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85)]杨慎、周复俊、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全蜀艺文》的关系与区别
[color=rgba(0, 0, 0, 0.85)]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杨慎、周复俊、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的《全蜀艺文》系列著述,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探索古代蜀地文学艺术与历史文化的道路。它们既存在紧密联系,又各具特色。
[color=rgba(0, 0, 0, 0.85)]从编者经历与背景来看,杨慎为明代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后因议大礼案贬戍云南 。其记诵广博、著述丰富,堪称明代第一。嘉靖二十年,四川都御使刘大谟叹正德《四川总志》“草草成书”,恰逢杨慎从云南回新都,便请其参与编撰省志,杨慎负责编《艺文志》。周复俊则是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在四川、云南等地为官多年,与杨慎交往密切,且颇好文学。嘉靖二十年,周复俊入川任按察副使,后来在杨慎等人初编的基础上,对包括《艺文志》在内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编 。而杜应方相关信息较少披露,胡承诏为湖广景陵(今湖北天门)人,明朝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任四川内江令,政绩良好,著有《补续全蜀艺文志》 。
[color=rgba(0, 0, 0, 0.85)]成书过程中,杨慎所编《全蜀艺文志》是在嘉靖二十年八月至十月间,作为嘉靖《四川总志》的一部分进行编撰。当时,杨慎与杨名、王元正受刘大谟之邀参与省志编写,杨慎独自承担《艺文志》的编纂工作。据杨慎《全蜀艺文志序》可知,其所编《艺文志》篇幅当在七十四卷以上 。周复俊参与时,嘉靖《四川总志》已由杨慎等人初步编成。之后,因原书存在 “涣而未萃” 的问题,刘大谟便委托周复俊、崔廷槐对全书重加编集。周复俊重编了包括《艺文志》在内的其他部分,重编后的嘉靖《四川总志》共八十卷,其中《艺文志》六十四卷 。杜应方与胡承诏所辑的《补续全蜀艺文志》,则是在杨慎《全蜀艺文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杜应芳(推测为杜应方)在杨慎《全蜀艺文志》的基础上,搜辑嘉靖以来的文章以及被杨慎漏搜的文章,由胡承诏最终编成《补续全蜀艺文志》 。
[color=rgba(0, 0, 0, 0.85)]在内容收录方面,杨慎的《全蜀艺文志》广泛汇集了嘉靖二十四年刻本、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及嘉庆二年朱云焕校刻的读月草堂本等 367 种有关书籍的内容,收录范围紧扣与蜀地相关这一标准。共收纳有名氏的作者 630 人,诗文 1873 篇,并按文体编排,以时间先后为序 。周复俊重编的《艺文志》,同样以搜罗汉、魏以降与蜀有关的诗文为要旨,在杨慎初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完善,力求做到 “包括网罗,极为赅洽” 。杜应方、胡承诏的《补续全蜀艺文志》,重点在于补充杨慎版本之后的文章,以及那些被杨慎遗漏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对蜀地艺文的记录。
[color=rgba(0, 0, 0, 0.85)]从版本流传和影响上看,杨慎所编《全蜀艺文志》有多种版本流传,如嘉靖二十四年刻本等,对后世研究巴蜀文化意义重大,其学术价值备受认可,《四库全书总目》评其 “包括网罗,极为核洽” 。周复俊重编的版本在当时也成为嘉靖《四川总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后来所修的《四川总志》起到了发凡起例的作用 。杜应方、胡承诏的《补续全蜀艺文志》与杨慎的《全蜀艺文志》共同构成了研究巴蜀文化的关键资料,为后人深入了解蜀地文学艺术发展脉络提供了丰富素材 。
[color=rgba(0, 0, 0, 0.85)]总体而言,杨慎的《全蜀艺文志》是开创性成果,奠定了基础;周复俊的工作则是对杨慎版本的优化与规范;杜应方、胡承诏所辑《补续全蜀艺文志》是对前两者的补充与拓展,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蜀地艺文研究的重要文献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蜀地艺文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