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校时,魁星阁已经改为学校的图书馆,里面藏有《四部丛刊》《永乐大典》等上万册书籍。那时,学校的图书馆是邛崃几所中学中藏书最多的。进校不久,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常常去那里借阅图书。我曾在泛黄的《饮冰室合集》里,读到梁启超的至理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他那“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情怀和坚毅的志向,深深激励着我。
只是未曾想到,创建这所学校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张志和,竟是1927 年加入共产党的隐蔽战线英雄,他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参事室参事。因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我的师尊却不曾让我们探究学校的文脉渊源,而这一话题最初的兴致,也是植根于入学前,父亲轻描淡写告诉我,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个国民党大官。
确实,东安中学的文脉渊源,应追溯到1931 年初春,川军将领张志和攒着自己捐500亩田换来的银票,站在邛崃文昌宫废墟前,谋划着修建一所新的学校。1932年7月,学校建成并开始招生。只是他不曾想到的是,这座以其父亲名讳冠名的“敬亭小学校”,会在三十年后成为我的母校。而最初的敬亭小学校“占地80亩,设备完善,环境优美,初、高小同时招生……开办时曾附设幼稚班,属邛崃首创。”
至我们入学时,学校的规模、景观及校舍建筑、设备、师资,多年保持着多项邛崃第一。
但在历史的褶皱里,学校却数次更名,几经分合,方才成为东安中学:1950年在敬亭中学原址上,开办邛崃县初级中学校;1951年,邛崃私立蜀才学校并入后,取名邛崃县第二初级中学校;1956年,学校增设高中部;1960年,改为邛崃县东安初级中学校。之所以更名东安中学,是因老东门外区域为东安乡所辖,学校建在这个乡地盘上的缘故。
虽然校名取自东安乡的水土,但校园肌理里流淌的,仍是敬亭中学的风骨——华西协合大学风格的马蹄形教研楼,抗战时期具名的“卢沟桥”,近百棵碗口大的柚子树,以及笔直的三合土大道等。
附《临邛文化》配图:大门正对着远处的教学大楼,由一条长约400米,宽约20米,南北走向的三合土大道相连。图为教学大楼局部。
附《临邛文化》配图:仿照华西大学建筑式样修建的马蹄形两层砖木结构教研楼,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
附《临邛文化》配图:附图:1950年8月4日,敬亭中学创建者张志和(中)与李从珂(左)、杨鸿儒(右)在北京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