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
为实干者撑腰,广安市这波操作让干部挺直腰杆
谢歌说事
据4月11日广安市纪委监委官微“廉安”披露:
岳池县一个体老板安某连续举报岳池县公安局刘某插手经济纠纷。接到举报后,岳池县纪委监委经过几个月“全身体检式”精准调查后,发现举报不属实,不仅还了干部刘某清白,还专门采取 当面澄清、会议澄清、通报澄清等方式对当事人的清白“发证明”,引发网友热议。
网友评论:
“岳池县纪委监委的这波操作看得人直呼解气,就该让流汗的人不流泪,让干事的人不寒心!”
广安经验:从“点名曝光”到“撑腰壮胆”
近年来,在广安市,像岳池县纪委监委类似的硬核操作早已成为常态。据报道,2021年,广安市纪委监委两次点名道姓通报6起诬告陷害典型案例,有人因个人诉求未满足多次诬告镇村干部,还有人借换届选举造谣生事。这些案例中,市纪检监察机关不仅严惩诬告者,更通过新闻发布会、文件通报等形式为被诬告干部“晒清白”,让暗箭伤人者无所遁形。而广安市岳池县纪委监委更是将澄清正名会开到田间地头,曾有干部因土地流转纠纷被不实举报,纪委调查后直接带着“清白证书”到村民院坝里开现场会,既还干部公道,又给群众普法,一举打破谣言传千里,辟谣跑断腿的困局。
组合拳打造“担当者乐园”
网友说,广安市这招“双管齐下”的硬仗打得漂亮,其做法,就像给基层政治生态装上了净化器。既有如本期(4月11日)“廉安”援引省纪委监委官微“廉洁四川”披露达州通川区为副镇长开澄清会的温情,又有广安对诬告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雷霆手段。据悉,四川全省去年以来已为3000多人次澄清正名,仅广安市就建立完善了容错免责、澄清保护等16项机制,明确10种免责情形,让年轻干部吃下“定心丸”。就像广安区某位曾被诬告的乡镇干部说的:“以前总怕干活越多被举报越多、风险越大,现在看到组织敢为清白者站台,干活的腰杆都直了!” 在基层,干部见面聊天,话题都从“最近被举报没”变成了项目进展咋样?我们认为,像这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才是广安地方发展最需要的正能量。
精准扫描:不护短,更不失焦
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纪委监委为干部撑腰,并不等于护短。广安的经验显示,纪检监察机关的澄清机制犹如人民医院的“CT扫描仪”,既要快速排除假警报,也要精准揪出真蛀虫。例如,他们在处理某招商引资干部的举报时,纪委既查清其未谋私利的事实,又发现其推动项目中的程序瑕疵,最终在澄清正名的同时发出提醒函,实现“保护”与“监督”的平衡。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群众举报更理性、更信服。如今,就连信访举报都变得更规范了,毕竟谁也不想背上诬告的锅。我们认为,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构建新型干群关系的关键钥匙。相关数据显示,广安实施诬告查处机制后,恶意举报量下降近四成,实名举报核查效率提升50%以上。
从“避嫌”到“争先”的生态蜕变
当岳池县的那位民警在澄清会后奔赴岗位,当机关年轻干部都要求主动申请,愿意下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这些变化无不印证着:清风正气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安市通过制度设计将组织担当转化为干部动能,让基层政治生态完成从怕被举报到抢着干事的华丽转身。正如一位市政协委员、企业家在营商环境座谈会上感慨:“现在干部们来企业走访,聊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不是战战兢兢怕被拍照举报了”。
一个干事的干部,倘若天天被“举报”,既浪费纪检监察机关资源,又背上思想包袱,直接是,要把人的脑壳都搞大。可如今的变化是,从怕举报到敢作为,广安市纪委监委这波为担当者担当的广安实践,不仅擦亮了机关、基层干部群体的精神底色,更激活了广安地方发展的一池春水。当干部们不再为莫须有的举报提心吊胆,当创新实干不再被流言蜚语束缚手脚,这样的干事热土,又何愁长不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何愁发展不起飞?广安经验告诉我们,清风正气,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的这波硬核操作,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