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34|评论: 0

[原创] 正确解读寓言——旧话要重提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确解读寓言——旧话要重提十一

说明
   “旧话”。笔者于2020学年提出质疑,2024学年。
   “要重提”。从教材到教参,“守株待兔”不说首寓之言,只说次寓之言,为什么?
   “十一”。上一篇《船篙与船与人——旧话要重提之十》。

知识性差错(1-2)
   1.教材,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16页: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教材,同册《语文园地》,29页:

    寓言故事蕴含着道理。读了《守株待兔》,我明白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

   3.教参(教师教学用书。若最新印次已订正则笔者意见收回),2021学年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38页: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守株待兔》中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课文仅三十几个字,寓意却很深刻。

浅析
   教材与教参认为“不努力,靠侥幸,被恥笑”(笔者简称为“不劳而获”)是《守株待兔》所寓之言,笔者对此质疑。


   《守株待兔》所寓之言若何,得看原文全文而不可断章取义。原文全文见下: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课文只有前面四句,缺了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则直陈守株待兔故事所寓之言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笔者简称为“死守不变”)。
   “死守不变”是《守株待兔》首寓之言,是本义,而“不劳而获”只是次寓之言,是后义。这毋庸置疑。
   教材与教参不提首寓之言,只说次寓之言,是舍本逐末,是传递曲解。这毋庸置疑。
   愚以为,教材、教参可提不劳而获次寓之言,但死守不变首寓之言不可不提,且不可不置于首位。这毋庸置疑。
   2018学年起,共八届三年级的学生学到这一课的,都不知《守株待兔》有“死守不变”这个寓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失败的例子。


   辞书如何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
   《汉语大字典》(三卷1303页)对“守株待兔”释义有二:“后因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后亦用以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死守不变为首寓之言,不劳而获为后义。
   《辞源》(1087页):“后用守株待兔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辞海》(4011页):“后用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亦比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中国成语大辞典》(996页):“后用以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也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上述辞书均以死守不变为首义,以不劳而获为次义。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1205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212页)、《新华词典》(906页)三辞书均以不劳而获为首,死守不变为次,全都忘了词典释义把本义放在首位是常规,是惯例,实不足为训,但起码没有埋没死守不变之寓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