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补充的场景细节(**涉及10户院落、跨组耕地、乡道与河流阻隔**),结合农村路网层级划分逻辑和政策实践,**该道路仍应定性为“通组路”**,但需特殊处理耕地协调问题。以下是具体分析:
---
### **核心定性依据**
1. **服务对象本质未变**
- 道路直接服务对象仍是**某组内10户集中院落**(虽方位分散,但属同一小组集体成员)。
- 其他组的耕地仅是**道路途经区域**,非服务终点(道路功能是解决10户通行,非耕地耕作)。
2. **功能定位符合通组路定义**
- 打通**组内居住片区与乡道**的阻隔(河流+田埂),属“**自然村(组)连接主干路网**”范畴,符合《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对通组路的界定。
3. **规模超出入户路范围**
- 10户的集体出行需求远超入户路服务上限(通常1-3户),需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建设(宽度≥3.5米+桥涵)。
---
### **耕地因素的实务处理方式**
虽然道路穿越其他组耕地,但**不改变道路性质**,需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 **问题** | **解决方案** |
|------------------|-----------------------------------------------------------------------------|
| **耕地权属** | 由村委会统一协调,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或与相关组签订**土地置换协议**。 |
| **道路线型** | 优先沿**田埂、沟渠等原有边界布线**,减少耕地占用(可申请自然资源部门现场勘界)。 |
| **资金补偿** | 通组路补助资金可包含**青苗补偿费**(需在预算中单列,标准按地方政府规定执行)。 |
> ▶ **政策依据**: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允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依法落实占补平衡”。
---
### **对比其他类型的不适用性**
| 类型 | 矛盾点 |
|------------|-----------------------------------------------------------------------|
| **通村路** | 服务对象错误:通村路连接行政村节点,而非组内居住片区。 |
| **入户路** | 规模超标:10户需统一出行,且涉及跨河工程,远超入户路“最后一米”定位。 |
---
### **操作路径建议(分三步)**
1. **联合申报**
- 由**该组10户+村委会**共同向乡镇申请,明确道路为“**XX组片区对外连接路**”,纳入通组路项目库。
2. **耕地协调**
- 村委会召集相关组协商,可采用:
- **土地置换**:用集体预留机动地补偿被占耕地;
- **资金补偿**:按亩产收益折价补偿(可从乡村振兴资金列支);
- **共建共享**:允许其他组农户使用该路(减少抵触)。
3. **专项设计**
- 按通组路单车道标准设计(**宽4.5米**,困难段≥3.5米+错车道);
- **跨河工程**优先选择涵洞或简易梁桥(造价低于拱桥);
- 路径尽量**利用田埂旧路基础**,减少耕地分割。
---
### **资金申请要点**
```mermaid
graph LR
A[资金来源] --> B[交通局通组路补助]
A --> C[乡村振兴局以工代赈资金]
A --> D[水利局小型桥涵配套]
A --> E[村集体自筹≤10%]
```
> **注**:涉及耕地的青苗补偿费可从补助资金中单列,禁止占用基本农田(需自然资源局出具非基本农田证明)。
---
### **总结**
> **1. 道路性质**:跨越地理阻隔连接组内居住区与乡道 = **通组路**(核心功能未受耕地影响)。
> **2. 关键突破**:耕地问题通过**村级协商+合法补偿**解决,不影响道路定性。
> **3. 优先行动**:立即启动土地权属协调,避免因耕地争议延误申报窗口期。
**提示**:此类“带地”项目在乡村振兴推进区很常见,成功案例表明——**只要道路服务对象清晰且规模达标,耕地协调属实施技术问题,不改变通组路本质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