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电影《黑皮书》观后
一部由导演范霍文耗费二十余年拍摄的荷兰电影《黑皮书》,讲述的是二战末期,眼看德国即将灭亡,但却疯狂迫害杀戮犹太人和抵抗游击队的故事。
故事主角犹太人瑞秋,因全家被德军屠杀,甘愿以色相打入德军成为一名女间谍,但其间却遭人暗算,使得剧情不停反转,她个人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蒙冤委屈。
这样一部电影,可以把她归类战争片、谍战片、爱情片,一切都因观众个人而定。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广泛好评,电影归类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战争,抽离出、放大出人本身固有的恶与贪婪、狡诈、狠毒、残忍等罪孽,让人看后脊背发凉,从而认清人这种生物的不确定性与变幻莫测。
该电影剧情紧凑,毫不拖泥带水,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一直处于紧张环节,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始终牢牢抓住观众,乃至让观众屏住呼吸,不断为剧中人物命运起伏而捏一把汗,堪称全剧真正无尿点——如此观感,几乎是自看电影以来极少有的情况!
围绕主人公瑞秋命运不断转折,电影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状况下,小人物悲苦、无奈、受骗、抗争、蒙冤的诸种境况。
原以为,在德国警察中秘密抵抗组织人员帮助下,能够逃出魔掌奔赴解放区,瑞秋与家人不期而遇团聚,大喜过望,但实际上却中了德军埋伏,所有欲逃离的犹太人,除瑞秋跳水脱逃外,其余全被德军杀戮并夺走死人悉数财物!瑞秋因此勇敢加入游击队抵抗组织,以色相成功勾引德军上尉蒙茨。
成为女间谍的瑞秋改名艾利斯,与蒙茨相处,之前的敌我关系悄然融化消解,彼此互生情愫,生长出真爱,因此蒙茨戳穿艾利斯间谍真相后倒戈。
但由于隐藏极深的汉斯以及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的叛国与出卖,游击队营救被抓捕人员罹难,艾利斯与蒙茨被游击队反诬为叛国者而蒙冤,导致最后蒙茨被德军枪杀、艾利斯遭极大羞辱后险遭背叛者汉斯的暗算!
好在剧终前,凭借艾利斯的机智勇气与努力,最后与游击队队长一道处决了叛徒汉斯,正义得以伸张。
纵观全剧,电影以其战争和谍战外在艺术形式,深刻揭露了战争状态下各色人等的人性大暴露,而这所有的暴露中,最让人感叹唏嘘不已的是,电影以其极大的震撼力,颠覆了人们的常识认知,即;身为同胞和战友为了一己私利,律师与汉斯可以无耻的出卖杀害自己人,与此同时,那个看起来属于穷凶极恶的德军上尉蒙茨,内心却涌动着真爱与善良,不但倒戈帮助艾利斯,最后还因给爱人复仇被暴露死于德军枪决。
整部电影可圈可点之处颇多,除弘扬人性本善以及鞭挞背叛出卖战友外,电影快结束艾利斯那句“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尤其刺痛人心!因为她所遭受的种种冤屈,使她难以洗清清白,被迫处在同胞羞辱之中——由此很快让人联想中国的谍战大牌人物潘汉年,虽然两者不可简单等同,但那种身心疲惫身不由两面人的苦恼,以及最后迎来胜利却得不到自己人的奖赏,反倒是冤屈羞辱甚至死亡,绝对让人潸然泪下,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当然,被大多数观众叫好的,还在于一部战争片、谍战片,以其女人色相香艳弥剧情中,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人因此将其比为荷兰版的《色戒》。其实这种简单的类比,有些降低电影《黑皮书》本身固有的高度。为什么要有所牵强的简单类比?电影《黑皮书》自身具有的多种艺术高度,已经奠定了自己的成功,无需其他类比。
总之,电影《黑皮书》不但有其深厚的人文内核深度,还有观众喜闻乐见的紧凑快节奏不拖泥带水,具备极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为此,差不多要打破看电影不看第二次惯例,考虑是否得闲时,再仔细认真的回放一次,重温一次,细细咀嚼影片中蕴含之深意。
电影《黑皮书》没有简单的停留在一般的谍战片之上,而是通过影片挖掘战争特殊情况下人性的不确定性,给人们展示特殊社会情形下的百态人生,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回味中,无疑就是电影最大的成功!
最后还必须说明的是,这样一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电影故事,居然不是出自作家闭门造车的虚构,而是源于二战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艺术和现实,居然原本就天衣无缝的自成一体!面对这样的电影艺术与升华了的现实真实生活,我们是不是可以又多一些生活的慨叹与思考呢?
源于个人对此电影的极大认同,什么豆瓣评分、什么获奖与否,都没有什么意义,也不是我想要关心的。最好的做法,朋友们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自己去体会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