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三河主要负责人免职:城“绿”了,官帽黄了!城市最高美学,永远是百姓眼中倒映的万家灯火
谢歌说事
关于河北省三河市全城强制换店招的事件,此前,写过好几篇评论来说这个事。今天,这事儿的最新消息来了。
其实我从不仇官,现实中我也有很多官员朋友。只恨其祸害百姓。三河市的主要负责人虽被免职,但教训深刻,这场荒诞“绿城”的治理镜鉴,足以警示后来者。当权力的画笔蘸满绿漆在城市的画布上肆意涂抹,绘就的却是乌纱帽的褪色轨迹,结果必然是,城“绿”了,官帽黄了。
这场“全城变绿”的闹剧,恰似一出现代官场现形记,当权力美学沦为“乌纱帽经济学”的遮羞布,城市招牌便成了官员政绩簿的调色盘。这“绿城”的代价是,城区1820块招牌刷漆,商户自掏腰包上百万换来廊坊市委的一纸免职令:三河市委书记免职!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因“绿城”而致“顶戴花翎”不保,成了舆情时代“乌纱帽代价论”的鲜活案例。
三河官员的色彩美学堪称魔幻:红色太燥,蓝色太俗,黑色太压抑,唯独绿色才具清新自然。这套理论怎么听都不像是一位主政官员,而更像出自一位美院教授之口,实则暴露了某些官员的权力幻觉。但偏偏就是 这种堪比野兽派画风的行政逻辑,却在三河市上演到了极致,商铺招牌集体换上官定皮肤,蜜雪冰城被迫“绿雪压枝”,市井烟火瞬间蜕变为被网友调侃的“殡葬主题公园”。他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把城市当成自家客厅随意装修,却忘了每块招牌背后都是百姓商户的生计。这场街头行为艺术,暴露出权力美学的三重病灶:官员在办公室调制的官样色谱,与市井生活的“烟火色温”产生严重色差;1820块招牌强制刷绿的背后,是权力对市场多元性的粗暴干预,朝令夕改的“自愿改回令”,让政策公信力比劣质油漆褪色更快。
说到底,这种色彩强迫症的本质,还是权力的任性。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在现场讲话中振振有词:“红色让人亢奋,蓝色太俗”,活脱脱一个审美学家。但北大教授马亮一针见血指出:“政府无权干涉商户合法经营自主权”。当权力越界到连商户招牌颜色都要管,这不就是官老爷思维作祟吗?
三河官员的“色彩手册”,实为一部精妙的乌纱帽生存指南。其政绩调色公式可概括为:上级偏好色(绿)+考核安全色(灰)-市场原色(红/蓝/黑)。在这套算法下,城市颜值就沦为了官场保级的粉底液。好在今日来了条令全城百姓都拍手称快的新闻快讯,廊坊市委的免职令撕破了这层由三河市主要负责人主导下的美学伪装,暴露了其“乌纱帽经济学”的深层悖论,那就是,官员越是用力涂抹政绩保护色,越容易在民意曝光下显影为权力丑闻。正如媒体报道过的山西清徐“假椰树”工程的黑色幽默一般,当5.9亿惠民资金浇灌出塑料椰林,百姓看见的不是热带风情,而是权力寻租的年轮。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治理“杰作”,都在印证一个政治色谱定律,那就是,权力美颜过度的区域,必然产生民生色斑。
三河“绿城”事件犹如一管显影剂,照见了基层治理的三大症结:一是把市民生活调色板简化为官员升迁的红绿蓝数值的决策偏执;二是政策落地时民生底色与政绩镀层严重剥离的执行偏差;三是免职令难以漂洗权力任性历史污渍的问责局限。
我以为, 当调色盘撞上乌纱帽,这场荒诞“色彩”的治理,足以镜鉴后来者,该事件也给各地敲响警钟,零容忍才是根治“官帽黄了”的药方。要根治庸官乱作为,必须动真格。基层治理中,应建立政绩负面清单,把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纳入考核红线。正如《加强和改进干部政绩考核》文件强调的那样,列出负面清单、划出底线红线,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官老爷决策时多听听群众的七嘴八舌。对那些拍脑袋决策的官员不仅要免职,更要终身追责,还要避免免职令成为临时遮掩瑕疵的护身符。
试想一下,三河市如果能在决策前搞个听证会,何至于闹出全城变“绿”的笑话?当权力脱离了群众的土壤,再美的色彩美学都会变成权力涂鸦。唯有让官员真正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才能避免“城绿了,官帽黄了”的悲剧重演。
城市不是素描本,市井烟火更非权力的水彩练习。当三河市委书记的乌纱帽从“体制绿”褪回“问责黄”,这场色彩闹剧最终以政治“三原色”定律收场,那就是,红色的人民立场、蓝色的法治底线、绿色的发展理念,才是永不褪色的治理真谛。因为,城市的最高美学,永远是百姓眼眸中倒映的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