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72|评论: 1

读许龙老师 《临邛文化:难忘东安中学》有感 文/古代美 图/《临邛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f984ccd495ad1e0364eead85f03725.png


  许龙老师的《临邛文化:难忘东安中学》一文,宛如一帧细腻的老照片,深情回溯了1961至1964年间作者于东安中学度过的青葱岁月。文中对学校的建筑布局与深厚文化底蕴展开详述,生动勾勒出康禹昌、张蕙君等师长及同窗的鲜活形象。透过学习与生活的细碎点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份真挚醇厚的师生情谊与同窗之谊,深切表达了对东安中学的深深眷恋与感恩之情。
640 (10).jpg
后排(左)五为许龙老师
  此文亮点诸多,着实令人称赞。文中的老师们,个个学富五车且德馨兼备,深谙以德育人之道。康老师讲授《岳阳楼记》时,见解独到,不随波逐流,着重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此乃文人之脊梁;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是教育之温情”,寥寥数语,便将文章的精髓与教育的真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深度。在为学生作业撰写评语时,康老师妙笔生花,写下“你的文字似柚子般清苦,却终将酝酿成岁月的甘甜”,以这般形象且诗意的表述,既敏锐地指出文字尚显青涩之处,又给予学生充满希望的鼓舞,让人坚信未来定能收获成功的甜蜜。再者,负责学生工作(犹如今天的德育办老师)的张蕙君老师,话语同样意味深长。一句“人要往高处走,切莫打退堂鼓”,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宛如长辈的亲切叮嘱,传递着奋进的力量。而在入团谈话时,“入团并非只为佩戴徽章,而是选择让灵魂绽放光芒”这一教诲,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受益匪浅。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彼时的老师们不仅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更致力于品德的培育。面对犯错的学生,他们摒弃了简单粗暴的体罚与责骂,而是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尘埃得以洗净。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并非对立冲突,而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与敬重。

640 (2).jpg
仿照华西大学建筑式样修建的马蹄形两层
砖木结构教研楼,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

  正是因为有这些品德高尚的老师引领示范,学生们之间亦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同学之间,摒弃欺凌,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关心与互助;对于学校的工作人员,如清洁工、图书管理员、勤杂工等,学生们毫无轻视之意,而是心怀尊重。
  这一切,无疑为当今的单位领导与学校相关部门敲响了思考的警钟。为何在一些单位,干群关系会陷入紧张对峙?为何个别班级的师生关系难以融洽和谐?……
640 (4).jpg
始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是东安中学的地标建筑。

  此外,身为地方志(《邛崃市志》)的总编辑,作者对东安中学的前世今生极为重视,详尽的记述对于今日的读者而言,无疑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价值。
  文章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于通俗易懂中蕴含高雅之韵,清新自然间流淌着作者浓浓的感恩之情。
  这篇回忆佳作,所涉人物德高望重,作者字里行间爱意满满,处处洋溢着正能量,着实值得今人深入思索,细细品读。
640 (9).jpg

邛崃二中迁入师范校后,成为历届高考考点。
图为2012年高考期间,守候在邛崃二中考点外的家长。



附原文:
   见第2楼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龙 | 难忘东安中学

原创 许龙 临邛文化   

2025年04月07日 22:20   

       1961年7月,我和羊安永安场小学的两位同学一起,考进了心仪已久的邛崃东安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东安中学),即县男中,校址在文昌宫原敬亭中学,位于县城东门外四五百米(现东华医院北面邛崃二中),我被分在初64 级4班。东安中学在学校规模、校园景观、校舍建筑、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堪称邛崃第一。      
   
640 (11).jpg

李正伦老师凭记忆手绘的敬亭中学平面图。  

  一  

       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至今记忆犹新,首先是校门,按国立东北大学模式修建[10],高大的门坊向南而立。跨进大门,豁然开朗般映入眼帘的是:约3000平方米的大坝子,以及枝繁叶茂的扁柏、柚子等树木,掩映在树荫下的校园大道整洁宽敞,笔直地向北延伸,尽头便是学校建筑的有序布局。大门正对着远处的教学大楼,由一条长约400米,宽约20米,南北走向的三合土大道相连;大道两旁,许多树冠如伞盖般的扁柏整齐排列着,郁郁葱葱;而在扁柏后面,则有近百棵碗口粗的柚子树,紧紧护卫着傲然挺立的扁柏,也像是在弯腰迎候我们这些新进校门的学子;修建在大道尽头的U字形两层教学大楼,看上去十分壮观。在大道中间靠北的位置上,有一条10余米宽的东西向小道与大道垂直相交。这条小道西进约四五十米,就是仿照华西大学建筑式样[10]修建的马蹄形两层砖木结构教研楼,这也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小道东进约百余米是始建于清代的魁星阁(图书馆),魁星阁西北方向、小道北面紧邻教学大楼的地方,就是我们当年住宿的两层木结构学生宿舍楼了;而在魁星阁南面不远处,柚子林掩映下的平房便是教师宿舍;顺着小道再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出阝江河经六堰引流进来的大路沟,这条沟从学校西北面流进校园,在纳入学校东湖[1]水后,继续往南流向校外。大路沟宽约二三米,早年学校扩建时,在沟上修建了一座东西向的小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老师们便将这座桥具名为“卢沟桥”。一是因桥建在大路沟上,取谐音卢沟桥;二是纪念抗日战争重要节点卢沟桥事变。跨过“卢沟桥”,就是学校东面的新校区。不过,当时新校区除了靠北的学校食堂外,其余地方没有建筑,有些地方还是烂泥田,人也不敢进去。

       学校操场在校园西北角,操场上标准的环形跑道、气派的篮球场和许多张整齐排列的乒乓球桌,吸引了不少同学来此运动锻炼,休闲散步。那也是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周一早上的学校集会,每周的体育课,每天的课间操,都是在这里完成。有些年龄大一点的男女同学,也假借运动锻炼之机,跑到操场旁边的树林里私密闲聊。

        校园东侧的魁星(也说奎星)阁,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邛州直隶州知州戚延裔重修”[2]文昌宫时新建。其后200余年,至民国时期,历经兵荒马乱,年久失修,“文昌宫殿宇或垮塌或拆除,残余庙产悉数被毁”[3]。魁星阁也是后来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  
       640 (1).jpg

       1950年8月4日,敬亭中学创建者张志和(中)与李从珂(左)、杨鸿儒(右)在北京合影。  
  二

       我们进校时,魁星阁已经改为学校的图书馆,里面藏有《四部丛刊》《永乐大典》等上万册书籍。那时,学校的图书馆是邛崃几所中学中藏书最多的。进校不久,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常常去那里借阅图书。我曾在泛黄的《饮冰室合集》[4]里,读到梁启超的至理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5]他那“十年饮冰,难凉热血”[6]的情怀和坚毅的志向,深深激励着我。只是未曾想到,创建这所学校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张志和,竟是1927 年加入共产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他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参事室参事。[7]因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我的师尊却不曾让我们探究学校的文脉渊源,而这一话题最初的兴致,也是植根于入学前,父亲轻描淡写告诉我,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个国民党大官。  

640 (12).jpg

    东安中学之后,学校更名为邛崃师范,高大的校门门坊向南而立。  

        确实,东安中学的文脉渊源,应追溯到1931 年初春,川军将领张志和攒着自己捐500亩田换来的银票[8],站在邛崃文昌宫废墟前,谋划着修建一所新的学校。1932年7月,学校建成并开始招生。只是他不曾想到的是,这座以其父亲名讳冠名的“敬亭小学校”,会在三十年后成为我的母校。而最初的敬亭小学校“占地80亩,设备完善,环境优美,初、高小同时招生……开办时曾附设幼稚班,属邛崃首创。[9]”

         至我们入学时,学校的规模、景观及校舍建筑、设备、师资,多年保持着多项邛崃第一。但在历史的褶皱里,学校却数次更名,几经分合,方才成为东安中学:1950年在敬亭中学原址上,开办邛崃县初级中学校;1951年,邛崃私立蜀才学校并入后,取名邛崃县第二初级中学校;1956年,学校增设高中部;1960年,改为邛崃县东安初级中学校。之所以更名东安中学,是因老东门外区域为东安乡所辖,学校建在这个乡地盘上的缘故。虽然校名取自东安乡的水土,但校园肌理里流淌的,仍是敬亭中学的风骨——华西协合大学风格的马蹄形教研楼[10],抗战时期具名的“卢沟桥”,近百棵碗口大的柚子树,以及笔直的三合土大道等。  

640 (2).jpg

         大门正对着远处的教学大楼,由一条长约400米,宽约20米,南北走向的三合土大道相连。图为教学大楼局部。  

        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完善的教学实验设备,标准大气的运动场,绿树成荫的柚子园,上万册藏书的图书馆以及漂亮整洁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吸引了许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他们在古风古貌的校园里,演绎着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康禹昌,就是众多老师中的佼佼者,他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与其他语文老师不同的是,他喜欢用独特的文学语言讲授课文,且言之有理,让人心服口服。他讲《岳阳楼记》时,粉笔灰在光柱里起舞:“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文人的筋骨;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教育的温度。” 一次,他在作业本上批注:“你的文字有柚子的清苦,终将酿成岁月的甘甜。”他坚持因人施教,喜欢抓两头带中间,对成绩出众的学生,注意重点指导,助他们锦上添花;对排名靠后的,针对不同对象及时补课,给他们雪中送炭;对中间的多数同学,尽量把课文讲得细致明白,让大家跟上学习进度。他要求学生严格,批改作业认真细致,作业和作文本上随处可见他修改过的字迹。

        康老师的办公室在马蹄楼二层,那是我们既敬畏又期盼的地方。我们有时躲在树荫下,远远望着康老师办公室窗棂,猜想着他坐在里面的情景。康老师批改作文,手上的烟斗总是明灭交替,变换出许多被红笔圈点的句子,那是他在我们成长的旅程上不停吟诵的音符。1962 年深秋,他在我写的一篇有关柚子的作文后批注:“君不闻‘橘逾淮为枳’[11]?然沙田柚不择水土,此乃真君子也。”当时我并不理解其意,多年后,看到他的右派平反材料,才懂得这评语里藏着多少知识分子的风骨。  

                                             640 (3).jpg



    仿照华西大学建筑式样修建的马蹄形两层砖木结构教研楼,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  
  三  

       学校放归宿假,有好几个学生离校较晚,他们以为老师走了,便钻进黑压压的柚子林,摘取黄橙橙的柚子以饱口腹。我也和几个同学参与其中,一人摘了一个。谁知被一个工友抓住,柚子没收了,还把我们送到康老师那里接受处理,谁知康老师却心平气和地说:“下周我去向校长检讨。”同时让我们早点回家,别让家长惦记。后来,他又找我们几个谈话,说学校的柚子树、教学楼、魁星阁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董”,要晓得珍惜和爱护。老师的所为和谈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大约在毕业前的那一年初,一场大风雪降临,柚子树被吹倒压弯,全班同学都自觉投入抢救行列。事前没有人动员,事后也没有人讲评,但每个人特别是曾经偷摘柚子的几个同学,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我甚感这一举措的动力源,无不关联康老师的所作所为和教育感化。

640 (4).jpg

    始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是东安中学的地标建筑。  



         在学校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十分喜爱。一次,向同学借了本批判《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忠义”形象,宣扬“尊王灭寇”思想的小说《荡寇志》,利用课余和午睡时间偷看,一不注意,被康老师发现缴了书。当时,我紧张极了,因为这本书在那个年代是禁书。几天后放归宿假,康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没有批评,而是让我讲讲读后感。我抬头看了老师一眼,什么也不敢说。没有想到的是,康老师却缓缓谈起他对这本书的看法,并语重心长地说:“多看课外书是好事,但对这类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书更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说完,就把书还给了我。这件事着实让我又惊又喜又感动,很久也不能释怀。临毕业时,我和同学罗仲清在午休时间偷看古典小说《镜花缘》,又被康老师发现收了书。隔日,老师仍然把书还给了我们,并说:“要爱惜自己的眼睛,不要睡在床上看书。”几十年后的一次师生聚会上,我与老师交谈时才知道,康老师是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只是希望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和阅读方式,不要影响休息和身体健康。  
                  640 (5).jpg

柚子树、教学楼、文昌阁都是东安中学不可多得的“古董”。  

        
        康老师对我们的爱,不仅体现在学识教授和品德指引上,而且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我们入学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每天供应每个学生8两大米。各班生活委员按照一日三餐233的比例分配,将大米分装在学生自备的土碗中,由学校食堂蒸熟后就着简单的蔬菜食用。在一个月一个人只能供应半斤猪肉,蔬菜又大多是红苕藤、玉荷叶、厚皮菜,少油缺肉的情况下,一天的定量口粮,让我们普遍感到填不饱肚子。爱莫能助的康老师却耐心地对我们讲:“吃饭前大家先多喝点汤,有些饱胀感才开始吃饭。”还要我们多吃点蔬菜充饥等等。有时,到了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时,康老师还会讲些简短愉快的故事,以此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精神上切换早已饥肠辘辘的感觉。那时我想,康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会生根的。
640 (6).jpg

  

    1966年10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后,邛崃一中高六六级一班五位红卫兵代表在天安门前留影,后排左一为笔者。  

  四

        印象深刻的还有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兼团支部书记的张老师,那是一位令同学们十分喜爱和敬佩的年轻师尊。她本名张蕙君,1957 年川大中文系肄业不久来我们学校任教。张老师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明媚的大眼睛,笑起来两个酒窝非常动人。我刚进校不久,就与张老师相识了。那时,我们班有个“特殊人物”,因身体原因天天尿床,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得儿啷当”(晚上濑尿时,滴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响声),还经常跟他开玩笑,有时也不免讽刺挖苦。张老师知道后,在康老师陪同下,及时召集班干部和同学中的骨干开会,要我们多去关心那个同学。老师知道我成绩好,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就特别叮嘱,组织一些人帮助帮助,不要随人起哄羞辱他。老师的话,成为我与同学相互帮助的指南。  


640 (13).jpg

   1973年10月26日,邛崃师范七三级首批工农兵学员,在具有华西协合大学风格的教研楼前拍摄毕业照。

        学校的柚子林是张老师经常上共青团课的地方,多数时候,她总是穿着肘部磨得有些发白的列宁装上课,但别在胸前的团徽却光鲜锃亮。每年清明过后,学校的柚子树便开出许多乳白色的花朵,整个校园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一天,在柚子林里张老师与我谈了很长时间,她从青年学生为什么入团,共青团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入团后我们怎样做……并表示愿意做我的入团介绍人。1963年9月8日,我的申请获得批准,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在入团宣誓仪式后,张老师特意送了我“人要往高处走,不要打退堂鼓”的话。这句话成了激励我不断努力奋进,走上正确道路的座右铭。


        张老师那“入团不是佩戴徽章,是选择让灵魂发光”的声音,常在我耳边回响。多年后,我整理旧物,发现自己的作业本上有行小字:“给那个想帮‘得儿啷当’的少年:善意永远不会迟到。”2020年,张老师去世前用自己的积蓄捐建蕙君书斋,并在遗嘱中写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柚子林。[12]”可以说,张老师是那个红色年代的青春牧者,是我们青春的摆渡人。  


640 (7).jpg

    曾经的东安中学大门前的道路,在1985年9月实施的旧城改造中进行了拓宽。

        几年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工友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记忆。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杨师傅,背地里我们都叫他老杨头。大多数时候,他总在魁星阁的角落打盹,而那些藏在底层的线装书发出的霉味,总也混杂着他叶子烟的刺鼻气味。我们借书时,他能在睡眼惺忪的状态下,准确地找到所要的书刊,不曾错走半步。

        教学大楼管理煤气灯的师傅,每天总会在快上晚自习时,提出几个煤气灯在教学大楼下的空旷地带,单手握住灯座上的圆头手柄,不停地往灯里打气。当打气筒的手柄压不下去时,他才打开阀门开关,“呼呼”地放出煤气,并用划燃的洋火[13]缓缓靠近。“轰”的一下,一条长长的火焰喷射而出,发出“轰轰轰”的声音,有时他还特意关开几次,为我们表演有似川剧吐火一般的技艺,引来许多同学围观。 看守柚子林的工友周师傅,据说他原来是学校老师,因有历史问题,转为学校园林环境守护人。我们偷摘柚子被他抓住送到康老师那里,在离开康老师办公室时,他却平静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记得柚子花开时,回来看看哦。”还有学校东湖水放干后,好多同学都在长满荷叶的湖里逮鱼,也是周师傅站在湖边不停地吆喝:“上来上来,不准在里头逮鱼。”多年后,我们重回母校,看到魁星阁旁,那年风雪过后由周师傅亲手补种的柚子树已枝繁叶茂。遗憾的是,周师傅的身影再也没有看到。  


640 (8).jpg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东外街居民采取联合修建方式,沿师范校临街围墙修建了3至5层的楼房,校门外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班上的同学,大多与我关系比较融洽。而同窗情谊最为深厚就是罗仲清。他家在羊安界牌村,与我家永安场只有一河之隔。他的数学成绩好,我们经常商讨交流数学难题,有时到了深夜也没停息。在生活上,我们相互帮衬,那时粮票不够,即使有钱在外面食堂也买不到饭食。我就利用星期天回家拿点粮票,再邀请他一起到学校附近的面馆,一人吃一碗鳝鱼面或鸡蛋面。有时他也在我的饭碗里放个从家中带来的红薯。鲜香的鳝鱼面与甘甜的红薯,交织成了那个年代我们彼此温暖的记忆。而我俩在学校东湖挖藕、逮鱼,悄悄拿到校外馆子去加工啖食,也是妙趣横生的校园生活篇章。


        苦读三年,我终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全县最好的高完中——邛崃一中。发榜那天,我又特意来到东安中学校门前驻足。忽然,我看见康老师的批注、张老师的酒窝、罗仲清的红薯,还有那远处的教学楼、魁星阁,正在把我们的名讳刻进1964年6月的校史薄中。师恩如海,同窗似玉,这座承载着我们过去历史与青春年华的学府,它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终将化作永恒的东安时光,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640 (9).jpg

                            邛崃二中迁入师范校后,成为历届高考考点。
图为2012年高考期间,守候在邛崃二中考点外的家长。  

注释:
[1]东湖:当时东安中学校内一个面积约四五亩的水塘,因在学校东面,被我们称作东湖。塘里栽种有许多荷花,也有不少鱼虾。


[2]引文见《戚侯重修文昌宫碑记》,《康熙·直隶邛州志》第279页。


[3]引文见《邛崃文史资料第十二辑》189页,李在发、梁庆武《邛崃文昌宫考略》一文。


[4]《饮冰室合集》,林志钧汇编,系梁启超逝世后,整理其遗稿而成。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全书共 40 册,分《文集》和《专集》两部分。


[5]引文见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6]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原意形容接受使命后内心焦灼,需饮冰降温。引文系梁启超对《庄子》典故的化用,非某篇文章的直接原文。


[7]张志和事迹详见《张志和将军》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版。


[8] A:张志和《我的另一工作报告》,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版《张志和将军》附录二。“我于1931年捐资500亩田创办的敬亭中学校……”B:《临邛镇志》2004版,第419页记载:“民国21年春,由镇人张清平(即张志和)出资10万元,在城东文昌宫创办私立敬亭小学校。”


[9]引文见《邛崃县志》1993版,第606页


[10]张开阳:“学校大楼系按成都华西大学模式,学校大门系按东北大学模式。”见张永春《忆将军二三事》一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版《张志和将军》第191页。华西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张开阳:三四十年代系邛崃敬亭小学校长;张永春系敬亭小学教师。


[11]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大意是说:淮南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枳树。环境变化可导致事物性质的改变,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其品格也可能受环境影响而变化。


[12]张蕙君侄女张薇提供,姑姑的日记残页(1963.9.8)记载。


[13]洋火:即火柴。  
640 (10).jpg

                          50年后,东安初中六四四班合影,后排右四为作者。


•供图 | 张平轼  陈映平  姚凯峰  许龙 •编辑 | 三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