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龙老师的《临邛文化:难忘东安中学》一文,宛如一帧细腻的老照片,深情回溯了1961至1964年间作者于东安中学度过的青葱岁月。文中对学校的建筑布局与深厚文化底蕴展开详述,生动勾勒出康禹昌、张蕙君等师长及同窗的鲜活形象。透过学习与生活的细碎点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份真挚醇厚的师生情谊与同窗之谊,深切表达了对东安中学的深深眷恋与感恩之情。 后排(左)五为许龙老师 此文亮点诸多,着实令人称赞。文中的老师们,个个学富五车且德馨兼备,深谙以德育人之道。康老师讲授《岳阳楼记》时,见解独到,不随波逐流,着重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此乃文人之脊梁;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是教育之温情”,寥寥数语,便将文章的精髓与教育的真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深度。在为学生作业撰写评语时,康老师妙笔生花,写下“你的文字似柚子般清苦,却终将酝酿成岁月的甘甜”,以这般形象且诗意的表述,既敏锐地指出文字尚显青涩之处,又给予学生充满希望的鼓舞,让人坚信未来定能收获成功的甜蜜。再者,负责学生工作(犹如今天的德育办老师)的张蕙君老师,话语同样意味深长。一句“人要往高处走,切莫打退堂鼓”,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宛如长辈的亲切叮嘱,传递着奋进的力量。而在入团谈话时,“入团并非只为佩戴徽章,而是选择让灵魂绽放光芒”这一教诲,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受益匪浅。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彼时的老师们不仅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更致力于品德的培育。面对犯错的学生,他们摒弃了简单粗暴的体罚与责骂,而是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尘埃得以洗净。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并非对立冲突,而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与敬重。
仿照华西大学建筑式样修建的马蹄形两层 砖木结构教研楼,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
正是因为有这些品德高尚的老师引领示范,学生们之间亦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同学之间,摒弃欺凌,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关心与互助;对于学校的工作人员,如清洁工、图书管理员、勤杂工等,学生们毫无轻视之意,而是心怀尊重。 这一切,无疑为当今的单位领导与学校相关部门敲响了思考的警钟。为何在一些单位,干群关系会陷入紧张对峙?为何个别班级的师生关系难以融洽和谐?…… 始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是东安中学的地标建筑。
此外,身为地方志(《邛崃市志》)的总编辑,作者对东安中学的前世今生极为重视,详尽的记述对于今日的读者而言,无疑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价值。 文章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于通俗易懂中蕴含高雅之韵,清新自然间流淌着作者浓浓的感恩之情。 这篇回忆佳作,所涉人物德高望重,作者字里行间爱意满满,处处洋溢着正能量,着实值得今人深入思索,细细品读。
邛崃二中迁入师范校后,成为历届高考考点。 图为2012年高考期间,守候在邛崃二中考点外的家长。
附原文: 见第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