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乐堂记【续添】[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杨天惠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我们蜀地有一位通达的贤士叫木雁先生,他出生在岷山和峨眉山的山崖边,在邛崃的村落中长大。他常常出入于那些繁华奢靡、游侠聚集的地方,但他的内心却清静淡泊,唯独追慕正始、永和年间的人物,并把他们当作老师和朋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邛崃 郑少微,字明举,号木雁居士,是北宋中后期蜀地较具特色的作家。其生平,王偁《东都事略·文艺传》有简略介绍,脱脱《宋史》,嵇璜、刘墉等《续通志》因之;明清时期曹学佺《蜀中广记》、凌迪知《万姓统谱》、黄廷桂《四川通志》等也有零星记载。由于身后文名不彰,郑少微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关注,迄今未有学者对其生平、作品进行考证和研究。 木雁居士郑少微生平交游考略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郑少微在苏轼知贡举时得中进士,作为苏轼弟子,却不在古今学人认定的苏门名单中,只能算是苏门文人集团的外围成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然而,他出人头地的过程十分艰辛,获得提拔的经历也极为不易,开创事业时锐意进取,取得的成就也颇为显著。历经五十多年的岁月,如同金子经过淬炼而寒冷坚韧,玉石经过打磨而温润有光,他才得以获得寄禄官第七品的职位,享受四百硕的俸禄。他开辟了五亩大小的宅院,拥有名为百塍的田地,在这时,他才稍稍腾出一些空地,修筑了一座小堂,给它取名为 “渊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在即将辞官归乡、终老于此的时候,他写信和他的朋友东蜀的杨天惠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清瘦的读书人,突然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恐怕会有什么东西窥视着我吧。”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于是他书写了韩愈《示儿》诗中的句子:“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rgba(0, 0, 0, 0.85)][backcolor=rgba(0, 0, 0, 0.04)]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历经艰辛经营,身心憔悴,忍受着各种磨炼,历经寒暑,才偶然有所收获,这正是韩愈的诗用来表达喜悦之情的原因,而我想要记录下来,也是为了铭记这其中的艰难。只是给这座堂取名的用意,是有缘由的,但有些人可能不能马上明白。如今陶渊明喜爱喝酒,白居易也喜爱喝酒;陶渊明擅长写诗,白居易也擅长写诗。凡是谈论旧事的人,大家都知道是这样的情况。然而我之所以把他们当作千载以来值得尊崇的朋友,大概并非仅仅因为这些。你何不顺从我的心意,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深意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杨天惠伏下身子看着书信,感叹道:“这个名字的含义真是丰富啊!我能够探寻到先生的心意了。评论一个人,不应只看他的表面,而应看他的天性。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陶渊明因为一些微小的缘故就辞官归隐,而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黜,这已经显示出他们远超常人之处了,但这还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晋宋交替之际,新旧事物混杂,局势动荡,早上还是这个朝廷,晚上就可能变成另一个朝廷,却没有看到有谁能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只有陶渊明潇洒自在地离去,没有留下任何回头的痕迹。在牛李党争的时候,官员们争权夺利,仕途坎坷,早上还是公卿大臣,晚上就可能沦为下属,却没有看到有谁能超脱于世、不参与其中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只有白居易兼具耿介和中立的品格,没有陷入其中的弊端。或许先生之所以推崇这两个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呢?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当时,杨天惠正在通济江上监督劳役,心中虽然已经大致构思好了文章的草稿,但私下里怀疑自己的言辞过于牵强浅陋,不敢拿出来。本打算找个机会亲自向先生请教,共同确定文章的恰当之处,却因为生病而未能成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前后过了一年,先生从大邑县抱病而归,坐在堂上,放下衣帽,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我。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听说后,捶打着几案痛哭道:“唉!没有人能和我一起确定这篇文章了。” 就如同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不再弹奏;徐君死后,季札把剑挂在树上,不再珍惜自己心爱的东西。这两个人难道是因为生死之别而忘却了长久以来的情谊吗?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想先生的精神爽朗超脱,一定不会完全消逝。或许以后我抚摸着鹤的羽毛,经过城郭的时候,先生还会询问那篇记文是否已经完成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于是我就回忆起先生留下的一些思考,稍稍进行了补充和整理,然后把它交给先生的儿子,让他把这篇文章放置在堂的右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郑少微在宣和年间(1119—1125)因上书谈论时政,获罪罢职。此事在《宋会要》中有记载:“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1102 年 10 月 27 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下:王萃……郑少微、王知常……”[11]《职官六八•黜降官五》4871-4872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此前元符三年(1100),响应哲宗皇帝号召,郑少微、杨天惠、李新都曾上书言事。但这次却遭到打击,李新坐邪上籍,杨天惠坐邪中籍,郑少微坐邪下籍。李新尤其悲惨,被夺官并刻入元祐党籍碑,“谪置遂州,流落终身”[12]卷十九《别集类下》698。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杨天惠于崇宁三年(1104)七月“免铁官,无所归”[6]卷四十五《莫侯画像记》871。“三俊”中,郑少微只入邪下籍,但从郑少微系苏轼门生的身份和上文的推测来看,他的官职也极有可能被罢免,政和年间任德阳县令应该是东山再起。若曹学佺考证属实,郑少微宣和年间的上书言事,至少是第二次了。两则材料都提到,郑少微坐废后,因为家贫,寄居成都金绳院 15 年,第一则还提到在寄居金绳院后又徙居临邛,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