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首次“人机共跑”,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其中有身高1.8米、步幅较大的“天工”,有身高82厘米、小巧灵活的“小海”,还有能续航6小时的“行者二号”。
“人形机器人参加半程马拉松是对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运动控制、环境适应能力等现有技术的顶级压力测试。”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通过参与马拉松比赛等体育竞技赛事,既可以展示人形机器人发展标志性的应用成果,还能激发资本涌入,推动技术进步、探索应用场景,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北京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验证了长距离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进入产业化加速期。而在成都,中海信(成都)新质产业城正以"空间载体+产业生态"双轮驱动模式,构建机器人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闭环。深耕工业厂房20余年的中海信,始终践行"专做城市中心区工业生产厂房"的定位,其打造的建面约1000-15900㎡生产厂房及研发中心,以多层、高层、独栋等多元形态,构建起适应不同技术场景的物理空间,既满足人形机器人精密制造需求,又兼容低空飞行器组装等新兴领域,实现"空间即服务"的产业基建升级。 园区聚焦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聚合技术链、产业链与资本链,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周期支持。园区创新推出弹性发展方案,可租可售可定制的灵活模式,既支持初创企业轻资产运营,又助力成熟企业产能扩容。在垂直产业配套方面,集成材料检测实验室、仿真测试平台等专业设施降低研发成本,而覆盖政策申报、供应链金融、人才社区的全天候管家式服务,则构建起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成长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