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72|评论: 5

邛州学官杨天惠的渊乐堂记【续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渊乐堂记【续添】[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杨天惠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我们蜀地有一位通达的贤士叫木雁先生,他出生在岷山和峨眉山的山崖边,在邛崃的村落中长大。他常常出入于那些繁华奢靡、游侠聚集的地方,但他的内心却清静淡泊,唯独追慕正始、永和年间的人物,并把他们当作老师和朋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邛崃 郑少微,字明举,号木雁居士,是北宋中后期蜀地较具特色的作家。其生平,王偁《东都事略·文艺传》有简略介绍,脱脱《宋史》,嵇璜、刘墉等《续通志》因之;明清时期曹学佺《蜀中广记》、凌迪知《万姓统谱》、黄廷桂《四川通志》等也有零星记载。由于身后文名不彰,郑少微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关注,迄今未有学者对其生平、作品进行考证和研究。 木雁居士郑少微生平交游考略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郑少微在苏轼知贡举时得中进士,作为苏轼弟子,却不在古今学人认定的苏门名单中,只能算是苏门文人集团的外围成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然而,他出人头地的过程十分艰辛,获得提拔的经历也极为不易,开创事业时锐意进取,取得的成就也颇为显著。历经五十多年的岁月,如同金子经过淬炼而寒冷坚韧,玉石经过打磨而温润有光,他才得以获得寄禄官第七品的职位,享受四百硕的俸禄。他开辟了五亩大小的宅院,拥有名为百塍的田地,在这时,他才稍稍腾出一些空地,修筑了一座小堂,给它取名为 “渊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在即将辞官归乡、终老于此的时候,他写信和他的朋友东蜀的杨天惠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清瘦的读书人,突然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恐怕会有什么东西窥视着我吧。”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于是他书写了韩愈《示儿》诗中的句子:“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color=rgba(0, 0, 0, 0.85)][backcolor=rgba(0, 0, 0, 0.04)]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历经艰辛经营,身心憔悴,忍受着各种磨炼,历经寒暑,才偶然有所收获,这正是韩愈的诗用来表达喜悦之情的原因,而我想要记录下来,也是为了铭记这其中的艰难。只是给这座堂取名的用意,是有缘由的,但有些人可能不能马上明白。如今陶渊明喜爱喝酒,白居易也喜爱喝酒;陶渊明擅长写诗,白居易也擅长写诗。凡是谈论旧事的人,大家都知道是这样的情况。然而我之所以把他们当作千载以来值得尊崇的朋友,大概并非仅仅因为这些。你何不顺从我的心意,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深意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杨天惠伏下身子看着书信,感叹道:“这个名字的含义真是丰富啊!我能够探寻到先生的心意了。评论一个人,不应只看他的表面,而应看他的天性。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陶渊明因为一些微小的缘故就辞官归隐,而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黜,这已经显示出他们远超常人之处了,但这还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晋宋交替之际,新旧事物混杂,局势动荡,早上还是这个朝廷,晚上就可能变成另一个朝廷,却没有看到有谁能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只有陶渊明潇洒自在地离去,没有留下任何回头的痕迹。在牛李党争的时候,官员们争权夺利,仕途坎坷,早上还是公卿大臣,晚上就可能沦为下属,却没有看到有谁能超脱于世、不参与其中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只有白居易兼具耿介和中立的品格,没有陷入其中的弊端。或许先生之所以推崇这两个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呢?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当时,杨天惠正在通济江上监督劳役,心中虽然已经大致构思好了文章的草稿,但私下里怀疑自己的言辞过于牵强浅陋,不敢拿出来。本打算找个机会亲自向先生请教,共同确定文章的恰当之处,却因为生病而未能成行。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前后过了一年,先生从大邑县抱病而归,坐在堂上,放下衣帽,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我。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听说后,捶打着几案痛哭道:“唉!没有人能和我一起确定这篇文章了。” 就如同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不再弹奏;徐君死后,季札把剑挂在树上,不再珍惜自己心爱的东西。这两个人难道是因为生死之别而忘却了长久以来的情谊吗?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我想先生的精神爽朗超脱,一定不会完全消逝。或许以后我抚摸着鹤的羽毛,经过城郭的时候,先生还会询问那篇记文是否已经完成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于是我就回忆起先生留下的一些思考,稍稍进行了补充和整理,然后把它交给先生的儿子,让他把这篇文章放置在堂的右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郑少微在宣和年间(1119—1125)因上书谈论时政,获罪罢职。此事在《宋会要》中有记载:“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1102 年 10 月 27 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下:王萃……郑少微、王知常……”[11]《职官六八•黜降官五》4871-4872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此前元符三年(1100),响应哲宗皇帝号召,郑少微、杨天惠、李新都曾上书言事。但这次却遭到打击,李新坐邪上籍,杨天惠坐邪中籍,郑少微坐邪下籍。李新尤其悲惨,被夺官并刻入元祐党籍碑,“谪置遂州,流落终身”[12]卷十九《别集类下》698。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杨天惠于崇宁三年(1104)七月“免铁官,无所归”[6]卷四十五《莫侯画像记》871。“三俊”中,郑少微只入邪下籍,但从郑少微系苏轼门生的身份和上文的推测来看,他的官职也极有可能被罢免,政和年间任德阳县令应该是东山再起。若曹学佺考证属实,郑少微宣和年间的上书言事,至少是第二次了。两则材料都提到,郑少微坐废后,因为家贫,寄居成都金绳院 15 年,第一则还提到在寄居金绳院后又徙居临邛,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渊乐堂记【续添】
杨天惠
我们蜀地有一位通达的贤士叫木雁先生,他出生在岷山和峨眉山的山崖边,在邛崃的村落中长大。他常常出入于那些繁华奢靡、游侠聚集的地方,但他的内心却清静淡泊,唯独追慕正始、永和年间的人物,并把他们当作老师和朋友。然而,他出人头地的过程十分艰辛,获得提拔的经历也极为不易,开创事业时锐意进取,取得的成就也颇为显著。

历经五十多年的岁月,如同金子经过淬炼而寒冷坚韧,玉石经过打磨而温润有光,他才得以获得寄禄官第七品的职位,享受四百硕的俸禄。他开辟了五亩大小的宅院,拥有名为百塍的田地,在这时,他才稍稍腾出一些空地,修筑了一座小堂,给它取名为 “渊乐”。在即将辞官归乡、终老于此的时候,他写信和他的朋友东蜀的杨天惠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清瘦的读书人,突然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恐怕会有什么东西窥视着我吧。”

于是他书写了韩愈《示儿》诗中的句子:“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历经艰辛经营,身心憔悴,忍受着各种磨炼,历经寒暑,才偶然有所收获,这正是韩愈的诗用来表达喜悦之情的原因,而我想要记录下来,也是为了铭记这其中的艰难。只是给这座堂取名的用意,是有缘由的,但有些人可能不能马上明白。如今陶渊明喜爱喝酒,白居易也喜爱喝酒;陶渊明擅长写诗,白居易也擅长写诗。凡是谈论旧事的人,大家都知道是这样的情况。然而我之所以把他们当作千载以来值得尊崇的朋友,大概并非仅仅因为这些。你何不顺从我的心意,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深意呢?



杨天惠伏下身子看着书信,感叹道:“这个名字的含义真是丰富啊!我能够探寻到先生的心意了。评论一个人,不应只看他的表面,而应看他的天性。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陶渊明因为一些微小的缘故就辞官归隐,而白居易因为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黜,这已经显示出他们远超常人之处了,但这还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晋宋交替之际,新旧事物混杂,局势动荡,早上还是这个朝廷,晚上就可能变成另一个朝廷,却没有看到有谁能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只有陶渊明潇洒自在地离去,没有留下任何回头的痕迹。在牛李党争的时候,官员们争权夺利,仕途坎坷,早上还是公卿大臣,晚上就可能沦为下属,却没有看到有谁能超脱于世、不参与其中的。只有白居易兼具耿介和中立的品格,没有陷入其中的弊端。或许先生之所以推崇这两个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呢?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当时,杨天惠正在通济江上监督劳役,心中虽然已经大致构思好了文章的草稿,但私下里怀疑自己的言辞过于牵强浅陋,不敢拿出来。本打算找个机会亲自向先生请教,共同确定文章的恰当之处,却因为生病而未能成行。前后过了一年,先生从大邑县抱病而归,坐在堂上,放下衣帽,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我。我听说后,捶打着几案痛哭道:“唉!没有人能和我一起确定这篇文章了。” 就如同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不再弹奏;徐君死后,季札把剑挂在树上,不再珍惜自己心爱的东西。这两个人难道是因为生死之别而忘却了长久以来的情谊吗?我想先生的精神爽朗超脱,一定不会完全消逝。或许以后我抚摸着鹤的羽毛,经过城郭的时候,先生还会询问那篇记文是否已经完成呢。于是我就回忆起先生留下的一些思考,稍稍进行了补充和整理,然后把它交给先生的儿子,让他把这篇文章放置在堂的右边。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少微在被免除官职之后,至少又存活了 15 年以上。也就是说,就算郑少微第二次因为上书进言而被免官这件事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 年),那他至少也活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年)。


而根据之前引用的杨天惠所写的《渊乐堂记》,郑少微在五十多岁获得朝请郎的官职后,曾经修建了渊乐堂,以便在辞去官职之后能回到家中养老;杨天惠收到郑少微的书信后,为他撰写《渊乐堂记》,在通济江上监督劳役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拟好了草稿;


“过了一年,先生(郑少微)从大邑县勉强支撑着病体回到家中,坐在堂上,把自己的衣帽等物托付给他人”;郑少微去世后,杨天惠撰写完成了这篇文章,“把它交给了郑少微的儿子”[6] 卷四十二《渊乐堂记》819 页。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杨天惠在郑少微逝世的当年写好并交给郑少微儿子的。


杨天惠 “在通济江上监督劳役” 应当是在他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年)被免官之后,具体的时间无法考证。根据刘光祖所写的《故太师左丞两冯公文集序》中引用的冯澥所写的《杨天惠墓志铭》:“我(指冯澥)和祐甫(杨天惠的字)交往,将近五十年…… 如今祐甫去世了,我怀着悲痛和愤懑的心情,一说话就泪水滚落。”[13]《序》737 页。冯澥和杨天惠相识是在冯澥的父亲(冯山)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担任梓州通判的时候。
① 从这里推算 50 年,时间就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 年),那么郑少微去世的年份应当不晚于这一年。再结合《蜀中广记》、同治年间的《德阳县志》所引用的德阳旧志来看,郑少微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担任德阳县知县,那么郑少微第二次上书谈论政事而获罪被罢官,极有可能是在政和年间,而不是宣和年间。至于曹学佺说郑少微被罢官后在金绳院寄居了 15 年,这可能稍微有些夸大的言辞,因为就算从政和元年开始计算,到宣和五年,满打满算也才 13 年时间。更何况从杨天惠文章的记述来看,郑少微 “出入于繁华奢靡、游侠聚集的场所”,五十多岁的时候获得了七品寄禄官,俸禄为四百石,建造渊乐堂的目的是为了辞官后 “回到家中养老”,应当不至于因为 “贫穷而没有田地和住宅”,需要在成都的一个寺庙里栖身 15 年。但第一则材料中所记载的郑少微 “迁居到临邛” 这件事,是可以和杨天惠文章相互印证的。杨天惠的文章说郑少微 “从大邑县勉强支撑病体回到家中”,根据上面引用的祝穆所著的《方舆胜览》,宋朝时邛州管辖临邛(州的治所)、依政、安仁、火井、蒲江、大邑六个县,那么曹学佺是用州的治所来代指邛州,而杨天惠则明确提到郑少微是从大邑县勉强支撑病体回到家中。
另外,李新在写给郑少微的信中说:“我病得神志错乱,冒昧地拿亡母的墓志铭这件事来麻烦您。正是因为我们向来有交情,您为我母亲撰写墓志铭是合适的,我不敢请求其他人来写。”[14] 卷二十七《与郑明举》630 页。李新在写给冯德夫的信中也提到:“之前到了成都,恰逢郑六送女儿到犍为,墓志铭还没有拿到手。”[14] 卷二十七《与冯德夫》628 页。由此可知郑少微曾经为李新的母亲撰写墓志。据考证,李新的母亲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年)八月去世 [15],那么郑少微撰写墓志的时间应当就在这一年。李新称郑少微为 “郑六”,说明郑少微排行第六,李新到成都的时候,郑少微正好送女儿到犍为,导致李新没有拿到墓志铭。
① 四库本《安岳集》前面有刘光祖写的《序》,里面说:“冯公(冯澥)和杨公(杨天惠)都是太师公(冯澥的父亲冯山)培养成就的。” 那么冯澥和杨天惠都曾经师从冯山。《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收录了杨天惠所写的《潼川府学记》这篇文章,里面说:“从前在熙宁年间,我的同宗太常公确实在这里致力于教育事务,我当时正佩戴着觿(古代童子所佩的饰物)侍奉先生…… 因为以前和同门的小冯君(冯澥)相互认识。” 见佚名《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续修四库全书》第 112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06-407 页。又根据李清华所写的《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考证,冯山担任梓州通判的时候是熙宁六年,冯澥在当年跟随父亲到了梓州,那么冯澥和杨天惠相识应当就在这一年。这篇文章刊载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6 期。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是郑少微科举考试时的主考官,从苏轼的作品来看,苏轼与这位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交往。
郑少微曾经这样描述他心中的苏东坡:“四十年来捉麈尾,世人欲杀故当尔。海瘴昏天了不惊,闻有真丹滋发齿。”[2] 卷卷二七八八《东坡赞》205 文中所说的 “四十年来” 应该是指苏轼离开蜀地去做官的四十年时间。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到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年)被贬谪到儋州,正好是四十年。在这篇简短的赞颂文章里,郑少微既表达了对苏东坡一生在官场中起伏不定、多次遭到贬谪的同情,也抒发了对他即便身处 “海瘴昏天”(指被贬到环境恶劣的海边,瘴气弥漫、天色昏暗)的困境,依然能够做到 “了不惊”(完全不惊慌)的豁达精神的赞扬。
(二)黄庭坚
宋哲宗元祐三年,郑少微参加礼部考试的时候,“苏东坡担任知贡举(主持贡举考试的官员),黄庭坚参与评定考生的文章优劣”[7] 卷四○八 9921,郑少微应当就是在这个时候与黄庭坚相识的。郑少微给黄庭坚写过一篇《山谷赞》:“卓卓涪皤①,水月一境。拔思天渊,诗坛笔阵。洛阳纸贵,慈恩菜尽。碑照四裔,屦满户外,皤不能拒,辄代皤对。我困欲眠,了汝三昧。”[2] 卷二七八八《山谷赞》205 他用 “洛阳纸贵”(形容作品流传很广,风行一时)和 “慈恩菜尽” 这两个典故来形容黄庭坚文采出众,借用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的意境来表现自己和黄庭坚的友谊,赞扬黄庭坚的为人就像水中之月一样澄澈,他的诗文如同高天深渊一般超凡脱俗、不同凡响。从现在留存下来的作品来看,郑少微与黄庭坚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往来。但是黄庭坚曾经在巴蜀地区被贬谪居住了六年之久② ,在这段时间里,“蜀地的士人仰慕他并追随他交往,(黄庭坚)讲学不知疲倦”[1] 卷四四四《文苑六》13110。郑少微也应该是仰慕黄庭坚、特意想要与黄庭坚亲近的蜀地士人之一,《山谷赞》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三)李公麟
郑少微还有一篇《龙眠居士赞》:“与古为徒,家有王府。韫椟缫籍,光气穿户。余力游艺,妙压痴顾。何为如斯,以其贤故。”[2] 卷二七八八《龙眠居士赞》205 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李公麟(1049—1106 年),字伯时,是舒州(现在的安徽舒城县)人,《宋史》中关于他的本传称他 “向来擅长绘画,自己创作了《山庄图》,被世人当作珍宝流传。他画人物尤其精妙,有见识的人认为他仅次于顾恺之、张僧繇。他的胸怀气度超群出众,名士们都交口称赞他,黄庭坚说他的风度神采不逊色于古人。”[1] 卷四四四《文苑六》13126 李公麟有着 “宋画第一” 的美誉,和苏轼、黄庭坚交情很深,然而他一生的足迹
① 涪皤:是黄庭坚的号。黄庭坚在《筇竹杖颂》中说:“视尔畏友,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涪皤不负筇竹;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把你(筇竹杖)看作值得敬畏的朋友,我雕琢磨砺自己,即使历经百世等待圣人也不会感到疑惑,那么我(涪皤,黄庭坚自指)就不会辜负筇竹杖;如果面临危险却不扶持,遇到挫折却不支撑,那就是筇竹杖辜负了我(涪皤)。)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三,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94 页。
②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 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在黔州安置。第二年四月抵达黔州,后来又迁移到戎州,一直到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年)二月,经过万州离开蜀地,他在巴蜀地区生活的时间总共是 6 年。详细内容见黄㽦:《山谷年谱》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第 5 册,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077-3 095 页 。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少微所作的《孝感庙记》,是为了重建姜诗旧宅处的孝感庙而撰写的。2010 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孝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处宋代街道的遗址,这处遗址应当是在郑少微记录此次重建孝感庙的同一时期或者稍晚一些时候建造的。孝感庙建成七年之后,郑少微应承议郎张上行的委托,写成了这篇《孝感庙记》,文中详细记载了孝感庙重修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他与张上行、张中行兄弟的交往情况。张氏兄弟 “先后考中科举,侍奉父母孝顺恭谨,社会舆论认可他们的贤德”[2] 卷二七八八《孝感庙记》201 页。张上行字道从,是汉州德阳人,“在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恰逢石泉的夷人侵犯边境,朝廷命令孙羲叟统帅蜀地的军队,召见张上行询问计策…… 孙羲叟完全采用了他的策略,并且命令他征调军队,让步兵快速赶到边境,迅速出击并大败夷人,夷人从此归服,蜀地因此太平无事。”[5] 卷五十五《雅州》1004 页。关于张中行的事迹,根据《大金国志》记载:“(金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尼雅满)攻克郑州,攻克怀州,守臣霍安国…… 张中行以及部队将领五百人都战死了。”[18] 卷四《纪年四》
此外,郑少微还经常和成都当地的一些名士、商人来往,与他们谈论经书、探讨道理,用诗文相互酬答。黄庭坚曾经提到过郑少微与四川富顺名士刘静翁的交往,《赠刘静翁颂四首序》中说:“郑明举写的《赠刘静翁四颂》,劝他舍弃世俗出家,言辞和意旨高雅超迈,反复品味都舍不得放下。然而刘静翁虽然在家却如同出家一样,没有世俗的牵挂需要舍弃,因此我开玩笑地写了四首颂诗来赠给他。”[19] 正集卷第二三《赠刘静翁颂四首序》600 页。《别刘静翁序》中说:“有个叫郑少微、字明举的人,是成都的名士。他称赞刘静翁用纸张做帷帐、用布做被子,把琴和鹤当作出行的行李,看起来好像不能不求助于他人,但却从来没有在言辞和语气中表现出来。”[19] 别集卷第二《别刘静翁序》1485 页。刘静翁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的考证,从黄庭坚的诗以及《序》来看,他是一个不追求仕途的隐士。郑少微劝刘静翁舍弃世俗出家,黄庭坚说他没有世俗的牵挂可舍弃,也许刘静翁这种不在意简陋的生活条件、只愿与琴鹤相伴的处世态度,也是当时在党争中失意、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郑少微和黄庭坚所向往的。根据郑少微的《读书堂记》《竹斋记》《澄纷阁记》等文章,与他交好的还有成都名士房少猷、商人张镃等,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根据以上的探究,可以大致描绘出郑少微的生平和交往情况:郑少微,字明举,号木雁居士,排行第六,是四川临邛(现在的邛崃市)人,出生年份不清楚。他家境富裕,但在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一直专心致力于学习,在元祐三年考中进士,是苏轼的学生,与刘泾都因为文章而闻名,和蜀地文人李新、杨天惠并称为 “三俊”。郑少微考中进士后被授予什么官职,已经无法考证了。因为在元符三年上书谈论政事,在崇宁元年因被认定为邪党而被列入名册,在政和年间又被再次启用担任德阳知县,五十多岁的时候官至朝请郎,并且在成都修建了渊乐堂。后来又迁居到临邛的大邑县,在成都去世,去世的年份不晚于宣和五年。郑少微一生命运坎坷、历经磨难,与他交往并相互唱和的大多是蜀地的文化名人,包括苏轼、黄庭坚、李公麟、刘泾、李新、杨天惠以及张上行、张中行兄弟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少微孝感庙记》
【如今汉州德阳县西北四十里有一个镇,东汉姜诗的旧宅就在那里,所以这个镇以前叫姜诗镇。治平年间,担任绵竹县知县的郭震认为姜诗的品行非常高尚,应该避讳他的名字,于是禀告郡刺史更改了镇名,这个镇就改名为孝泉镇。然而庙宇仍然按照习俗被称为姜诗庙。在这个时候,开州司理参军白寿朋和乡里的士人、百姓向县里陈述说:“姜诗夫妇的事迹在汉代史书中记载得最为详细,所说的房屋旁边涌出泉水,直到现在也没有断绝,百姓依靠这泉水进行灌溉,有时遇到干旱或疫病,向泉水祈祷就会应验。他(姜诗)在淳化风俗、造福百姓方面的功劳很大,只是庙宇的匾额唯独没有得到朝廷的赐名,斗胆请求(朝廷赐名)。”

县里于是将此事向上禀报。朝廷有旨意赐名为 “孝感”。赐名的命令到达的那天,老老少少站在道路两旁,载歌载舞,踊跃地争相观看。做儿子、做丈夫的人,都希望能拥有姜诗那样的品行;做女儿、做媳妇的人,都希望能拥有庞氏(姜诗之妻)那样的品行;做父母、做公婆的人,都希望有像姜诗那样的儿子,有像庞氏那样的女儿和媳妇。他们又一起向其他州的百姓夸耀说:“我们家乡虽然偏僻幽静,但是姜诗夫妇就是我们邻家的人,你们州曾经有过这样的人吗?” 正准备大肆宣扬朝廷的恩赐,以求与 “孝感” 这个名字相称,然而原来的祠堂低矮狭窄,朝向和地势都不端正,神像的设置不庄严,神灵也不安宁,人们瞻仰和祈祷都没有合适的地方。



于是,以义举倡导此事的通直郎退休官员张绩,观察了庙宇的方位并确定了祭祀的位置。一共建造了五十间房屋,又进一步疏浚了泉水的水流,选择旁边寺庙中品行高洁、勤劳的僧人来管理庙宇。庙宇变得宏大宽敞、庄严肃穆,流传千年的古迹,在一个早晨就焕然一新,真是一番盛大的景象啊。庙宇建成七年了,然而记述庙宇的文章还缺失。通直郎的儿子、承议郎张士行委托郑少微撰写这篇文章,(张士行)说:“在社会风气转变的时期,距离古代贤明的先王去世时间还不久,妇女和女子如果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善行,就会在诗歌中被赞美,被孔子所认可。比如共姜、许穆夫人、卫女,她们都是贵族的妻子,不过是凭借礼义来自我约束,不轻易改嫁、不随意归家罢了。


她们树立节操、坚守操行的艰难,以及感动神明的奇异之处,实际上是后世的平民男女也不敢轻易企及的。范晔的《后汉书》记载的列女才有十七人,而出自蜀地的就有四人,一人出自南郑,一人出自广汉,两人出自犍为。比如程文矩的妻子,对她的儿子不过是按照人情来行事罢了;盛道的妻子,对她的丈夫、叔伯;先雄,对她的父亲,能够舍身成仁固然是美好的,但总的来说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像庞氏(姜诗之妻)的事迹尤其显著,她未曾经历过艰难危险,只是在从容遵循礼法的过程中,就能感动没有知觉的鱼,改变难以教化的盗贼,使得无论是高贵的贵族妇女还是低贱的妾媵,都可以努力去效仿,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相似。

读范晔《后汉书》的人,没有不惊讶赞叹的,更何况亲自来到鱼跳跃的泉边和盗贼经过的地方呢?那么,庞氏遇到范晔来记载她的事迹,不能说是不幸运的。通直郎有两个儿子,张士行、张中行,先后考中科举,侍奉父母孝顺恭谨,社会舆论认可他们的贤德,其余的儿子也都有两位兄长的风范。通直郎如今七十多岁,佩戴着银质的官印,穿着红色的官服,和他的夫人乘坐着轻便的车子,在两个儿子的住处之间往来,乡里的人都以他为荣耀。推究其中的缘由,大概是他宣扬潜德、扶持教化所产生的影响吧。】



《侯溥郫县汉大司空何公祠堂记》
【君子在太平时期施行仁政,在乱世中也施行仁政,太平和乱世的时代不同,但君子的仁爱之心是一样的。孔子说:“商纣王时期有三位仁人。” 大概是因为他们在行为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心的仁爱上是相同的吧。微子离开(殷商),和箕子留下来却被囚禁受辱没有什么不同;箕子被囚禁受辱,和比干进谏却被剖心杀害也没有什么不同。先王的宗庙如果不存在了,祭祀就会停止,那么先王的法统就会断绝,微子不敢留下来(导致先王法统断绝);先王的忠义教化如果不能传承下去,那么先王的基业就会灭亡,箕子不敢为了保全自己而死(不传承先王的忠义教化);坚守忠义如果死去就能得到(忠义的美名),否则就会丧失(忠义的美名),比干不敢为了求生而放弃进谏(丧失忠义)。他们各自都有应该这样做的理由罢了。汉朝的德政中途缺失,大盗兴起。在这个时候,蜀郡有两位仁人。活着却施行仁政的,大概就是扬雄吧;为了忠义而死的,大概就是何公(何君公)吧。扬雄在汉朝担任给事黄门,历经三代皇帝都没有升迁官职,他接受的俸禄微薄,所担任的职务也不重要。一旦遭遇新朝王莽的变故,却要求扬雄为国家而死,这是不懂得道理的人。《诗经》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大概说的就是扬雄吧。何君公从儒生出身而官至三公,被封为通侯,君主在位他就尽忠职守,君主灭亡他也与之共存亡,这本来就是他的职责。奸诈邪恶的人诬陷他,最终他因此而丧命。《诗经》说:“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 大概说的就是何君公吧。扬雄没有为汉朝而死,但他的《太玄》《法言》流传万世,就如同箕子的《洪范》一样;何君公没有活着,但他高尚的名声和伟大的节操,千古以来令人敬畏,就如同比干进谏而死一样。假如扬雄拥有何君公的地位,而何君公处于扬雄的境地,那么也会是扬雄为忠义而死,何君公为了传承文化而活着。活着的人凭借文章得以流传,而死去的人凭借忠义得以流传,文章可以每天都能看到,而忠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扬雄的祠堂在蜀地很兴盛,而何君公的祠堂却唯独没有听说过。何君公葬在郫县,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一直到唐朝,到五代,再到现在,时间也已经很久了。他的墓地四周已经变成了田地,贫苦的农夫努力耕种,几乎把墓地都挖尽了,唯一能够让人知道这里是何君公墓地的,只有两根石柱罢了。知府、大资政赵公听说了这件事,很是难过地说:“何君公的忠义,可以激励万代后人。如今,祭祀的时候不能在庙宇中献上祭品,在墓地也不能修整坟墓,这大概不是弘扬名教的做法。” 于是告知有关部门,向郫县传达命令,让他们修缮何君公的坟墓,建造他的祠堂。于是,著作佐郎赵濬以县令的实际职务负责此事。在此之前,嘉祐年间,县里的儒生何昌禹曾经对居民在何君公墓地四周耕种感到愤怒,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趁着有人出售墓地周围的土地,他就买了下来。到这个时候,他的侄子何迈献出了三百步的土地,有位进士宋诚倡导县里的学者又买了二百步土地献了出来。以前墓地即将被毁,现在得以修缮;以前没有建造庙宇,现在建造了祠宇。于是雕琢那两根石柱,刻上时间年月,又种植了佳木,明确了墓地的边界。工程完成后,大资政命令侯溥撰写这篇记文。侯溥又观察古代的君子,他们立身处世,最上等的是树立天下人所不能树立的品德,践行天下人所不能践行的行为;其次是树立难以树立的品德,践行难以践行的行为;再次是树立应当树立的品德,践行应当践行的行为。像何君公这样的人,我私下认为他是属于最上等的。修缮他的坟墓,建造他的祠堂,又有谁会说不应该这样做呢?熙宁六年记。】
注释
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1064 年 —1067 年)。
郭震:此处指在治平年间担任绵竹县知县的官员,具体生平事迹待考。
白郡刺史:禀告郡里的刺史。白,禀告。
稚耋(zhì dié):指儿童和老人。稚,儿童;耋,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
夹涂:站在道路两旁。涂,同 “途”,道路。
通直郎:古代官职名,文散官。
致事:即致仕,指官员退休。
承议郎:文散官名。
士行、中行:通直郎张绩的两个儿子的名字。
列女:犹言烈女,指重义守节的妇女。
共姜:春秋时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作《柏舟》诗以自誓,后人称为共姜。
许穆夫人:春秋时卫国公主,嫁于许国穆公,曾回国救援卫国。
卫女:泛指卫国的女子,此处应指有贤德的卫国女子。
范晔: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程文矩妻:《后汉书・列女传》中有记载其事迹,她是一位有德行的女性。
盛道妻: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在丈夫获罪时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先雄:《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的人物,为父报仇,表现出英勇和孝义。
雍容:形容仪态温文大方,从容不迫。
黾(mǐn)勉:努力,尽力。
汉德中缺:指汉朝的德政中途出现缺失,这里可能指汉朝末年的混乱局面。
大盗作:指盗贼兴起,这里可能指王莽篡汉等社会动荡事件。
扬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至新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
给事黄门:官职名,西汉时设置,为皇帝的近侍之臣。
新莽:即新朝,由王莽建立的朝代。
太玄:扬雄的哲学著作。
法言:扬雄模仿《论语》写成的哲学著作。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治理国家的大法。
奸憝(duì):指奸诈邪恶的人。
构诬:虚构事实加以诬陷。
宅兆:指墓地。
畦塍(qí chéng):指田地的田埂,此处指墓地四周变为田地。
知府: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府一级的行政长官。
大资政:可能是对担任资政殿大学士等类似官职的尊称,资政殿大学士为荣誉性官职。
龥(yù):古同 “谕”,告诉,使人知道。
著作佐郎:古代官职名,掌管国史资料和撰写工作。
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 年 —1063 年)。
耰(yōu):古代的一种农具,此处用作动词,指耕种。
礲(lóng):同 “砻”,磨。
镵(chán):刻,雕刻。
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68 年 —1077 年)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