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汉帝表》—— 汉先主(刘备)[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凭借着平庸之臣的才能,肩负着上将的重任,统领三军,在外奉行天子的命令,却不能扫除贼寇造成的祸难,使王室安定匡正。长久以来让陛下圣明的教化衰微,天下四方处于混乱不安的状态,没有得到太平。臣心中只有忧虑,辗转反侧,痛心疾首如同重病在身。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从前董卓制造了祸乱的开端,从那以后,众多凶恶之人横行霸道,残害掠夺天下百姓。幸赖陛下圣明的品德和威严神灵,臣子们一同响应,有的凭借忠义奋力讨伐,有的是上天降下惩罚,那些叛逆之人都被诛杀,逐渐像冰雪消融一样被消灭。只有曹操长久以来还没有被斩杀铲除,他侵犯并擅专国家权力,随心所欲地做尽坏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从前与车骑将军董承谋划讨伐曹操,然而机密之事不够隐秘,董承被曹操陷害。臣漂泊流离,失去了依靠,忠义之事未能成功。于是让曹操得以穷凶极恶,叛逆到了极点,君主和皇后被杀,皇子被毒杀。臣虽然纠集了同盟,一心想着奋力讨伐,但因自身懦弱没有武力,多年来没有成效。臣常常担心自己死去,辜负了国家的恩宠,日夜叹息,时刻警惕,如同面临危险一样。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臣的属官们认为,从前《虞书》中注重亲族的和睦相处,众多贤明之士相互勉励辅佐,五帝对这一原则有所增减,但这一传统并未废弃。周朝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同时分封众多姬姓诸侯,确实依赖了晋国和郑国的辅佐之力。汉高祖兴起时,尊崇分封自己的子弟,广泛地建立封国,最终斩杀吕氏家族,使刘氏大宗得以安定。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曹操厌恶正直的人,他的党羽众多,包藏着祸乱的心思,篡夺皇位的意图已经很明显。现在皇室宗族势力微弱,皇族成员没有地位。臣斟酌古代的制度,根据当前的权宜之计,大臣们推举臣为大司马、汉中王。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私下里再三思考,受到国家深厚的恩宠,肩负着一方的重任,贡献的力量还没有成效,所获得的已经超过了应得的,不应该再忝居高位而招来更多的罪责和诽谤。但是属官们以大义逼迫臣,臣退而思考,贼寇不被斩杀,国家的灾难就不会停止,宗庙面临倾覆的危险,社稷也即将灭亡,这确实是臣忧虑自责、愿以死相报的责任。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果顺应时势,权宜变通,来使圣朝安宁,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怎敢考虑常规而留下后悔呢?于是臣顺从众人的建议,接受了印玺,来尊崇国家的威严。向上思量爵位职位崇高、恩宠深厚,向下思考报效国家的责任重大,心中惊恐不安,气息急促,如同面临深渊一样。臣将尽力献出忠诚,激励六军,最终使众人齐心,顺应天时,讨伐逆贼,使国家安宁,来报答国家万分之一的恩宠。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恭敬地呈上这篇奏章,通过驿站送还从前暂代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
《谏刘先主不称尊号疏》—— 汉费诗[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大臣们商议想要推举汉中王(刘备)称帝。费诗上奏疏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君主、篡夺皇位,所以才漂泊万里,纠集士人百姓,想要讨伐逆贼。如今大敌还没有战胜,却先自立为帝,恐怕会让人心产生疑惑。从前汉高祖与项羽约定,先攻破秦朝的人可以称王。等到刘邦攻下咸阳,俘获了秦王子婴,仍然心怀谦让之意。何况如今殿下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领地,就想要自立为帝呢?愚臣实在认为这不是殿下应该采取的做法。”
《辞先主表》—— 蜀孟达[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想殿下将要建立如同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追求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绩,如今大事刚刚开始创立,借助吴国和楚国的势力。因此有才能、有作为的人都能深刻地看到应该归附的方向。臣归顺以来,犯下的过错堆积如山,臣自己尚且清楚,何况是君主您呢?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王朝已经兴起,杰出的人才如同鱼鳞一样聚集。臣在内没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在外没有担任将领的本领,位列功臣之中,实在感到羞愧。臣听说范蠡能够洞察微妙的形势,泛舟五湖;咎犯向君主谢罪,在黄河边上徘徊。在形势变化的关键时刻,他们请求保全性命、离开朝廷,这是为什么呢?是想要明确去留的界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何况臣地位卑微,没有元勋功臣的功勋,只是被时势所牵连。臣私下里仰慕前代的贤能之人,希望早早地摆脱耻辱。从前申生极为孝顺,却被父亲怀疑;伍子胥极为忠诚,却被君主杀害;蒙恬开拓边境,却遭受重大刑罚;乐毅攻破齐国,却遭到谗言陷害。臣每次读他们的事迹,没有不感慨流泪的,而如今亲自面临这样的事情,更加感到伤心绝望。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为什么呢?荆州失败沦陷,臣严重丧失了臣子的节操,跟随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回来的,这都是臣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房陵、上庸失守后,臣又请求离开,自我放逐在外。臣想着殿下圣明的恩德会有所感悟,怜悯臣的心意,哀悼臣的举动。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确实是个小人,不能有始有终,明知道这样做却还是做了,怎敢说自己没有罪过呢?臣每次听说,绝交时不要说难听的话,离开君主时不要有怨恨的言辞。臣曾经受到君子的教导,希望君王您能努力。
《临发汉中上后主疏》—— 汉诸葛亮[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先帝开创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奉护卫陛下的臣子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边境之外舍生忘死,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遇,想要将这份恩情报答给陛下您啊。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向的人的士气,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不同。如果有做坏事违反法律条文的人,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宫廷内外有不同的法令。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留给陛下。愚臣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咨询他们,然后再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愚臣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咨询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臣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善良、坚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臣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臣,询问臣当时的天下大事,臣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从那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先帝知道臣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臣。接受遗命以来,臣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臣的大任不能实现,从而损伤先帝的圣明,所以臣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能够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臣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臣,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臣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懈怠失职,就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接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留下的遗诏。臣感激不尽。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现在臣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臣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乞伐魏疏》—— 前人(诸葛亮)[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不能同时并存,帝王的大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把讨伐曹魏的任务托付给臣。凭借先帝的英明,估量臣的才能,所以知道臣去讨伐曹魏,是臣的才能弱小而敌人强大。然而不讨伐曹魏,帝王的大业也会灭亡,与其坐着等待灭亡,哪比得上主动去讨伐它呢?因此先帝把讨伐曹魏的任务托付给臣,而不怀疑臣。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接受命令的时候,睡觉不安稳,吃饭没有滋味。思考着向北出征,应该先平定南方,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臣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想到帝王的大业不能在蜀地偏安保全,所以冒着危险艰难来奉行先帝的遗愿。然而议论的人认为这不是好的计策。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敌人正好在西方疲惫不堪,又在东方忙于战事,按照兵法,应该趁着敌人疲劳的时候进攻,这正是进军的好时机。臣恭敬地陈述以下这些事情: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汉高祖英明如同日月,谋臣智谋深邃,经历了危险之后才得以安定天下。如今陛下比不上汉高祖,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却想要用长久的计策来取胜,坐着平定天下,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谈论安危、计谋,动不动就引用圣人的话,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困难重重。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出征,让孙策得以坐大,最终吞并了江东地区,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曹操的智慧谋略远远超过常人,他用兵就像孙武、吴起一样,然而他曾经被困在南阳,在乌巢遭遇险境,在祁连面临危难,在黎阳受到逼迫,差一点在伯山失败,在潼关差点死去,然后才暂时平定了天下。何况臣才能弱小,却想要在不冒风险的情况下平定天下,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曹操五次攻打昌豨没有攻下,四次越过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李服却图谋害他,托付夏侯渊,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每次称赞曹操有才能,曹操尚且有这样的失误,何况臣才能低下,怎么能够一定取胜呢?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自从臣到汉中以来,中间才一年罢了,然而就损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人,以及曲长、屯将等七十多人,还有冲锋在前的賨叟、青羌等精锐骑兵一千多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个州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三分之二,到时候用什么来图谋敌人呢?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百姓贫困,士兵疲惫,然而战事不能停止。战事不能停止,那么防守和进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一样的。却不趁着现在图谋进攻,想要用一个州的力量与敌人长久对峙,这是臣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难以预料的是事情的发展,从前先帝在楚地战败,在那个时候,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经平定了。然后先帝在东边联合吴越,在西边夺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被杀。这是曹操的失算,而复兴汉室的事业即将成功。然而后来吴国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秭归之战失败,曹丕称帝。凡事都是这样,难以预先料到。臣只有恭敬谨慎,竭尽全力,到死为止。至于事情的成败得失,不是臣的智慧所能预先知晓的。
《废李平表》—— 前人(诸葛亮)[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自从先帝去世以后,李平在所任职的地方治理家业,还只是追求一些小的安定,只为自身考虑,追求名声,没有忧虑国家大事的心思。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准备向北出征,想要得到李平的军队来镇守汉中,李平却百般刁难,没有来的意思,还要求把五个郡合并为一个封邑,担任州刺史。去年臣想要向西出征,想要让李平主管监督汉中事务,李平却劝说司马懿等人开设官府、征召人才。臣知道李平内心鄙陋,想要趁着臣出征的时候,逼迫臣谋取私利。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因此臣上表让李平的儿子李丰都督江州,给予他很高的待遇,来满足一时的需要。李平到来之后,臣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大臣们和下属都对臣厚待李平感到奇怪。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正是因为国家大事还没有平定,汉室面临倾覆的危险,指责李平的短处,不如褒奖他。然而臣以为李平只是贪图荣誉和利益罢了,没有想到他的心思会如此颠倒。如果事情拖延,将会导致灾祸和失败,这是臣不够聪明,说了这些话,可能会增加更多的过错。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废李平表》说的就是李严1。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他是蜀汉的重要官员,曾与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6。李严后来改名为李平6。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建兴九年(231 年),诸葛亮北伐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5。因天雨导致运粮不继,李严先派人让诸葛亮退军,之后又试图推卸责任、掩盖过失,还向刘禅上表谎称军队是假装撤退以诱敌5。诸葛亮将李严前后亲笔书信等证据拿出,李严理屈词穷,俯首谢罪6。于是,诸葛亮上《废李平表》弹劾李严,将其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7。
《乞立诸葛亮庙表》—— 蜀督隆。《乞立诸葛亮庙表》中提到的 “蜀督隆” 应是 “习隆”。习隆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乞立诸葛亮庙表》写于蜀汉景耀六年(263 年)。当时,诸葛亮已去世 29 年,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后主刘禅最终同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听说周朝的百姓怀念召伯的德行,连召伯曾经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都不忍心砍伐;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越王思念范蠡的功劳,铸造了他的金像来保存他的形象。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有小的善行和美德的人,被画成图像、建立庙宇的有很多。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何况诸葛亮的品德风范远近闻名,功勋卓著,在末世时期使汉室得以不灭亡,实在是依靠了他。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然而祭祀他的活动只在私人家里进行,庙宇和神像都没有建立,让百姓在街巷中祭祀,让少数民族在野外祭祀,这不是铭记他的德行、怀念他的功劳、追述往昔的做法。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如果完全顺应民心,就会过于随意而没有典章制度;在京城建立庙宇,又会靠近宗庙,这就是陛下心中有所疑虑的原因。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臣愚笨地认为应该在靠近他的墓地的地方,在沔阳建立庙宇,让他的亲属按时进行祭祀,凡是他的旧臣和属吏想要祭祀的,都限制在庙宇中进行,停止那些私人祭祀活动,来尊崇正统的礼仪。
《上袭魏疏》—— 蜀蒋琬[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清除奸邪,消除祸难,是臣的职责所在。自从臣奉命到汉中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年。臣既昏庸软弱,又像身患疾病一样,规划方略没有成功,日夜忧愁痛苦。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曹魏占据了九州之地,根基逐渐深厚,想要平定消除它并不容易。如果蜀汉和东吴东西合力,首尾相互牵制,虽然不能迅速实现我们的志向,但是应当可以逐渐地分割、蚕食曹魏的领土,先摧毁它的党羽。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然而与东吴约定的出兵日期多次改变,接连不能成功,上下思考都感到艰难,实在是寝食难安。臣就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是胡人和边塞的重要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是敌人所珍惜的地方。而且羌人和胡人内心思念汉朝,就像口渴的人渴望饮水一样。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又因为从前有偏师进入羌地,郭淮被打败逃走,权衡这件事的利弊,认为应该把这件事作为首要任务,应当让姜维担任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凉州[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控制黄河以西地区,臣就率领军队作为姜维的后援。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如今涪地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紧急情况都可以应对。如果东北方向有忧患,前往救援也不困难。
《谏后主疏》—— 蜀谯周[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从前王莽失败的时候,豪杰们纷纷起兵,占据州郡,想要夺取天下。在那个时候,贤能智慧的士人思考着应该归附的人,不一定是看势力的大小,而是看德行的厚薄。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因此在那个时候,更始帝、公孙述以及其他拥有众多人马的人,大多势力已经很强大了,然而他们没有不纵情享受,懈怠于做善事的,他们四处游玩打猎、饮酒作乐,不体恤百姓和财物。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世祖(刘秀)刚刚进入河北的时候,冯异等人劝他说:“应当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情。” 于是世祖致力于处理冤案,生活节俭,饮食简朴,行动都遵循法度,所以北方各州歌颂赞叹,他的名声传播到四方。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于是邓禹从南阳追随他,吴汉、寇恂不认识世祖,远远地听说了他的德行,就用权宜之计率领渔阳、上谷的精锐骑兵在广阿迎接他。其他那些仰慕他的德行的人,像邳肜、耿纯、刘植等人,甚至有带着病、带着棺材、背着孩子前来归附的,数不胜数。所以世祖能够由弱变强,消灭王郎,吞并铜马军,打败赤眉军,成就帝业。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等到世祖在洛阳的时候,曾经想要小规模地外出,车驾已经准备好了,铫期劝谏说:“天下还没有安定,臣实在不希望陛下频繁地小规模外出。” 世祖当时就返回了。等到征讨隗嚣的时候,颍川发生了盗贼叛乱,世祖返回洛阳,只是派遣寇恂前往。寇恂说:“颍川的人因为陛下远征,所以奸邪狡猾的人起来叛乱。他们不知道陛下已经回来,恐怕不会马上投降。陛下亲自到颍川,盗贼一定会立即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