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07|评论: 3

杨慎、周复俊、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全蜀艺文志》的关系与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85)]杨慎、周复俊、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全蜀艺文》的关系与区别​
[color=rgba(0, 0, 0, 0.85)]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杨慎、周复俊、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的《全蜀艺文》系列著述,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探索古代蜀地文学艺术与历史文化的道路。它们既存在紧密联系,又各具特色。​
[color=rgba(0, 0, 0, 0.85)]从编者经历与背景来看,杨慎为明代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后因议大礼案贬戍云南 。其记诵广博、著述丰富,堪称明代第一。嘉靖二十年,四川都御使刘大谟叹正德《四川总志》“草草成书”,恰逢杨慎从云南回新都,便请其参与编撰省志,杨慎负责编《艺文志》。周复俊则是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在四川、云南等地为官多年,与杨慎交往密切,且颇好文学。嘉靖二十年,周复俊入川任按察副使,后来在杨慎等人初编的基础上,对包括《艺文志》在内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编 。而杜应方相关信息较少披露,胡承诏为湖广景陵(今湖北天门)人,明朝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任四川内江令,政绩良好,著有《补续全蜀艺文志》 。​
[color=rgba(0, 0, 0, 0.85)]成书过程中,杨慎所编《全蜀艺文志》是在嘉靖二十年八月至十月间,作为嘉靖《四川总志》的一部分进行编撰。当时,杨慎与杨名、王元正受刘大谟之邀参与省志编写,杨慎独自承担《艺文志》的编纂工作。据杨慎《全蜀艺文志序》可知,其所编《艺文志》篇幅当在七十四卷以上 。周复俊参与时,嘉靖《四川总志》已由杨慎等人初步编成。之后,因原书存在 “涣而未萃” 的问题,刘大谟便委托周复俊、崔廷槐对全书重加编集。周复俊重编了包括《艺文志》在内的其他部分,重编后的嘉靖《四川总志》共八十卷,其中《艺文志》六十四卷 。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的《补续全蜀艺文志》,则是在杨慎《全蜀艺文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杜应芳(推测为杜应方)在杨慎《全蜀艺文志》的基础上,搜辑嘉靖以来的文章以及被杨慎漏搜的文章,由胡承诏最终编成《补续全蜀艺文志》 。​
[color=rgba(0, 0, 0, 0.85)]在内容收录方面,杨慎的《全蜀艺文志》广泛汇集了嘉靖二十四年刻本、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及嘉庆二年朱云焕校刻的读月草堂本等 367 种有关书籍的内容,收录范围紧扣与蜀地相关这一标准。共收纳有名氏的作者 630 人,诗文 1873 篇,并按文体编排,以时间先后为序 。周复俊重编的《艺文志》,同样以搜罗汉、魏以降与蜀有关的诗文为要旨,在杨慎初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完善,力求做到 “包括网罗,极为赅洽” 。杜应方、胡承诏的《补续全蜀艺文志》,重点在于补充杨慎版本之后的文章,以及那些被杨慎遗漏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对蜀地艺文的记录。​
[color=rgba(0, 0, 0, 0.85)]从版本流传和影响上看,杨慎所编《全蜀艺文志》有多种版本流传,如嘉靖二十四年刻本等,对后世研究巴蜀文化意义重大,其学术价值备受认可,《四库全书总目》评其 “包括网罗,极为核洽” 。周复俊重编的版本在当时也成为嘉靖《四川总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后来所修的《四川总志》起到了发凡起例的作用 。杜应方、胡承诏的《补续全蜀艺文志》与杨慎的《全蜀艺文志》共同构成了研究巴蜀文化的关键资料,为后人深入了解蜀地文学艺术发展脉络提供了丰富素材 。​
[color=rgba(0, 0, 0, 0.85)]总体而言,杨慎的《全蜀艺文志》是开创性成果,奠定了基础;周复俊的工作则是对杨慎版本的优化与规范;杜应方、胡承诏所辑《补续全蜀艺文志》是对前两者的补充与拓展,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蜀地艺文研究的重要文献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蜀地艺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传承 。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如赋》翻译​
杨天恵《相如赋》​
司马相如继承重黎宏大美好的品德,家族世系与中山国紧密相连,汲取岷山、峨眉山长久以来的德泽,饮下长江、汉水的灵秀源泉。皇帝早已偏爱相如拥有诸多技能,而相如又凭借师友的传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才学。他招来湘均让其侍奉书写,指挥蔺卿作为自己的随从,汇聚文学的精妙之处,展现剑术的雄浑精妙。他带着这些才华前往四方,想要在王公贵族之间大显身手。看到骑郎的职位冗杂繁多,秉持道义的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虚与委蛇。看到严忌、邹阳还算合乎心意,便暂且在梁孝王的宫室中漫步。只是才华出众的人往往难以合群,因为他们的遭遇总是充满艰难。在官学中耗费了不少岁月,可叹始终没有得到赏识,只能空手而归。他长途跋涉,每走千里才停歇一次,踮起脚尖遥望着故乡的乔木。后来他来到临邛,投奔老朋友。老朋友打开门,握住他的手,亲切地慰问,情意恳切真挚。那庸俗的县令性情苛刻,还炫耀繁琐的礼节。相如感慨这不是自己内心所喜欢的,更何况还要与那些市侩之人一同吃饭。县令强行邀请相如一同前往,相如原本就轻视这种做法。县令在门口招呼使者,出去告知相如没有空闲。可为何一开始热情相邀,最后却态度转变,相如最终还是低头顺从了。那个被流放的人(卓王孙)算什么,竟然在宴席上傲慢地向东而坐。他身上的污浊气息令人难以忍受,言语谈笑间尽显傲慢,还越发得意。我猜想相如食不下咽,怎么会在这样不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安乐呢?酒至半酣,音乐声响起,四座寂静无声。叹息朝廷中那些失去正直品格的人,原本就污浊不堪。那些艳丽又无赖的女子,依偎在一起弹奏出悲哀的曲调。相如文章如凤凰般华美,若不是凤凰,谁能与之匹敌?为何要让鸩鸟做媒,去亲近那恶枭?放弃朝阳明亮开阔之地,却栖息在这草木丛生、昏暗茂密之处。放弃竹子、梧桐散发的芬芳,去争抢腥膻的食物。通过弹奏《将雏》来传达心意,我实在不明白相如这样做的意图。相如纵然希望恶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我担心恶枭终究不会改变本性。那恶枭既渺小又无能,哪里配得上与相如相伴?卓文君冲破帷幕在夜晚私奔,抛弃了女子应有的服饰礼仪。相如为何还若无其事,安心接受这种不良行为的侵蚀?难道是他无法控制饮酒,恍恍惚惚中迷失自我,不能克制自己?还是说他的意志容易动摇,最终被不良风气影响?人在醉酒时犯错,清醒后后悔,这对于美好的品德又有什么损害呢?奇怪的是相如起初没有定下主意,后来又肆意妄为,不知悔改。他不惭愧乡里老人的责骂,出门也不羞于面对贤良官员的恩泽。他厌恶儒生华丽的服饰,却穿上商人低俗的衣服。虽然忙碌地做着各种事情,却以泥水来粉饰自己。那被流放的人(卓王孙)尚且无法忍受愤怒,相如为何还能神态自若?起初我赞赏相如美好的才华,以为他会用礼仪来约束自己,拥有虞舜般高雅的情操,继承孔子的诗歌传统。为何中途与前代贤者决裂,陷入低俗的行为之中?最终我还是钦佩相如擅长作赋,善于委婉劝谏而不过于激愤,收敛那放纵华丽的文辞,最终回归到合乎王道的尺度。可惜相如自身没有早早端正品行,又怎么能去劝诫君主呢?唉!品行不端,将在千古岁月中留下污点,就算引来天河之水清洗自己,我恐怕也难以洗去那污浊的气息。​
尾声:邛山连绵起伏,邛水悠长流淌,日月交替,岁月悠悠。那高大的遗迹依然耸立,庇护着幽暗潮湿之处。我仿佛还能想象到相如的魂魄在此游荡。我想要填平井,砍掉梧桐树,若死者能够复生,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过错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这样丑陋的事呢?希望后来的人不要重蹈覆辙,遭受这样的耻辱!​
宋郑少微《相如赋》​
司马相如超凡脱俗,远远超越屈原、宋玉,他的思绪深远微妙,深入细微之处,文辞华美且易于理解和流传。他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才思,囊括世间万物,将其交织融合。从远古的典籍中提炼文字,对文字的形体和声音进行巧妙运用。当他在巴、庸之地崭露头角时,前无古人。他拾起秦朝遗留的残破简牍,搜寻藏在墙壁中的古老文献。面对齐鲁之地众多的经学大师,他们只能在言辞上争论不休,而相如却如舍弃无用的笔和土人,在细微之处施展高超技艺。他独占梁孝王兔园的首席之位,指挥邹阳、枚乘等文人。然而,他望着西方的栎社,感叹自己如同穿着锦衣夜行,才华未能得到及时彰显。他思念着志同道合、能一起弦歌作乐的朋友,在落魄时情感更为真挚。为何卓文君那样艳丽动人,在夜晚被相如的才华所吸引?她透过华丽的窗户寄托情意,对相如的美好品德铭记于心,难以忘怀。可叹她的父母不明事理,不了解相如的才华和财富。她盼望着星河照亮闺房,毅然沿着水流逆流而上,前往追随相如。那些士大夫们,做出这样的事,他们品德败坏、行为不端,实在是罪不可赦。世间从不缺乏贞烈的女子,她们足不出户,行动合乎礼仪,以幽兰为衣裳,以美玉装饰车子。难道没有如汉水边游女、采桑女秋胡妻那样坚守贞洁的女子吗?她们秉持周礼来约束自身,坚守着如冰雪般纯洁的操守。她们辅助国家教化女子,为家庭道德规范奠定基础。而卓文君不安于正当美好的生活,却因私奔之事而声名狼藉。向老人询问当年卖酒的酒垆旧址,只见一片荒芜杂乱。枯井是警示人们不要贪婪的教训,梧桐树是提醒人们要正直的准则。口渴的人不要饮用这里的水,中暑的人不要在树下栖息。唉!我触类旁通,拿起笔默默思考。如今穿着儒服的人,距离真正的道义越来越远。那些像觊觎邻家女子的人,迷失了忠义的界限;那些窥探邻家财富的人,不明白富贵背后的危机。唉,用大雁和布帛作为聘礼,通过媒妁之言成婚,与那些在坟间乞食的人、河间的淫妇又有什么区别呢?都像是丢失了羊,还没有定论谁对谁错,又何必只去评判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行为,以及西晋王朝的兴衰呢?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文类序》
天地之间隐秘蕴藏的精华,生发出来就成为了名山大川;山川之中灵秀的气质,收敛凝聚就成为了文章辞藻。这两者相互抗衡又相互辉映,共同彰显出光辉。像《两京赋》《三都赋》这类作品,摹写天地的风貌,描绘山川的景致,文采绚烂,彰显道德,歌颂朝廷,润泽碑石,韵律和谐如同《韶》《濩》之乐,与天地的创造化育一同流转,在宇宙之间盛大辉煌。千百万年之后,人们知道有两京和三都,正是因为这些文章。既然这样,那么天地山川又怎么能没有这样的文章呢?又怎么能不流传这样的文章呢?
益州(成都)自古以来就是大都会,有雄伟壮丽的江山,有繁盛的文化典章。这里的奇妙景观、绝美景色,仙人的游历踪迹、神灵的事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以及那些著名的公卿、有才之士、诗人墨客,他们探寻奇妙之处,吐露芬芳,声名远扬,文章畅达,散落在人间,哪里能一一数得过来呢?这些,我来到这里三年,也都大致见识过了。
有人说:“两京和三都因为有赋作而得以流传,如果没有这些赋作,这些地方的文化也就泯灭无闻了。” 既然这样,那么从汉代以来,那些以益州为背景创作的文章,难道如今就不应该流传下去吗?有了益州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流传开来,益州的名声也会随之流传。
于是我嘱咐下属官员,从各种典籍中摘取相关内容,从众多碑刻记载中收集资料,将那些流传下来为人所喜爱的、友人学士所听闻见到的,无论是长篇大作、雄伟篇章,还是美妙的言辞、华丽的语句,只要是符合法度、极其光彩夺目的,只要是以益州为题材创作的文章,都全部收录并汇编起来。断代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淳熙年间,文章一共有一千多篇,分类为十一个类目,整理成五十卷,益州的文章至此就完备了。
唉!后世的读书人,难道就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在沅水、湘水间泛舟,经过巴蜀之地,而文采出众的人吗?难道就没有像杜甫那样,登上瞿塘峡,经过夔州、梓州,能写出如《雪锦》般美妙作品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田游岩那样,从西蜀出发,历经荆楚之地,在山水间栖息游赏的人吗?倘若又能有像这三位先生这样的人来探访益州,阅读这些文章,就会知道,在这天地清宁、开合变化、至大至广的世界里,有所谓的蜀地;在蜀地六十个州,绵延五千里的地域内,有所谓的益州;在益州这有着无尽江汉之灵、炳然生辉的地方,有所谓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不就在这部书里吗?
这部书如果能够流传下去,或许才不会辜负益州这片土地。
庆元五年二月十五日,宝文阁学士、通议大夫、四川安抚制度使兼知成都军府事、建安人袁说友恭敬地作序。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都赋》(汉・扬雄)
蜀都这片土地,在古代叫做梁州。大禹治理过这里的江水,江边的平地上满眼望去,草木郁郁葱葱,色彩如丹青般鲜艳明丽,玲珑可爱。水中有石䲛(一种水中生物)和水螭(传说中的水中神兽)。在近处,有美玉般的瑕英、菌类芝草、玉石和江珠;在远处,则有银、铅、锡、碧石,还有马、犀牛、大象以及僰人(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西边有盐泉、铁冶(炼铁的场所)、橘林和铜矿山。在其旁边,有牦牛、兕(类似犀牛的动物)、旄牛,还有金马、碧鸡(传说中的祥瑞之物)。
这里的竹子,丛生聚集,秀美茂盛,丰饶美好,沿着江边、顺着山势,迅速生长起来。在那幽深的水域中,有猵獭、沉鱓(一种鱼)、水豹和蛟蛇。
蜀都的城门有十八座,有四百多个里巷。两条江水如同耳环般环绕着城市,市区有九座桥横跨在江水上。苴竹在江面上漂浮,江中有龟鳖和沙石,还有在风雨中孵化孕育的各种生物。各种事物让人目不暇接,百花在春天绽放,茂盛葱郁,散发着芬芳。色彩斑斓如同龙烛照耀,又好像展开的锦绣,望去茫茫一片,没有边际。
这里出产的布,是筒中黄润(一种精细的布),一尺就价值数金。各种雕刻、镶嵌的器具,工艺繁多,有千百种技艺的工匠来制作。
上面(指君主)就派来像伊尹那样善于烹饪的人,调和各种滋味,有甘甜的调和,还有用芍药等香料调味。有江东的鲐鱼、鲍鱼,陇西的牛羊。各种肉类和七种蔬菜,吃腻了那些肥腻、腥臊的食物。
如果遇到吉祥的日子、美好的聚会,就在春天将尽、夏天将至的时候,在荣川之间的宅第中摆上酒宴,在繁华都市的高堂中设下座位。展开帷幕,帐篷相连,绵延到山岗。像郄公那样的人,一起前往阳●(此处可能有误,原文表意不明)。臣诏(可能有误),排列着上百辆车子,人们相约聚会、投宿。观看的人众多,行船相互竞赛追逐。
注释:
右边这篇文章是从《艺文类聚》中得到的,怀疑不是全文。从 “郄公之徒” 以下,字词的意义好像不连贯。按照左思《蜀都赋》的注释说:“扬雄的赋中说:‘若其渔弋郤公之徒,相与如乎巨野,罗车百乘,观者万堤’”,意思是 “臣野” 被错讹成了 “臣诏”,“万堤” 被错讹成了 “方防”。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