罡通过对韩先生这一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韩先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扶持或外界的帮助,而是主动地利用自身的技能和资源,参与到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中,成为了乡村变革的推动者。这种主体视角的转换,标志着乡村振兴叙事从 “被拯救者” 到 “主动变革者” 的深刻转变。它反映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即农民不再是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3.2 生态美学的经济转译

在《槐乡偶书》中,周中罡巧妙地将 “石堰古渡”“索桥忘忧” 等自然景观转化为文旅 IP,在《高槐八景》中构建起了生态价值的经济模型,为生态文学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本范例。

高槐村的 “石堰古渡”,原本只是一处普通的乡村渡口,承载着村民们日常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功能。周中罡在书中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渡口的古朴风貌,还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他将 “石堰古渡” 这一自然景观与乡村的历史、传说相结合,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文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石堰古渡” 被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周中罡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他的这种书写实践,为生态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文学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态问题的反思,还可以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同时,这也为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即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四、文明对话的新维度:传统与现代的量子共振

4.1 农耕文明的数字重生

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周中罡的《槐乡偶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通过《染云美院书屋》中 500 册图书的乡村漂流,以及《区块链咖啡溯源》中对咖啡豆种植的技术追踪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传统知识体系与数字技术之间的深刻关联。

在《染云美院书屋》中,500 册图书从城市流向乡村,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书籍的物理转移,更是知识传播路径的拓展。在传统的农耕文明中,知识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和有限的文字记录,传播范围相对狭窄。而这些图书的乡村漂流,借助现代物流和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乡村居民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资源。这一现象反映了数字时代对传统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让知识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在乡村落地生根。

《区块链咖啡溯源》则聚焦于咖啡豆种植的技术追踪,体现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咖啡豆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了全程可追溯的保障。从咖啡豆的种子来源、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气候条件,到加工工艺和运输路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取详细信息。这不仅提升了咖啡产品的品质可信度,也为传统农业生产注入了现代科技的活力。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对封闭,消费者难以了解其背后的详细信息。而数字技术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这种传统与数字的碰撞在《非遗直播记》中达到了高潮,展现了壮锦编织技艺在元宇宙空间的再生可能。壮锦编织技艺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直播技术和元宇宙概念的出现,为壮锦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直播,壮锦编织艺人可以实时展示编织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技艺的魅力;而在元宇宙空间中,壮锦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实现虚拟展示和交易,拓展了其传播和应用范围。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重生,传统与现代的量子共振为乡村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

4.2 新乡贤文化的当代建构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新乡贤文化的当代建构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周中罡在《槐乡偶书》中通过策划乡村纪录片、组织公益读书会等行为,展现了其作为新乡贤的文化担当,这些行为在《乡风文明备忘录》中形成了系统化的文化振兴方案,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周中罡策划乡村纪录片,将乡村的手作艺人、公益志愿者、生态农耕者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播。手作艺人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他们的坚守和创新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底蕴;公益志愿者的付出则展现了乡村社会的互助精神和人文关怀;生态农耕者遵循自然规律,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们的故事传达了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这些故事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组织公益读书会也是周中罡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乡风文明备忘录》中,公益读书会成为乡村居民汲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读书氛围相对淡薄,知识传播渠道有限。公益读书会的出现,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居民们可以阅读各类书籍,分享读书心得,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这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周中罡的这些新乡贤实践既延续了传统士绅的文化责任,又注入了现代公民意识。传统士绅在乡村社会中承担着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责任,他们凭借自身的威望和学识,维护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而周中罡作为新乡贤,在传承这一文化责任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公民意识。他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他的行为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文化层面的解决方案,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乡村居民,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

结语:在虚实之间寻找文明根脉

周中罡的《槐乡偶书》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光,映照着文明传承的深层密码。这部作品以高槐村为缩影,展现了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深刻变革与精神突围。当咖啡香与稻花香在高槐村上空交织,这不仅是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象征,更意味着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交融。咖啡作为现代饮品,代表着时尚与活力;而稻花则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符号,象征着乡村的根基与底蕴。两者的交织,体现了乡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文言笔触与数字技术在文本中的对话,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与融合。文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简洁、凝练、富有韵味的特点,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数字技术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代表着高效、精准和创新。在《槐乡偶书》中,周中罡巧妙地运用文言笔触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同时融入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如区块链咖啡溯源、非遗直播等。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整个乡土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精神突围。高槐村从省级贫困村转变为文旅名村,这一过程中,乡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生活,而是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展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突围既保持着 “山似青螺” 的古典诗意,又蕴含着 “区块链矿机” 的现代基因。“山似青螺” 描绘的是乡村自然景观的优美,体现了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理念;而 “区块链矿机” 则象征着现代科技在乡村的应用,代表着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最终,在 “带电稻花” 的意象中,达成了文明的永恒跃动。“带电稻花” 这一意象,将传统的稻花与现代的电力元素相结合,寓意着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象征着乡村文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实现了永恒的跃动。这种跃动不仅是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精神家园的重建与升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