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润民生,实干筑根基。我们关注到,在广安的阡陌巷陌间,一场以民心为坐标的清风行动正悄然浸润着这块广袤大地。2024年,广安区纪检监察机关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绣花针般的治理精度,将监督执纪的触角延伸至民生末梢,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时代答卷。
靶向整治:让急难愁盼变幸福清单
广安区以“超常决心、超常力度、超常举措”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将群众的痛点转化为监督的焦点。在“校园餐”专项整治中,不仅严肃查处了挪用营养餐资金、违规招标等问题,更推动建立40余项制度机制,实现食材采购、资金管理全流程阳光化,让每分钱都晒在阳光下。通过“廉情联群”品牌建设,组建126支“廉安小分队”“廉情工作站”,喊响“有事找纪检”。去年全区累计解决安置房办证、土地租金兑付、安置房办证等民生难题3414件,群众满意度跃升18.6个百分点。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沉疴,纪检监察机关更是创新开展了“治微强基”工程,运用“村级简易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实现50万元以下项目全流程线上监管,使项目建设时间缩短50%、节约财政资金10%以上。这一做法获评全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十佳典型经验,成为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标杆。
科技赋能:让监督执纪插上数字翅膀,智慧监督织密防腐网络
广安区以“数字纪检”理念为引领,构建起“线上+线下”协同监督网络。乡村振兴大数据监督平台"打破7个部门数据壁垒,通过风险预警模型精准捕捉异常线索,全年累计发出预警信息44次,28个潜在问题消弭于萌芽。在村级工程领域,智慧监管系统自动生成招标公告、随机抽取中标方,从源头上杜绝“人情标”“关系标”,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67%。创新"公务餐扫码支付"机制,全区党政机关食堂全覆盖张贴支付二维码遏制公款吃喝,实现公务用餐费用支付留痕、轨迹可溯,相关问题线索同比减少32%。这种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监督模式,既提升了效率,又增强了公信力,其科技防腐的“广安样本”获评全省十佳创新案例。
清风护航:让亲清政商关系深入人心,政企生态加速成型
优化营商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广安区深入推进“清风亲商·廉安联企”行动,通过“局长公开亮诺”“企业评股长”等活动,推动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企业。2024年,全区纪检监察机关为企业解决审批梗阻、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96个,立案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7件,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2份,推动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中,纪检监察干部化身“护航员”,对邓小平故里提质、城北老城区改造等50余个项目开展全流程监督,推动项目规范有序推进。这种“监督跟着项目走”的模式,既保障了工程廉洁,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廉动力。
文化浸润:让廉洁基因融入基层治理,根基深植精神沃土
广安区注重“三不腐”贯通融合,通过文化倡廉、制度固廉、警示促廉,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建成广安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中心,全年组织3200余名干部接受警示教育,摄制的《典型案例警示录》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石笋镇龙岩村、龙安乡勇敢村等“清廉村居”,将廉洁元素融入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
家风建设是广安区的特色品牌。北辰湖公园升级改造项目中,家风馆主体已完工,通过展示本地清廉故事、家规家训,成为群众接受廉洁教育的新阵地。这种“以文化人”的方式,让廉洁理念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延伸到“广场”。
过去的一年,广安区用“硬碰硬”的举措回应“实打实”的民生关切,用“看得见”的变化赢得“信得过”的口碑。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从工程项目到民生实事,纪检监察干部的身影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广安纪检监察人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监督"探头"架设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民生一线。从0.5毫米精度的工程监理到纳米级的大数据筛查,从舌尖安全的毫米必较到营商环境的微米优化,这场始于为民初心的清风行动,正在賨州大地续写着新时代民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