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10|评论: 1

[转帖]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没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曾是世界第一机器人王国,而今日本机器人已被中美反超,日本机器人已沉寂15年,到底发生的什么?回顾日本机器人的没落。
一,日本机器人技术的没落始于2011年。
2011年,完成最后一次系统更新换代后,ASIMO研究项目再也没有公布任何重大更新进展。最终,在2018年6月28日,本田宣布停止ASIMO的研发。这款在人形机器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先驱,享年32岁。
事实上,ASIMO的死亡不只是日本或本田公司的问题。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知名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从1992年成立至今,三十多年间从未实现盈利,并先后被卖身给谷歌、软银和现代汽车。归根结底,人形机器人始终未能实现商业化是阻碍其长远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在ASIMO入土四年后,人形机器人悄然走向另一条岔路。2022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马斯克毫不掩饰对人形机器人的偏爱,并将其视作特斯拉未来的最大增长点——“我认为Optimus的长期价值将超过特斯拉其他所有产品的总和”。
随后两年,AI大模型席卷全球,人形机器人也在AI加持下,开始展现出远超以往的能力。在2024年12月10日马斯克最新公布的视频中,蒙上“眼睛”的Optimus也能正常行进。这意味着Optimus已经实现不依靠视觉传感器,而仅通过其自适应协调能力就能完成行走。
正如特斯拉引领全球电动汽车浪潮,Optimus的出现,也让人形机器人迎来春天。前不久,《时代周刊》汇集并筛选200项2024年最佳发明。其中,人形机器人登上封面,并被称为2024年最伟大发明之一。
只是这一次,大国竞争的牌桌上,已然没有日本,只剩中美。
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众多领先的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如特斯拉、波士顿动力、英伟达、Figure AI等,这些企业在AI技术、机器人架构设计等方面处于世界前沿。
而作为全球工业品类最齐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则在AI加持下,成为唯一一个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这一轮人形机器人浪潮的最大特点是加入强人工智能,而如今全球范围内,能与美国人工智能相抗衡的,除中国,再无其他。这也是日本之所以缺席的根本所在——日本严重缺乏软件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缺少建树。
据麦克罗波洛智库统计,2022年中美培养的全球顶级AI研究人员比例分别为47%和18%,而日本甚至不在统计范围内。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2020年,日本每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460人,远远落后于中国美国。
而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如传感器、电机、减速器、压铸件等方面,中国供应链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可以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量产落地的核心支撑之一。
最近几年,中国诞生许多知名机器人初创公司。例如,由“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成立仅一年多吸引高瓴资本、经纬创投、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投资,并且快速推出成套产品。国内知名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发布售价仅9.9万元的宇树G1人形机器人,是全球最便宜的量产人形机器人之一,备受英伟达、斯坦福等美国知名公司和研究院校的青睐。
而日本,正如他们错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也正在错过“AI+人形机器人”。
在最早发力,并长期保持盈利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虽还未完全落后,但同样迎来最大对手——中国。
二,中国机器人逆袭日本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快速发展,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增。与此同时,官方也渴望转型高端制造,逐渐意识到机器人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2006年,中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首次将机器人列入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机器人技术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中国制造2025》将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作为重要的细分攻坚领域,提出智能制造的理念和目标,强调机器人在制造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提出要突破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壮大机器人本体及系统集成企业,推进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等。
国产工业机器人真正崛起这与另外两个产业的突破密切相关——汽车和半导体。
事实上,当年川崎重工仿制的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最先就是应用在汽车制造领域。汽车生产过程复杂,包含冲压、焊接、涂装、装配等多个环节,需要大量重复且高精度的操作,工业机器人能够稳定、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且适合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而半导体通常具有小型化、精密化的特点,如手机、电脑芯片等,对生产精度要求极高。只有工业机器人能够精确地完成电子元件的装配、焊接、检测等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也因此,日本机器人产业壮大与汽车、半导体行业的崛起有密切关系。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国,丰田、本田、日产、三菱等日本车企在全球大杀四方。
1985年,日本半导体产能全球占比达到45%,成为全球半导体第一大生产国。到1990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公司占据6家,NEC、东芝与日立分列前三甲,彼时的英特尔也只能屈居第四。
但中国的异军突起,让日本逐渐失守汽车和半导体阵地。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1379万辆,超过日本的793万辆,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而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浪潮,更是让汽车走出工厂,在产品层面与机器人紧密结合。2023年,马斯克就曾公开表示,“特斯拉汽车就是放在轮子上的机器人”。
如今,谁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还是中美。
中国半导体虽没能像新能源汽车那样在全球独领风骚,但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中国持续位居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第一。2023年,国内半导体销售额超过1500亿美元,占全球比例达29.48%,远超日本。虽然不少都来自进口,但庞大的市场需求依然让国内半导体产业迎来大发展。
据SEMI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在芯片制造工具上的支出达到创纪录的250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约47%),超过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美国的支出总和。此外,预计中国大陆还将成为建设新芯片工厂(包括相关设备)的最大投资者,全年总支出将达到500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半导体奋起直追,于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把40年前的日本成功复制一遍。
据市场研究机构MIR DATABANK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同时,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仍穷追不舍。2024年前三季度,日本企业虽依然占据全球T10前列,但其市场份额正在快速下降。例如,2024年Q1-Q3,发那科和安川的市场份额相比上年同期都减少1.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国企业埃斯顿和汇川的市场份额却分别增加1%和2.4%。
据日本机器人协会(JARA)公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日本工业机器人新订单同比下降24%,连续六个季度下滑,产量也连续四个季度下降,降幅达25%,创下近10年来最大季度降幅。
与此同时,另一边中国机器人却在加速走出国门。根据中国海关、智研咨询的数据,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首次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出口数量为105604台,进口数量为60723台。另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速达86.4%。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在短短四年内将机器人密度翻倍,从2019年的每万名员工配有235台机器人增长到2023年的470台,位居世界第三。同期,德国和日本分别以每万名员工配有429台和419台机器人排名第四和第五。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毫无疑问的机器人大国。
结语
机器人曾是日本的一张全球名片,它和相机、汽车等一起,让日本制造成为世界高质量工业品的代名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机器人逐渐被遗忘背后,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变化。这一次,中国新能源汽车、AI、半导体、机器人,将成为新的让世人铭记的中国智造。
游戏结束!日网民热议:中国宇树机器人只要240万日元,中国一年的军费够造一亿个!想统治日本,中国已经没有必要牺牲一个人,这是降维打击,中国以前从来没有如此实力,现在实现了,中国的时代真来临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能源汽车、AI、半导体、机器人,光伏,光纤等将成为新的让世人铭记的中国智造。除小众的相机,高瑞轴承等少数领域,日本已完全落后中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