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巴中通江县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便是向家营村 3 社的向忠兴,他用短暂却璀璨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 “平凡中的伟大”。
向忠兴系向士壁公嫡裔,向百福公12 代孙;也是向波、向涛两位优秀儿子的父亲 。他的一生,虽如流星般短暂,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
儿时的向忠兴,聪慧过人,在学堂里成绩名列前茅,是村里人人夸赞的“小才子”。学校的舞台上,他与后来成为通江县铁佛中学副校长、通江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的向忠全默契配合,表演的小品生动有趣,给师生们留下无数欢声笑语,也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与活力。
谁都以为这孩子将来和向忠全一样,能走出大山,在城里闯出一片天。
然而 18 岁那年,命运和他打了个岔 —— 高考差 3 分与大学失之交臂。父亲向世明是方圆百里的 “掌班师”,看着儿子失落的模样,他拍着肩膀说:“老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跟爹学木匠,咱手艺人照样能活出人样!” 就这样,向忠兴收起课本,拿起了刨子、墨斗。
18 岁和父亲向世明学习木匠手艺,正式踏入了木匠的行业,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学霸,学起手艺来照样是把好手。
刨花纷飞间,桌椅板凳、雕花门窗在他手里栩栩如生。19岁那年,仅用一年时间,向忠兴以精湛的手艺就出师了。
向忠兴出师后,父亲向世明早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掌班师”,在收了10多名徒弟后,不再收徒,有意间将收徒的机会留给儿子;向忠兴凭借一手精湛的木匠手艺,在外早已是声名远扬。引得周边村落的人纷纷慕名而来,请他打造家具。
随着口碑越传越广,不少对木匠活感兴趣的年轻人,纷纷找上门来,恳请收他们为徒。看着这些眼里满是热忱与渴望的同龄人,向忠兴欣然应允。他手把手地教徒弟们认识木材纹理、掌握工具使用技巧,从简单的锯木、刨平,到复杂的榫卯拼接、雕花设计,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很快,他门下就聚集了 10 余名徒弟,向家营村的地坝里,每日都回荡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承的火苗在木屑纷飞间越燃越旺。徒弟们在真传下,便随师父走街串巷做家具、修房屋。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说:“老向家的手艺,代代精湛,儿子做的手艺更是一绝!”
事业蒸蒸日上的向忠兴,在媒人的撮合下,与三合乡的王姓女子初次相见。两人坐在院子里,谈着家长里短,从木工活儿聊到田间农事,向忠兴发现,她不仅温柔贤淑,还对生活充满热忱,心底的情愫悄然生长。
1984年,向家营村热闹非凡。向忠兴家门前挂满了大红灯笼,贴着喜庆的红对联。亲朋好友们早早赶来帮忙,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灶台上的蒸笼不断冒着热气。向忠兴穿着崭新的中山装,在众人的祝福声和鞭炮声中,前往三合乡王家娶亲。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将新娘从三合乡接到向家营后,开席时刻更是热闹非凡。向家支起几口大锅,村里的掌勺师傅们各显神通。
席间,向忠兴和新娘挨桌敬酒,向亲友们致谢。大家举杯祝福新人,夸赞向家的诚意和心意。每一道菜,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向家对新娘的重视,也饱含着向忠兴对妻子的爱意,这份浓浓的情意,随着欢声笑语,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婚后,幸福接踵而至。1985 年,大儿子向波呱呱坠地,向忠兴抱着儿子,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满是柔情。两年后,小儿子向涛出生,为这个家又添了一份欢乐。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向忠兴觉得生活有了更多盼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他想着多挣些钱,给妻儿更好的生活,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向忠兴凭借着从父亲那里传承而来的智慧与自身敏锐的商业眼光,察觉到传统手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可能性。于是,他果断做出决定,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铁佛镇,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门店里,向忠兴带着徒弟们日夜忙碌。从挑选优质的布料、海绵,到精心设计沙发的款式,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他常对徒弟们说:“咱们做的不只是沙发,更是顾客对家的期待。” 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始终将品质放在首位,让他的沙发在铁佛镇渐渐有了名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忠兴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人脉。老顾客们口口相传,新客户慕名而来,生意越来越红火。店里的订单排得满满当当。
1994 年,事业初成的向忠兴终于将妻儿接到身边。看着孩子好奇又兴奋地打量着新环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家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每天忙碌完店里的生意,他都会抽出时间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他的努力下,家庭和事业都在稳步向前,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幸福的天空。
深夜的铁佛镇早已陷入沉睡,向忠兴的办公桌却依旧亮着灯。他的桌上铺满了手绘图纸及顾客们对理想家居的追求,像一团火,点燃了他探索家具市场新领域的热情。他深知,仅靠沙发难以满足顾客日益多元的需求,于是一头扎进对高组合、矮组合家具以及席梦思床的研究中。
为了掌握新技术,向忠兴平日在门店处理生意,周末到县城学习新的家具款式。他反复研读专业书籍,仔细研究每一款家具的设计图纸,在学习过程中,他敏锐地意识到,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的设备必不可少。经过多方考察和对比,他咬牙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一批当时先进的电动化木材加工设备。
设备到位后,厂房空间又成了难题。便又租下了更大的厂房。同时,他开始招募经验丰富的木匠师傅。面试时,他亲自考察每个人的手艺,还特别注重师傅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招募完成后,他专门制定了一套系统性的培训计划,从新设备的操作到新式家具的制作工艺,手把手地带着师傅们提升技术。
在向忠兴的规划下,家具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采购团队精心挑选优质木材,确保每一块原料都符合标准;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木材经过切割、打磨、雕刻,渐渐有了家具的雏形;喷漆房内,工人们细致地为家具上色,让它们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而向忠兴本人,每天穿梭在各个环节之间,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
凭借在沙发市场积累的人脉与口碑,新推出的家具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顾客慕名而来。有人被高组合家具的实用设计所吸引,有人则钟情于席梦思床的舒适质感。老顾客们纷纷带着亲友前来采购,新顾客们也对产品赞不绝口。
1999 年的春天,铁佛镇的土地上涌动着希望的气息。向忠兴站在刚买下的宅基地前,望着脚下这片承载着他无数梦想的土地,心中满是豪情。这些年来,他凭借着诚信经营和对家具品质的执着追求,在铁佛镇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是时候为家人打造一个安稳的家,也为蒸蒸日上的事业搭建一个更坚实的平台。
经过两年的精心建造,2001 年,四层楼房终于全部竣工。崭新的楼房矗立在铁佛镇街头,气派又显眼。地下室被改造成家具厂区,机器设备整齐排列,承载着向忠兴对家具事业的新期待;一楼宽敞明亮,作为门市销售中心,展示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顾客们穿梭其中,挑选着心仪的产品;二楼和三楼则是温馨的办公与居住空间,客厅里摆放着他亲手设计的沙发,墙上挂着一家人的合影,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氛围。
搬进新房那天,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从初到铁佛镇租门店创业,到如今在这座通江县最大的乡镇站稳脚跟,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让自己的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此,一家人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直到2006 年6月的一个晚上,铁佛镇还笼罩在黑暗中,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悄然逼近。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这一刻降临,司机一个不经意的瞌睡,转弯处,车子翻入悬崖,刹那间,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噩耗传来,铁佛镇陷入一片悲痛之中。他的家人更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里,妻子整日以泪洗面。
追悼会当天,铁佛镇的天空阴沉得仿佛要滴出水来。向家门前的街道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参灵。铁佛镇官场的领导们神情肃穆,他们曾见证向忠兴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商场上的同行们更是感慨万千,这位挚友,以诚信和智慧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令人动容的是,就连在黑道混社会的人,也送上了花圈挽联,在他们眼中,向忠兴重情重义,是个值得敬重的人物。
灵堂内,向忠兴的遗像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仿佛从未离开。众人缓缓走过,献上鲜花,鞠躬致意,送这位奋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巨匠最后一程。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从白手起家到扎根立业的辉煌篇章,虽然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留下的事业、精神以及无数温暖的回忆,永远镌刻在铁佛镇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铭记于心。
父亲离世的伤痛,如同深埋心底的种子,在向波和向涛心中生根发芽,化作前行的力量。向波站在深圳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街头,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那句 “踏实做人、诚信做事”。他始终坚守父亲的教诲,宁可少赚一笔,也不做违背诚信之事。从初到深圳进入日本SONY工作,再到后面的民营企业当厂长,凭借这份坚韧与诚信,他逐渐站稳脚跟,2014年选择了创业,先后在深圳创办了两家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2023 年,他主动承担起重任,联络族人,多方奔走,精心组织重建向家营祠堂。在他看来,祠堂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承载着祖辈精神与文化的根脉,他要用实际行动让家族文化薪火相传。
与哥哥不同,向涛选择了一条稳定的职业道路。通过不懈努力考上公务员后,他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将父亲的教诲融入每一个细节。面对客户,他耐心细致,从不敷衍;处理业务,他严谨认真,坚守原则底线。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信任,只有踏实做事,才能不负父亲的教导。在平凡的岗位上,向涛默默奉献,用自己的专业和责任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向波与向涛,虽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父亲向忠兴的精神,成为家族新的骄傲。
向忠兴的一生,是拼搏奋斗的一生,是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匠心精神与诚信品德,他的故事激励着向氏后人不断前行,让家族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