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告别贫穷落后,百废待兴,不论官方还是个人,都没有人想到过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拍摄一部讴歌母亲河长江的纪录片。
但是一个外国人,年仅29岁,也不是什么资深的电影业内人士,却因为挚爱中国,放下自己小有所成的音乐事业,一头扎进拍摄纪录片《长江》之中!
在这部片长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里,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主演,更是片中插曲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在音乐事业上已经颇有成就的年轻歌手,来到北京开过几天演唱会后,就急不可耐的踏上拍摄纪录片《长江》之路。这一去,就走了3200公里!
在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投资与产出,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在这个外国年轻人眼里,却丝毫没有收益概念。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做得更好,不计成本,不考虑回报。为此,他舍弃了太差的电视胶片,改用35毫米的电影胶卷,其长度是113万英尺!这是一部好莱坞大电影所需长度的100倍!同时他还自己花钱从日本搬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全套电影拍摄器材,力求最完美的展示长江之美!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为拍摄这部耗尽他几乎所有心血的作品,投资高达28亿日元!而在纪录片上演之时,票房惨不忍睹,竟只有区区五亿日元!为此,他不得不背负了三十年的负债!
为还清这天量负债,从二十九岁到五十九岁的三十年里,他开了3500场演唱会,就为了多赚点钱。后来,连他的同行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集体跑到他的演唱会上,为他站台!
这个当时只有29岁的外国人是谁?而他又为何如此执着的为拍摄一部他国纪录片甘愿负债整整三十年?他就是日本人佐田雅志!一个当年已经在日本国内当红巨星的乐界大佬!而他之所以不顾一切得失去异国他乡,拍摄一部让他负债(含利息35亿日元)三十年的纪录片的全部初衷就在于,一位前日本首相所说:“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源泉,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从个人投资角度看,日本人佐田雅志无疑是失败了!他不但没有为个人争得名利双收,也没有为他的国家获取什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让他辛辛苦苦打拼三十年,才得以还清天量负债!
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作为当时的合伙方的中国,不但没有为他分担债务,反而还因为后来官方央视拍摄纪录片《话说长江》大获成功,创下中国当时国内最高收视记录!因为在《话说长江》里,采用了佐田雅志纪录片《长江》里大量素材。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四十年前一个日本人如此执着不顾一切的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会作何感想?不要说四十年前,就是当下,我们中间,你我他之中,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背负三十年巨额债务,去异国他乡,为他国拍摄一部讴歌他国大江大河山川秀美的纪录片?而且,这个国家还曾经是敌对杀戮之国。
过来人都有过记忆,当年央视播出纪录片《话说长江》,堪称万人空巷,获得巨大成功!银屏之下的我们,一方面为片中解说配音陈铎富有磁性和虹云侃侃而谈满足不已,更为其片中精美的长江沿线风物画面啧啧赞叹!
但是那个时候包括现在,几人知晓,佐田雅志《长江》在前,央视《话说长江》在后?而后者电影画面大多取自《长江》?同时,《长江》仅以一己之力,且负债三十年。而《话说长江》却是举一国之力,不曾有某一个个个人负债之说。两相比较,我们又能感受一些什么呢?
一个外国年轻人,且两国之间有过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历史,他为什么能够放下两国间的历史恩怨,无悔无怨,不计得失,宁愿背负三十年巨额债务,去拍摄一部歌颂他国江河的纪录片?仅仅用“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源泉,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能够解释得通吗?
面对网络披露三十年前日本年轻人佐田雅志拍摄《长江》纪录片所做的一切,我发自内心肃然起敬!
四十年前,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讲,都还处在一个混沌世界之中,要求一个年轻人达到佐田雅志的思想境界显然不现实。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国力强盛之后,我们的所有国人包括年轻人,又有几人能够达到当年佐田雅志的精神世界?
不但难以企及,反倒是为数不少的国人总是怨妇一般,沉湎于历史恩怨,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甘愿活在停滞的往日时光之中,除了仇恨还是仇恨,不复有爱己与爱人之叠加。
今天这个世界,我们究竟需要喋喋不休记住往日的仇杀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用爱编织美好明天?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四十年前的一个年轻日本人能够做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何以做不到?
由新近网络披露的四十年前的一段旧事,一个令人值得钦佩的日本年轻人佐田雅志,他当年所拍摄的纪录片《长江》,让我不能不浮想联翩,五味杂陈:中国人,能不能有一点大格局?大视野?大襟怀?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