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永驻》
——献给张思德诞辰110周年
作词:袁竹
【主歌A】
巴山蜀水间 走来赤子的模样
1915年的春雷 惊醒琳琅山的晨光
六合场青石板上 刻着少年的脚印
嘉陵江奔腾千年 诉说永恒的守望
【副歌B】
你把生命淬成火种 点燃太阳的光芒
红色血脉流淌在胸膛 千山万壑回响
为人民捧出滚烫的心跳 就是最高的信仰
看那思德镇的红旗 正在新时代飘扬
【主歌A2】
朱德故里松柏翠 见证赤诚的守望
德园碑林藏星斗 字字都是初心的重量
新政古镇钟声远 唤醒沉睡的苍茫
离堆锁澜处 奔涌着复兴的巨浪
【副歌B2】
你用背影丈量大地 化作永恒的脊梁
马鞍镇云霞浸染 金城山镌刻荣光
将平凡铸成不朽的丰碑 托起山河浩荡
听那百牛渡江的号角 正把新征程奏响
【桥段】
从两德故里到川北客家走廊
红色基因在阡陌间茁壮成长
三乡文化浸润的沃土上
中国式现代化正拔节生长
【副歌B3】
你用忠诚浇灌信仰 绽放真理的芬芳
三百里仪陇画卷 铺展成世纪诗行
当嘉陵春潮漫过时光的堤岸
青山永驻处 闪耀着赤子的光芒
永恒的火种:张思德精神照亮现代化征程
―――评袁竹作词《〈青山永驻〉——献给张思德诞辰110周年》
作者:李栎
一、精神基因的淬炼
1. 苦难土壤中的信仰萌芽
1915 年,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谷雨时节的雨水仿佛带着历史的沉重,落在仪陇六合场干裂的土地上,也落在张思德苦难的人生起点。张思德出生时,家庭极度贫困,母亲重病在身,连一滴奶水都无法给予他,只能靠百家米熬成的糊来喂养,因此他被取名 “谷娃子” 。仅仅 7 个月后,母亲便撒手人寰,大哥累死在地主的田地里,二哥饿死街头,父亲也被迫流落他乡。在这样的绝境中,张思德被婶母刘光友收养,6 岁就开始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但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1933 年,红军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张思德黑暗的生活。17 岁的他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还加入了共青团。从 “谷娃子” 到 “思德” 的转变,不仅是名字的更改,更是他人生信仰的觉醒,他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这种从底层苦难中崛起的经历,让张思德深刻理解人民的疾苦,也为他 “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注入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定的力量。
2. 战火淬炼的忠诚密码
长征,无疑是张思德人生中一段最为艰苦卓绝的历程,也是对他信仰与忠诚的严峻考验。在这段征程中,他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英勇与无私。
过草地时,饥饿如影随形,野菜成为了战士们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但在茫茫草地中,辨别野菜是否有毒成了生死攸关的难题。张思德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主动承担起 “尝百草” 的危险任务。有一次,一个小战士发现了一丛看似野萝卜的植物,正要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立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嘴里细细咀嚼。不一会儿,他就感到头昏脑涨、全身无力,肚子一阵绞痛,随后大口呕吐起来。在昏迷前的最后一刻,他还不忘艰难地对战友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 他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试出了生命的希望,把生的可能留给了大家,将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在过草地的艰难行军中,张思德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挣扎呼救,其他战士伸手去拉,却险些也被陷进去。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张思德急中生智,对班长说:“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 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地上。在他的努力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而张思德却全身沾满了泥水,疲惫不堪,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除了长征途中的英勇表现,张思德在日常工作中也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担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期间,他认真负责,积极完成各项任务。1942 年部队整编,他从班长的岗位上被调为中央警卫团 1 连的战士,面对职务的变动,他没有丝毫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还说:“当班长、当战士,都是革命需要。” 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1943 年,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为了让毛主席能够专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轻手轻脚地打扫窑洞前的院子,把毛主席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毛主席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就会悄悄把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在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他还发明了 “控绳拉铃” 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铛,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主席休息。
张思德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事迹虽然看似平凡,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标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红色地标的时空对话
1. 历史与当下的同频共振
在仪陇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朱德故居的柏树,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地方。它们的年轮,一圈又一圈,仿佛是岁月的唱片,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每一圈年轮,都像是一个历史的印记,见证了朱德从这里走出,踏上革命征程,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勋的伟大历程。这些柏树,不仅是自然的生命,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一种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德园广场的石碑,宛如一部部古老的磁带,铭刻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和精神传承。这些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们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缅怀,也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当人们驻足碑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决心。这些石碑,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它们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永远地保存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而 “红线里” 婚恋街区,作为一个现代消费场景,将红色基因与浪漫的婚恋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现代消费的便捷与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街区内的红色元素,如红色的建筑装饰、红色的文化展示等,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这种创新的融合方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中。
铜鼓乡油菜花直播,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将乡村的美景与红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金黄的油菜花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灿烂夺目。而在这片美丽的田野背后,是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直播,人们可以看到油菜花田的美丽风光,也能了解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革命故事,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这种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红色文化,实现了革命精神的当代转译。
这种 “红色 + 文旅” 的创新实践,让历史叙事从纪念馆的玻璃柜中走出来,走向了数字云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人们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同频共振。
2. 数字时代的信仰重构
在当今数字时代,研学营地的 VR 重走长征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红色教育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雪山的寒冷、草地的泥泞、敌人的炮火,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长征历史,增强了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抖音里绽放的民宿群,不仅展示了仪陇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民宿的主人通过抖音,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和红色文化知识,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游客们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当地的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这种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社交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仪陇通过 “主播 +” 网络营销,利用主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将红色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主播们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介绍仪陇的红色景点、革命故事和特色产品,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购买。这种创新的营销方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仪陇的红色文化。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区建设中,打造了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社区环境。在小区内,设置了红色文化宣传栏、红色文化广场等,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氛围。同时,通过智慧安防系统,保障了居民的安全,提高了社区的管理水平。这种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这些技术赋能的传播方式,让 “为人民服务” 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具体实践。它们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局限,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内心。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红色文化信息,参与红色文化活动。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数字时代的信仰重构。
三、精神传承的现代性转化
1. 从炭火到星辰的隐喻升级
诗歌中,“炭火” 与 “星辰” 的意象,构建起了一条从历史深处延伸至未来愿景的精神纽带。“炭火”,是张思德在安塞烧炭岁月的具象化,它代表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思德为了给战友们带来温暖,深入窑洞,在艰苦的环境中烧炭,他的每一滴汗水都融入了那炽热的炭火之中。而 “星辰”,则象征着现代化建设中的远大理想与光明前景,寓意着张思德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与拓展,指引着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 “炭火” 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国家电网陕西电力张思德(延安安塞)共产党员服务队,他们以张思德精神为指引,在高考保电、国庆保电等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为保障电力供应全力以赴。在高考期间,他们提前对考点供电线路进行巡视消缺,对用电设施进行逐一排查,确保高考期间用电安全可靠。他们还在考点设立志愿服务站,为考生家长发放饮用水、宣传夏季安全用电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人民电业为人民” 的企业宗旨 。
延安市张思德消防服务队,同样秉持着张思德精神,在灭火救援、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培训,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在面对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他们毫不畏惧,冲锋在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该服务队累计开展宣传活动超 6 万次,爱心助民 2500 余次,无偿献血 10 万余毫升,他们的行动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 的深刻内涵。
这些现代案例表明,张思德精神已经从个体的奉献行为,转化为群体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领域,而是在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工作者们以张思德精神为动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教育领域,教师们以张思德精神为指引,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张思德精神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2. 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动能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张思德精神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马鞍镇险岩村的千亩桃园,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每年春天,桃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到了桃子成熟的季节,游客们又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寿伯介绍,险岩村形成了 “山下种粮油,中间种桃子,山上种李子” 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桃李产业园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们在园内务工,既学到了技术,又挣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
日兴镇黎明村则通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村里依托千亩柑橘产业园、莲藕水产种养示范园和食用菌产业园等生态农业种植园,建成了游客中心,打造了集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特色农产品及有机蔬菜品尝、垂钓、民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如今,黎明村已被评为 “秦巴山区最美村落” 之一,创 3A 景区正进入公示阶段。“发展乡村旅游,让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 黎明村村支书陈玉林的话语,道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张思德精神所蕴含的为民情怀和实干担当在支撑。当地干部群众以张思德为榜样,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式,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他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数据显示,仪陇 2024 年国庆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45.3%,红色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张思德精神的激励和引领。红色旅游的火爆,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游客们来到仪陇,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 “红色 + 产业” 模式,使张思德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永恒的谷雨:精神坐标的当代意义
当无人机的轰鸣声划破思德镇梯田的宁静,那掠过的身影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使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它的镜头下,每一株麦穗都像是一位忠诚的卫士,昂起头颅,向着天空致敬。这些麦穗,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张思德精神的象征。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就像张思德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而在泥土深处,那个被百家米养大的孩子 —— 张思德,正以碳的形态,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锅炉房供暖。他的奉献,如同地下的碳元素,默默地燃烧自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坐标。
在当代社会,张思德精神已经融入到社会治理的肌理之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恢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张思德精神的弘扬和践行。通过挖掘、梳理红色税收文物和财税史料,用生动鲜活的史实传递红色税务精神,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张思德精神在税收工作中的重要性。延安市税务系统以张思德精神为指引,在税收现代化基层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纳税人缴费人的根本利益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们积极落实惠民政策,扎实做好国家接续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充分释放 “退、免、减、缓、降” 政策叠加效应,细化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不断厚植税源、壮大税基 。同时,他们还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做到 “优惠政策极速达、涉税事项极简办、办税体验极致享”,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
张思德消防服务队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充分展现了张思德精神的力量。他们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面对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培训,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该服务队累计开展宣传活动超 6 万次,爱心助民 2500 余次,无偿献血 10 万余毫升,他们的行动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 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时代践行张思德精神的典范。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张思德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既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原点,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方法论。在经济发展中,张思德精神激励着人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张思德精神引导着人们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文化建设中,张思德精神激发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思德精神还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锚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有抬头,企图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而张思德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真实的历史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内涵,成为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它让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英雄是值得敬仰的。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张思德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 “谷娃子” 成为共产党人基因链上的永恒密码,张思德精神便超越了时空界限,化作照亮现代化征程的星辰。这种精神既属于 1944 年的炭窑,更属于 2025 年的锅炉房;既扎根仪陇的红色土壤,更闪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在新时代的坐标中,张思德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指引,其生命力正在于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以张思德为榜样,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