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70|评论: 11

姜亚群/寻踪千年文脉 赓续古韵遗风 ----陶陶乐儿童读书会探秘白鹤山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踪千年文脉  赓续古韵遗风
                                             陶陶乐儿童读书会少儿亲子公益游学活动----探秘白鹤山
                                                                          姜亚群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临邛古城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巨匠灿若星河。作为一名教育者,为推动教育与文化深度融合,赓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和文化脉络,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并热爱家乡深厚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我通过对《邛崃通史》、《邛崃县志》等各种史料的查证、向当地文化前辈请教等方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经过近一年的长时间准备,终于在三月三十日这个美好的春日为孩子们带来一场久违的白鹤山游学之旅。
     因为昨晚一场春雨悄悄亲吻过邛州大地,所以清晨山里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陆陆续续来到山门,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可爱的志愿者老师们也准时出现,在卓文书局工作人员小王的指挥下穿戴好红色背心,组织签到、分发旗帽,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站在气势宏伟的大山门前,我首先向孩子们介绍山门的修建情况。大家对山门上镌刻的“白鹤山”几个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所题写感到很惊讶,好像以前来过许多次都不曾留意过。
                                      一、白鹤山名的由来
    站在气势宏伟的大山门前,我首先用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讲述了白鹤山名字的由来。大家听的津津有味。这便是胡安跨鹤升仙的故事:据说西汉时临邛有个道人名叫胡安,他在白鹤山上“点易洞”修炼并教人易经学说。我们大名鼎鼎的西汉才子司马相如就曾经拜他为师。也有人传说他其实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诸侯王淮南王刘安,他十分迷恋道学,王也不当了,隐姓埋名在这白鹤山上修道。话说有一天,学生们放学后见他站在山上一处平地上跨上一只白鹤的背飞走了。白鹤山之名由此诞生。关于白鹤山之名,最早见于晋代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益部耆qí旧传》:“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来临邛游白鹤山,留下的诗句也可以证明:“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  
    其实,全国有很多以白鹤命名的寺院,如:苏州白鹤寺、广东汕尾白鹤寺、广东梅州白鹤仙寺等。这是因为古人崇尚道教,而白鹤便是道家的吉祥物。很多邛崃人误把河边的白鹭当成白鹤了。看过宋徽宗的《瑞鹤图》就明白了,白鹤要大一些,嘴是红色的。历代皇帝好像都比较热衷道家学说,都想长生不老,当神仙。我们这座山也是跟道教相关,而且还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二、鹤林寺前百步梯
我们来到山门内,就在山门背面的墙上刻有魏了翁的《邛州白鹤山营造记》,这里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学兴趣,我特意提一提文中的“白鹤有台,玉兔有踪”,引发学生想要去寻踪玉兔石头的冲动。
    来到百步梯,我们玩了个小游戏,请大家边攀爬边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级石阶?看谁数的准确,正确的有奖。小游戏点燃了大家的所有的运动热情,只见小家伙们大步流星,边往上攀登边念念有词,把大人们远远的抛在了身后。爱运动的如脚上生风,健步如飞,不爱运动的到了中途便大口喘着粗气。大家都开心的喘着、笑着。谜底终于揭晓,数正确的同学拿着奖品满是得意之情,比中了彩票还要激动!
                                                          三、鹤林寺的历史变迁
     站在鹤林寺正山门前,我们补充介绍了“汲引人天”殿的接引佛。该佛像是纯缅玉雕刻。接引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即阿弥陀佛。说古时有一个国王舍弃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能接引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称接引佛。可笑的是,刚才大家都只顾数台阶去了,都没有留意到有这个玉佛呢。
    白鹤山上的鹤林寺,占地有三十多亩, 它是四川省现存古老佛教寺院之一,是西蜀佛教的发祥地。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短视频的火爆,鹤林寺也逐渐为众人所熟知,到此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看到寺院也配有免费讲解点供游客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鹤林寺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的呢?于是我也客串了一把导游。
     鹤林寺始建于南齐(南北朝南朝的第二个朝代是在唐朝之前100多年间)恭王延兴元年(494年),比隋朝还要早一些,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临邛城历史是2300多年)这里有个二僧寻址的故事:
      白鹤山,古称四明山。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 “南齐高何二僧,不著名氏,延兴中自明州(现在的浙江宁波)象山别其师游蜀。师曰遇明则住,二僧到邛升高远览,夜见群峰火云四起,赫然有光。因访父老,则曰四明山也。始悟遇明而止矣,遂卓锡于山阴,披榛薙草经始卜筑,有石佛示现光相从地涌出化为泉,今之护国院瑞佛及涌泉在焉。院有白岩,孤石耸立,高踰百尺,鹤巢其上,故二僧所建道场号鹤林寺,后世因谓之白鹤山。”   
       到了宋代,鹤林寺出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工程。据记载,在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邛州人郭正孙中进士,将被朝廷调去兴元府(今汉中)担任利州路安抚,临行前曾同邛州守虞方简游白鹤山。见白鹤山寺庙年久失修,慷慨捐资,倡议维修。州守虞方简于是亲自规划,主持对白鹤山寺庙进行扩建维修。落成时,更名为“鹤林禅寺”,回家乡省亲的魏了翁亲自执笔作《邛州白鹤山营造记》。他写道:“州之西,直治城十里,有山曰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纾,蔚为是州之望。山故为浮屠之宫,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泉有滴珠,树有木莲。白鹤有台,玉免有踪。中峰、信美、平云之观,西岩、翠屏、万竹之境,皆山中胜处。”
                                                   四、寺院的佛教建筑欣赏
    接下来是对寺院的建筑和主要大殿进行了简要的讲解。
     正门:寺院正门为三叠歇山式盖顶气势宏伟。相传这曾是当年(唐朝)袁天罡设计为镇白鹤山风水而建。此处提到袁天罡,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他了。袁天罡是唐初著名的玄学家、相术大师。与李淳风共同著有《推背图》,被誉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也曾成功预言武则天成为天下之主,历史第一位女皇帝。他还两任担任了火井县的县令。也有传说他的墓就葬在这白鹤山下。正门上方的“鹤林寺”三个字是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手书。
     中门前:“缘入慧门”鹤舞云纹石刻浮雕,为大门增辉。寺院门楹联“枕八百里崃山莽丛,宝刹chà巍峨,经历了几许沧桑岁月;扼三千年丝绸古道,临邛毓秀,脱颖出众多俊逸奇才”为邛崃资深学者张平轼撰联,著名书画家赵蕴玉书写。另一对联为周浩然书。松风、水月为佛家禅意词汇。
     接着,我们从右边的无相门进入寺院。一眼就看到“鹤林禅院”照壁雕刻“鹤林禅院”四个楷书大字。字净高1.43米,宽1.2米。苏东坡有言:“天下之事贵乎难。大字难于慎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草书难于凝重,楷书难于飘逸。”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也提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细观《鹤林禅院》四个大字,典雅苍劲,神采非凡。照壁背面是花鸟图案的方砖砌成。背面居中镶嵌透雕陶釉“盘龙戏珠”图案,极为精美。大家也是凑近了细细地欣赏。
        接下来对天王殿、十龙浴佛雕塑、涌莲台、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都作了简要介绍。
          只是,曾经的放生池、望鹤亭、乐林亭现已不见,好像正在维修和重新规划之中。
                                          五、书台桂影(临邛八景之一)
     终于来到了今天游学的核心区域—读书台。饶过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之间,我来到读书台下。正面迎来的就是金蟾吐水戏珠缸,据说刚修建好的时候,金蟾嘴里含有一颗宝珠在烟雾中时隐时现,不时闪耀红蓝两色光芒,非常壮观。
     侧壁上是一幅精美的瓷贴“蟾宫折桂”图。对此有非常古老的月宫传说,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蟾宫:月宫,即是嫦娥所住的广寒宫,据说由蟾蜍幻化而成。传说广寒宫中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还有个吴刚被惩罚不停砍伐这棵桂树,他不停地砍,却始终砍不倒。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因为这个传说在月圆的夜晚瞪大着双眼长时间盯着月亮凝视,还别说,好像真看到了吴刚在不停伐树呢。《晋书•郤诜xì shēn传》中: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说晋武帝有一天在东堂接见大臣,问大臣郤诜自我感觉如何。郤诜将自己比喻成月宫中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此后,人们便常常用月宫桂枝来形容有才能的人。隋朝之后,科举制度开始。因为每年的乡试一般都刚好在八月,因此人们便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看完“蟾宫折桂”,往左一抬头,就望见了另一幅绝美彩绘壁画:魁星点斗神像。魁星点斗,传说魁星原本是一个才子,曾连中三元(解jiè元、会元、状元,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但由于相貌丑陋而被逐出皇宫,最终跳入东海,玉皇大帝怜悯其才华,赐予他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因此,天下的读书人都开始供奉魁星,希望也能获得好运,高中状元。听到这里,孩子们不禁为魁星啧啧感叹,原来远古就有了“外貌协会”呀!
      此处整个构成了一幅考场夺魁的盛景,在我的提议下,大家纷纷在此为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们送上最美好的祈福:祝愿莘莘学子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登科及第!得偿所愿!
      上来一段台阶,便是魏了翁之“了翁祠”。书台桂影,是临邛古八景之一。了翁祠门上方存张爱萍将军题“书台桂影”。祠堂前矮墙壁上有“华父手植”字样。华父就是魏了翁。鹤山书台前相传有两株桂树,为魏了翁栽植。嘉庆《邛州志》云:“先生手植双桂,至今犹存”。明代曹学佺到邛州寻访,视该两株树为“木莲”,其《蜀中广记》方物记记载,“予游临邛白鹤山,寺佛殿前有两株,其高数丈,叶坚厚如桂,以中夏发,花状如芙蕖,香亦酷似。寺僧云,花开时有声如破竹,然一郡止此二株,不知何自至也。”古之木莲今已不存,民国《邛崃县志》卷二“方物志”云:“木莲更无遗种”。熊维芳《书台桂影》诗曰:“桂是先生手自栽,几枝秋影射书台。香飘窗外随风舞,子曳阶前簸粟开。半面描成云色补,全神出现月光来。登临高处抬头望,招得翩翩白鹤回。”
      书台证名。其实,这里原本是宋代常安民谏议大夫的“读书台”。民国时,刘夐(xiòng)主持编纂《邛崃县志》,就鹤山寺鹤山书台进行考辨,认为此书台其实为常安民读书台。清末民初邛崃举人学者宁湘在《遇园随笔》中考述:了翁祠中的魏了翁塑像,经与清宫所藏之历代名人画像对照,“考证为常安民像,(而)非魏了翁像。”此处读书台是常安民的读书台,并非魏了翁的读书台。而“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内。并且有魏了翁撰写之《白鹤山营造记》所记:“……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为佐证。常安民在前,魏了翁在后,他们大概相隔一两百年。
      接下来就是详细介绍两位大儒。
      常安民又是何许人也?《宋史·常安民传》载:常公,名安民,字希古,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被赠为谏议大夫。常安民是位神童,14岁就考入太学,宋代为太学中年龄最小而轰动一时。在几千名考生中,来自四川邛州的常安民脱颖而出,他的试卷被名列第一名。主考官启封,因以年龄太小,不想录取,把名额留给年长的。判监常秩见了,坚决不答应。考官们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意见不统一,只好呈报皇上,由皇帝来定夺。由皇帝钦点,破格地录取为进士,名列第十名,才平息了邛州小神童科举夺魁纷争。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省蒲江县)人。他也是一位神童,几岁与家族兄长一起入学,稍微大一点,聪颖过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就撰写《韩愈论》。后中“恩赐进士第一”。官至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虽出生于蒲江,但少年时曾在邛州求学。是这边的邛州太守资助他读书,然后送他到京城去考试、进士及第,所以他离不开这里。他应蒲江、邛崃两地百姓的邀请,盛情难却之下,在蒲江、邛州分别开办了“鹤山书院”,两地奔波授业。鹤山书院建成以后,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他不但自己讲学,还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来此讲授,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到成都参加举人考试的书院学生,十有八九皆考中。书院名声远播四方,学生日益增多。宋理宗听闻魏了翁的办学成就后,曾钦题“鹤山书院”四个大字相赠。鹤山书院最著名的是它的藏书,达10万卷之巨,超过宋初崇文院的国家藏书8万卷的规模。据学者考证,在整个宋代,尽管书院不少,但藏书上万卷的书院仅4所,鹤山书院的藏书量为宋代全国各书院之首。
        继蒲江鹤山书院之后,魏了翁又在湖南靖州花五年时间亲手创办了一所鹤山书院,在四川泸州创办了穆清书院(清乾隆年间正名为鹤山书院)。他的弟子及后人承续其事业,又在江苏苏州、四川眉山等地创办鹤山书院,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魏了翁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靖”。而他与他的鹤山书院,也成为了历史的佳话,福泽后人。
       1983 年,邛崃县新建“了翁祠”于鹤林寺读书台。该祠堂,王庆宇塑魏了翁像,杨玉光集联“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悬魏了翁“云吟山”真迹,仿蒲江魏公祠,制清四川学政高赓gēng恩题的“昌道西南”匾及对联。1994 年,冯广宏题联书“身了鹤山心存魏阙,祠留邛府道重儒林”,张阳德书张开阳联“易洞秋风劲,书台桂影香”。1995 年,马识途书“了翁祠”匾额。为了加深大家对魏了翁的了解,我还将了翁祠对联文字发在游学群里让大家对照着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联内容如下:
     三千年经义重明,湖湘江浙,丕振儒风,即此邦才重马扬,谁复词华艳西汉;
      四百里大贤踵起,濂洛关闽,力肩道统,虽当日谤兴朱李,何禁俎豆续南轩。

    此联作者高赓(gēng)恩,来自天津,35岁时考中进士,随即进入翰林院进修,3年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在这段时间里,他曾经外放到四川担任学政,类似于省教育厅厅长。在四川的时间里,他来到了白鹤山,就留下了这副歌颂魏了翁的对联。上面匾额「昌道西南」也是他写的。
    解读完后大家深受感动,魏了翁一生清慎为官、努力兴学。相较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地处西南边鄙的四川,邛州算得上是个荒蛮之地了,但是这里出了一个魏了翁,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这整个地区的文化风貌。我们还对着魏老的塑像郑重地进行了叩拜,感谢他曾为一方百姓教育,为儒学的振兴作出的不朽功绩。
                                                         六、临邛道士鸿都客
      出寺院后门,我们便列队蜿蜒行至后山曲径,途中到达玉兔石处,孩子们有些失望,因为大石周遭都被茂盛的草和乔木严严实实遮蔽了。所以只好用语言进行一番描述:路旁地里有座高耸的石头,它象一只兔子向东蹲在地上,顶端两块长石极似张着的双耳。双耳又像绣鞋,人们说是“玉兔石”和“仙女晒鞋”。明代《邛州志》说:“灵鹊去而台空,玉兔潜石而化。”清代地方志对这一神话遗迹也有记载。
     即将到达大佛处时,在侧坡寻找到了“临邛道士墓”。于是,有关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的诗句引出了另一个传奇故事的讲述。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跟随唐玄宗逃亡蜀中,途经马嵬wéi驿(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禁军哗变,请求玄宗尽诛杨国忠和杨贵妃一系,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悬梁自尽,时年38岁。事隔一年,唐玄宗十分想念杨贵妃,对她的死感到愧疚。听说临邛道士杨通幽正在京城游历,便差人请到宫中,希望这道士能引领自己见见杨贵妃。于是,杨通幽作起法来,上天庭下地府地找了两天两夜也没找到,还是牛郎织女告诉他杨贵妃在东海仙山之上,于是杨通幽去到仙山见到了道号“太真”的杨贵妃。杨通幽返来唐宫,告诉唐玄宗一切,玄宗听着很玄,不肯相信,当杨通幽拿出杨贵妃的信物,一支金钗和钿盒时,唐玄宗才彻底相信,“帝潸然良久,曰师真得道之土也”。后来,唐玄宗在杨通幽的引领下上天与杨贵妃相会,正好应了白居易诗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听了这个故事,前面有个小女孩,我听到她小声地自言自语道:这怎么可能?我笑了:传说故事肯定是人们为了渲染故事情节特别加工过的,但是一些历史事件的确是真实的。
                                                   七、易洞秋风、翠阁秋阴(临邛八景之二)
     最后,我们来到了此次游学的最终目的地大佛处。这里居然暗藏着两处古八景。细细端详,此处山青树翠,山谷幽兰,的确是一个修炼养身的好地方啊!
       易洞秋风的秋风是秋景的代称,是说易洞那个地方的秋色。这与翠阁秋阴的意思是一样的。两个景点的位置相隔不远。而且都是秋景。胡安的庙宇或许就在现在大佛漏米洞这个地方。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屏阁,州城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民国志载,“《一统志》: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建阁,阁前山如翠屏”。站在弥勒佛窟前,可以看到东南对面,有一座山,高耸而顶平,翠竹绿树,状如一面屏风。从历史上留下的诗词来看,翠阁一直是文人骚客流连打卡的网红景点。如宋陆游有《西岩翠屏阁》的诗“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宋代郭印有“鹤山争揽胜,此地独超然。秀巘修屏立,枯崖半屋悬”的描写。
          看到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画面:大文豪司马相如、扬雄曾在此捧书温习,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杜甫曾在此流连忘返,他们都曾站在我们伫立的这个地方,以相同的视角眺望和赞美着眼前的翠屏山。那树隙间穿透而来的斑驳光晕,就像是历史时空的瞬间交汇、重叠。今天,我们带着临邛的未来和希望,聪慧可爱的孩子们来此瞻仰先贤,寻踪文脉;重温昔日盛世风华,一睹古今绝美景致。
一次活动,一份传承,一种力量,让我们在这个春天,一起寻踪千年文脉,赓续古韵遗风!愿大家积极传播,让更多邛崃人因为白鹤山而感到自豪,让更多人因为了解而更喜欢白鹤山,喜欢古韵邛崃。此刻只想说:“天下名山空念远,何如眼前白鹤山。”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30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15.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16.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23.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30.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31.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50161.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50331204901.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1: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3:1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1 22:2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爱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传承、传播多么重要,作为邛崃人,你我都该担起这份责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01:0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虞泛厚 发表于 2025-4-1 22:24
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爱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传承、传播多么重要,作为邛崃人,你我都该担起这 ...

确实如此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