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琴音传古今
李旭葵
中华文明话古琴,绕梁琴音传古今。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古琴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有四千余年,
据 《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古琴,是拨弦乐器,在八音中属于丝类。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古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平的,象征地。最初的古琴只有五根弦,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仅凭十只灵巧的手指,左手按弦,右手拨弹,运用吟、揉、绰、注的指法,弹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的书画、相棋、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伴随着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曲调宛转的琴声,弹出了几多悲欢,几多怨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慷慨献躯。悦耳委婉的琴声,使多少有情人珠联璧合结成秦晋,谱写了一曲曲风流韵事。激昂的琴声,勉励了多少才子夜阑秉烛,墨写丹青。在琴声中,人们喧泄心中忧怨愁愤,抒发肺腑豪情。随着神速变化的旋律,温馨和谐的乐曲,人们飘飘欲飞,仿佛进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仙境。
古琴悠悠,像画眉枝头宛转的歌声,象汹涌的波涛咆哮翻滚,像震耳的刀枪剑影万马奔腾。仔细一听,好像是狂风暴雨,电闪电呜。突然间,雨后天晴,月明风清,飞泉溅玉,涓涓溪呜。刚才还是情侣温馨绵绵的窃窃私语,一忽儿变成了断断续续的呻吟,一忽儿又是哀怨祈求,绝望的悲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行云流水,回肠荡气。
古时候,吴国季札听琴声,能知国家的兴亡衰盛。晋国的师旷,从琴声能看到不可一世的楚国必定损兵折将,一败如水。鲁国宓子贱在单父任县令,“身不下堂,鸣琴而治”,为政三年,路有颂声的美德,至今仍是人们啧啧称誉的话题。
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东汉著名女文学家蔡文姬六岁时能识音律,会弄琴,听琴声知晓父亲的心事。西汉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拨动了才女卓文君的芳心,以琴为煤,月夜私奔,与司马相如结为伉俪,成为千古风流佳话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大军压境,携琴一张稳坐在阳平(陕西汉中)城楼。城门大开,诸葛亮凭栏焚香操琴。袅袅的琴声,吓退了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皓月悬空,俞伯牙抚琴遣怀,砍柴人钟子期听琴声知其志太行,能识高山流水,心心相印。从此,高山流水识知音,就成了友谊的代名词。
对于古琴的名字,背后还有很动人的故事。
蔡邕在吴地隐居时,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用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琴,它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它和文人墨士的名字紧密联在一起。琴和棋、书、画组成四友,构成“琴棋书画”,是历代文人四种必要的修养品行。“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琴与剑和文人随身陪伴相依,“琴剑”也是文人的标志。琴,高山水长的纯朴品质,也是和英雄豪杰的伟名连在一起,是“琴心剑胆”的侠骨柔情。历来诗酒相融,琴和酒,也是不可分。“琴樽横宴席,岩谷卧词场”。 “琴樽”,就是琴和酒相融的溢美之词。历代入仕为官的文人都会弄琴、听琴。所以,衙门也就被称为“琴堂”而载入经史。琴心、琴操、琴曲、琴书、琴趣,都是和琴有相关的词,这些都能使人思绪纷繁,有回味无穷的良趣。
香烟缭绕,古琴声声,别有一番仙风道骨的神韵。在宛转悠扬的乐曲声中,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梦幻般的袅袅余音,浮想联翩,心旷神怡。曲调高雅的琴声中,淘冶情操,使人得到艺术和音乐美的享受,受到传统民族光辉文化的薰陶和启示。
(此文写于1993年,曾刊载于内省内外报刊,引起古琴界艺术人士关注。北京全国古琴协会领导及古琴家来川,和四川及成都古琴家相聚座谈古琴传承发展,因写了此文而有幸被特邀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