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激活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
——读作家候为标散文《高槐村的新农人》
作者:袁竹
作家候为标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栏目的散文《高槐村的新农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城乡文明交融的现代画卷,在咖啡香与草木染的氤氲中,在柴火鸡与锅边馍的烟火里,我们得以窥见乡村振兴的全新范式。周中罡夫妇的返乡创业,绝非简单的城市精英下乡,而是构建起城乡文明互鉴的桥梁,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碰撞中,激荡出令人心动的文明新质。
高槐村的蜕变,本质上是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在此得到完美诠释:周中罡夫妇通过染坊、咖啡厅等物质空间的改造,重构了村民对乡村的感知空间;文创产业的集聚则重塑了乡村的社会关系空间。当城市白领在染坊体验草木染时,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参与者。这种空间重构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桎梏,让乡村从被凝视的"他者"转变为文化生产的主体。
草木染工艺的现代转型,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胡榕将云影山光定格于棉麻之上,让传统技艺摆脱了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开放日的亲子体验活动,使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活态文化资本。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将农耕文明的诗性智慧注入现代生活美学,正如本雅明所言,在机械复制时代重新唤醒了艺术作品的"灵光"。
新农人群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图景。六十余户创业者的集聚,形成了布迪厄所说的新型文化生产场域。他们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非纯粹的城市中产,而是携带城市资本与文化资本返乡的"文化中间人"。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其能够创造性转化城乡文化资源,在民宿的木雕窗棂间,在陶艺工坊的拉胚机上,重构着乡村的文化基因。
炊烟袅袅的柴火灶前,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高槐村的实践证明,乡村不必在城市化浪潮中黯然退场,而是可以成为治愈现代性焦虑的精神原乡。当八十岁老人在溪边晒茶会心微笑,当城市孩童举着染布雀跃奔跑,这种跨越代际、地域的文化共融,正在书写着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篇。这片土地上的新农人们,用草木染就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城乡文明共生共荣的未来图景。
一、身份重构:从城市 “候鸟” 到乡村 “原住民”
1.1 城乡两栖的生存智慧
周中罡夫妇在城乡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他们的 “半小时车程” 不仅是物理距离的丈量,更是现代性与乡土性的诗意栖居。在城市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传媒和文化创意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在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本。当他们来到高槐村,并没有简单地将城市的生活方式复制到乡村,而是将城市的文创经验与乡村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乡村生活模式。他们从最初的 “新农门客栈” 到后来的 “不远咖啡庄”,每一次的转变都是对乡村市场和生活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塑造。这种城乡两栖的生活方式,既让他们享受到了城市的便利和资源,又让他们体验到了乡村的宁静和自然,是一种在城乡夹缝中寻找发展新可能的战略抉择。
1.2 在地化生存的实践哲学
胡榕的天然植物染技艺是新农人在地化生存的生动体现。她将高槐村的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融入到染布创作中,用 “染水、染山、染云” 的独特理念构建起了一种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学体系。在她的染房里,所有的染料都取自高槐村的天然植物,这不仅体现了她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也为乡村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作品以高槐村的自然景观为灵感,将飞舞的蝴蝶、嬉戏的蜻蜓、花丛中的小蜜蜂等自然元素染于布上,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了乡村自然之美的载体。染云山房不仅是一个手工作坊,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传统技艺现代转译的实验室。新农人通过这种 “在地化生存” 的方式,将自身与乡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土地的共生关系,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产业创新:从 “咖啡单行道” 到 “文创生态圈”
2.1 业态裂变的链式反应
高槐村的产业发展历程,是一部从 “咖啡单行道” 到 “文创生态圈” 的创业传奇。在短短几年间,这里的业态从单一的咖啡馆迅速裂变,发展出包括陶艺、木刻、潮扇、织染、皮具等在内的 14 种新业态,构建起一个多元的产业生态圈。这种裂变式的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民谣小院以民谣音乐创作为主线,通过定期举办原创音乐创作、民谣巡回演出、周末现场音乐会、乐器教学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音乐疗愈体验。在这里,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交流的方式。游客可以在音乐的陪伴下,放松身心,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潮扇工坊则致力于德阳潮扇这一非遗技艺的活化与传承。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距今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以 “竹为骨、绢为面、文为墨、画为魂”,被誉为扇中精品、蜀中一绝。工坊集潮扇工艺品生产、销售、传承人研培、游客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为德阳潮扇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为高槐田园综合体增添了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精美的潮扇作品,了解潮扇的历史文化,体验潮扇制作技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田园美术馆则以美育实践为核心,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工作坊和讲座,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接触艺术、学习艺术的平台。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 “咖啡 +” 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困局,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同的业态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游客可以在这里一站式体验到音乐、艺术、手工制作等多种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高槐村的旅游吸引力,也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人才培育的生态系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槐村深知这一点,通过建设高槐乡村振兴学堂,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育生态系统。“赋能高槐” 众创营作为学堂的核心项目,采用 “理论授课 + 实践操作 + 资源对接” 的三维培训体系,为新农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返乡青年佳佳的故事,是高槐村人才培育成果的一个缩影。2020 年 5 月,佳佳决定回乡创业,开一家咖啡馆。然而,此前一直从事装修设计的她,对咖啡制作一窍不通。正在她犯愁之际,高槐村实施的乡村职业培训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她参加了众创营的咖啡制作培训课程,每天在村里的袈蓝咖啡馆上课 2 个小时,持续了一个月。在培训期间,她不仅学习了制作咖啡、茶等饮品的技能,还参与了咖啡馆的装修,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不到半年时间,她学到了职业技术,自己的咖啡馆也正式开门营业。如今,她的咖啡馆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为了高槐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像佳佳这样的例子在高槐村还有很多。通过众创营的培训,许多返乡青年和当地居民掌握了新的技能,实现了创业就业。高槐村还通过完善乡村人才招引培育工作机制,引入了非遗传承人、乡村音乐人、植染设计师等 50 余名 “新农人” 和 10 余名返乡创业者。这些人才的到来,不仅为高槐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 “造血式” 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支持,让高槐村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文化重构:传统基因与现代性的对话
3.1 非遗技艺的当代转译
胡榕的天然植物染技艺是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生动例证。她以高槐村的山水、植物为灵感源泉,将传统染色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艺术呈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在染云山房,胡榕将传统的植物染工艺与现代的生活美学相融合,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从布偶、布包到围脖、衣服,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她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对现代生活的理解。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游客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
胡榕还通过举办各类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植物染的魅力。她定期开设植物染体验课程,邀请游客参与到染色过程中,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技艺的奥秘。这种体验式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人们对非遗技艺的兴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体验活动中,游客们亲手将白布染成各种色彩斑斓的作品,感受着传统技艺的神奇和魅力。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离开染云山房,也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3.2 新乡贤文化的当代建构
周中罡在高槐村的文化实践,是新乡贤文化在当代乡村的积极建构。他不仅在产业发展上发挥了引领作用,更在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方面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周中罡积极策划组织乡村纪录片拍摄,用镜头记录下高槐村的发展变迁、手作艺人的执着坚守、公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以及生态农耕者的辛勤付出。这些纪录片不仅是对高槐村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乡村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纪录片的传播,高槐村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还组织读书会,邀请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分享读书心得,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读书会上,大家围绕着一本本好书展开讨论,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文化的种子在这里播撒。
周中罡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和管理才干,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他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实施。他的努力不仅提升了高槐村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乡村治理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协调各方资源,为高槐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了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周中罡的这些文化实践,既传承了传统乡贤的文化责任,又融入了现代公民意识,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文化层面的解决方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治理创新:共建共享的乡村共同体
4.1 “支部 + 新农人 + 原住民” 的治理范式
高槐村的成功,不仅在于产业和文化的创新,更在于治理模式的创新。“支部 + 新农人 + 原住民” 的共创体系,是高槐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个体系中,党支部发挥着引领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新农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原住民则是乡村的根基,他们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了乡村发展的本土特色和文化传承。
党总支书记陈波推动的 “差异化发展策略”,是这一治理范式的生动实践。他深知,乡村发展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 “自管社” 这一创新机制,高槐村对新项目的准入和旧项目的拆扩建进行严格把关,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使村里的业态更加丰富多彩。在引进项目时,“自管社” 会综合考虑项目的创新性、与乡村文化的契合度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为高槐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尊重市场规律又保持乡村本真性的治理策略,使高槐村从一个 “网红村” 逐渐走向 “长红村”,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
4.2 数字技术的治理赋能
在高槐村的治理创新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管理,是高槐村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通过智能传感系统,污水处理厂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流量、温度和 pH 值等关键参数,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全面感知。利用物联网技术,这些数据被传输到控制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和准确性。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挖掘传感器数据的规律和趋势,为智能控制和决策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智能化控制,污水处理厂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能耗,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寿丰河生态治理的数字化监控,也是高槐村 “科技 + 生态” 治理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在寿丰河沿线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高槐村实现了对河流水质、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或水位超标,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相关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种数字化监控手段,使寿丰河的生态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有效提升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高槐村的治理效率,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槐村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