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入发展,旅游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智能化变革。随着清明小长假临近,“AI生成旅游攻略”的话题热度攀升,年轻人纷纷将行程规划交给AI,享受其高效与个性化。
在社交平台,“DeepSeek定制四天三夜扬州旅游攻略”“AI生成厦门三天旅游攻略”受到热捧。有网友惊呼,“以前要熬夜刷几十篇游记才能总结出这些门道,现在AI直接提炼出精华,几秒钟就能出行程,实在太方便了。”AI风潮同样刮到了自驾圈。有网友展示了AI规划的行程,“从河北唐山出发,自驾去往乌兰布统草原,DeepSeek还考虑到了加油、堵车、疲劳等细节问题,并推荐了沿途美食。”
与此同时,景区积极拥抱AI,试图通过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黄山、庐山、三峡龙脊等景区接入DeepSeek大模型,优化智能交互与伴游体验。黄山AI旅行助手通过微调模型和知识库整合,提升了2.5%的咨询准确率,并能根据游客位置精准推荐服务,如北大门索道票匹配优惠。重庆三峡龙脊推出“巫山神女”数字人,江西武功山打造“驴悠悠”AI客服,景区通过AI实现实时问答、行程规划等功能。然而,部分游客和业内人士质疑这是否为营销噱头,AI对业绩的直接贡献尚不显著。
随着越来越多的“AI旅行家”出现,AI攻略的可靠性也出现了争议。北京任女士在用AI定制“山西大同四天三晚旅行攻略”时发现,攻略中的部分内容存在失实的情况,“推荐的景点有一个并不在大同,搜索后发现在长治市。”游客贾女士也吐槽:“根据AI推荐的杭州西溪湿地游玩路线游览,却差点闯进未开放区域”。
业内人士认为,AI需实时数据(如拥堵、天气)支撑个性化服务,而景区普遍面临数据孤岛和整合难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邓宁强调,“大模型服务景区场景的关键还是景区数,如果无法向大模型投喂高实时性的动态数据(如游览舒适度、拥堵区域、实时交通等信息),单纯依靠知识类静态信息,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游客对大模型功能的需求。”
此外,飞猪“AI行程助手”、同程“程心AI”虽提升效率,但过度依赖算法可能让旅行体验趋同,削弱惊喜感。有网友就反馈,“AI路线缺乏探索乐趣”。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旅游业面对的是‘千人千面’的游客需求,创意和有温度的服务仍是立身之本。应当理性认识AI对旅游业的赋能,利用AI而非依赖AI,更多地思考如何建立人与AI良好协作的新模式,用人文关怀赋予AI旅游产品和服务‘人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