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相如赋》
杨天惠
我追慕司马相如祖上重黎宏大美好的德行,他的家族世代相传,如蝉丝相连,绵延不绝。
司马相如承袭着岷山、峨眉山一带先人的美德,汲取着长江、汉水的灵秀源泉。皇帝既然私下里赞赏相如具有诸多技能,而相如又凭借与良师益友的交往传承,进一步增添了自己的才学。
相如招来湘君让她侍奉书写之事,指挥着蔺相如作为自己出行的陪乘之人。他综合研习文学的精妙要旨,施展剑术的雄浑妍丽。带着这些才能前往四方,我将意气风发地行走在诸位公卿之间。看到那些骑郎的官职大多繁琐无用,从道义上来说,我不愿屈辱地与之周旋。回头看看严忌和邹阳,他们还算勉强让人满意,于是姑且在梁国的宫殿中漫步。
只是因为才能高超的人难以合群,所以遭遇如此艰难。在官府的学府中耗费了许多岁月,可叹自己因不遇明主而空手归来。远行千里后稍作停歇,遥望着故乡故山的高大树木。危险时归来,来到临邛,寄住在老朋友之间。
关上房门,握手相互慰问,彼此的情意诚挚恳切。那庸俗的县令为人苛刻,还夸耀繁琐的礼节。我感慨这并非我心中所喜欢的,更何况还要与那些市侩之人一同进餐。他强行邀请相如一同前往,而相如本来就轻视他这样的行为。相如在门口标明自己是使者的身份,出门告知县令自己没有空闲。为何开始热情而最终冷淡呢,最终相如还是低头顺从地跟从了县令的旗帜。
那些迁徙来的粗野之人(卓王孙)算什么呢,竟然擅自面向东方坐在宴席上。他们身上的臭味令人难以忍受,却还大声谈笑,更加欢乐。相如心中感到不悦,连饭都难以下咽,又怎么能安心享受这最后的欢乐呢?
酒喝到一半时演奏起音乐,四座寂静无声。可叹在京城留下的正直之士,本来就已经被污染而不纯洁了。那些容貌艳丽却品行无赖的人,竟然自甘堕落,弹奏出令人悲哀的曲调。
司马相如有着如同凤凰般美妙的文章,若不是鸾鸟、凤凰,又有谁能与他匹敌呢?为何要让鸩鸟作为媒人,去接近那猫头鹰并与之比翼呢?放弃那朝阳般明亮宽敞的地方,却栖息在这榛莽丛生、阴暗茂密之处。
司马相如吐露着如同竹子、梧桐般芬芳的言辞,却去与那些追逐膻腥残食的人相争。揣测着用养育幼鸟的心意去传达自己的意图,我实在不明白相如这样做的原因。
即使相如怀着让猫头鹰发出悦耳声音的想法,我恐怕那猫头鹰终究还是不能改变其本性。那些人既渺小又无才能,哪里值得来玷污操持家务的事呢?
掀开帷幕深夜私奔,毁坏了美好的佩饰却不愿进入正途。相如为何还若无其事,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蛊惑侵蚀呢?难道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饮酒的欲望,恍恍惚惚地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吗?
难道是相如意志容易动摇,到最后连气质都改变了吗?人本来就会在醉酒时犯错,清醒后后悔,这对于美好的品德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是奇怪相如当初没有定下正确的计划,后来又疯狂地追逐而不再回头。进去时不羞愧于乡中长者的责骂,出来时不羞耻于贤明的州郡长官的恩泽。
嫌弃儒生的衣服华丽,却穿上了仆人的服饰。虽然忙碌地做着各种事却忘记了疲倦,用泥水来装饰自己。
我惆怅那些迁徙来的粗野之人都难以忍受心中的愤怒,而相如为何还能若无其事地面对呢?
起初我赞赏相如有着美好的声誉,大概以为他会用礼义来约束自己。他有着虞舜般高雅的操守,继承了孔子的诗歌传统。
为何在中途与前代的贤人断绝关系,却陷入了如同桑间濮上那种淫靡的行为之中呢?
最终我还是认为相如擅长作赋,他善于用委婉的劝谏而不过于愤怒。抑制住那些奢侈放纵的言辞,最终使文章回归到符合王道的规范。
我哀悼相如自身没有早早端正品行,又怎么能去告诫约束君主呢?
唉!操守品行没有坚守住,就会让自己在千古之下增加污名。即使引来天河之水来清洗自己,我恐怕那些污垢和邪气也难以去除。
结尾说:临邛的山峦连绵起伏,临邛的水流悠悠流淌,时光飞逝,岁月千秋。那高大的遗迹房屋依然屹立,庇护着幽深的水潭。司马相如的亡魂或许还想着在这里游荡吧。
我想要填平卓文君的水井,铲除梧桐树和楸树,如果死者能够复生,希望他不要再有过错。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样丑恶的事呢?希望后来的人不要遭遇这样的耻辱啊!
以上翻译尽力在传达原文的意思,但由于原文较为古奥,部分语句的理解和翻译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和不准确之处,仅供参考。 如需更准确的解读,可结合更多关于杨天惠及该赋的研究资料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