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考生虚构考研成绩还带着家长闹#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广泛关注热议。据《新京报》报道,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个别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称,一志愿复试结果公布后,有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并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极大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秩序。因伪造成绩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学校已将相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此事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纷纷直斥考生虚构成绩并带家人闹事的行为太荒唐。“真离谱,考研成绩也能虚构,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绝不能容忍。”“家长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跟着孩子闹事,加剧了恶劣影响。”
据悉,这并非个例。2024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也曾发布《关于部分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称,数名考生伪造高分考研成绩,结果受蒙蔽的父母认为孩子在招生中遭受不公,向学校讨要说法。
《新京报》对此分析称,虚构考分并“维权”闹剧频发,背后考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假装努力考研,虚构成绩安慰家长并获取支持;另一类是被家长逼迫考研,编造分数应付家长。虚构高分迟早会被揭穿,一旦未进入复试,考生要么向家长坦白,要么继续欺骗,拉家长到学校“维权”。这种行为不仅让造假败露,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无论是“装着考研”还是“被逼考研”,都属于不理性的盲目考研。很多人跟风考研、盲目冲进考研的赛道,就为虚构分数、机构恶意竞争等乱象提供了土壤。当下,各方应呼吁考研多些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