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光雾山旅游发展定位
光雾山的红叶文化熔丰富的地质、地理、生态文化和巴人、秦汉、三国、红军文化及巴山民俗文化于一炉,光雾山文化深厚。每年金秋十月就呈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层染。但万岭红叶映秦巴仅一月而已。即使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胜地如果缺少了佛教文化内涵,,也会逊色不少,甚至不成其为文化旅游名胜。只有山水文化与佛文化水乳交融,才会成旅游胜。佛教文化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世界,这种神秘感对游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一、光雾山有个光相寺
南江光雾山实为大巴山起源,巴子国周武王封巴山,名由所昉也。
南江光雾山距今县城(现杨坝新民)约30公里,海拔2507米,全县最高山峰。千霄直上,突兀撑空,高出雪线殆三千尺,四至山麓百里而遥绝顶,一览众山万壑,一片苍苍,汉通巴广彷佛眼底,白云在壑,夏日如冬,尽祗有天,在上无山与齐快观所谓天假神柄专其雄者欢。。相传有老君炼丹处,草木不生,顶后莲华峰谗岩矗立,有晒经石。峰凹断裂处不能飞渡,履恰有古藤若筏谓之天桥,异卉奇葩不可尽试,快观所谓天假神柄,专其雄者欢。云雾常封真面目,故而名光雾山。元清时在光雾山顶建寺庙名“光相寺”。
有诗为证:
三味缘何火末除,至今春雨草全虚
万寻不碍清空处,定有当年访道书。
同治二年(1863年)刘玉洁著《十二园觉》,观音菩萨领法旨,法宝几件带随身,别了佛灵仙境,脚踏祥光往前行,变个贫婆乞化人来到人间,劝恶从善,十恶八邪归正处;拯救12人为园觉归光相寺,现存石碑文:“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名留至今。特别是自明代出现无瑕和尚真身以来,间有真身产生,这是光雾山对丰富佛教文化所作出的特有的、重要的贡献。"十二园觉"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就让人产生强烈的虔诚感、神秘感。所以,佛教文化潜在神秘感、"十二园觉"及其他一系列的佛事活动,都因为能满足游人的猎奇心理而具有极强的旅游功能。
光雾山的光相寺,云蒸雾绕中,殿宇巍峨雄伟,“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民国三年初被烧,三座大碑保存至今,碑文现存有″十二园觉成光雾,三千世界渡慈悲″。因光雾山寺庙荡然无存,基本无人知晓。
佛教文化在光雾山经过100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光雾山的光相寺地藏菩萨道场是与俄眉山、青城山等名山一个重要特征,"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普渡众生"的大愿成为佛教信徒的真理,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所孕育的一个亮点。二是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成为"光雾一座寺,撒在云雾中",但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十二园觉真身菩萨也是光雾山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二、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从资源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从市场和营销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为重要最有吸引力旅游吸引物;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看,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功能,能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可孕育为知名品牌。同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光雾山佛教"香火"旺盛,佛教文化也必然会因此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光雾山旅游发展几点思考:
光雾山应与自然景观交融,突出了佛教文化对光雾山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从美学观赏的角度看,光雾山是以人文景观为主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旅游区域,在给游人以人文美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自然美。光雾山佛教历史渊博,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既有金地藏这样传奇式十二高僧,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对象。从规模与组合状况看,佛教文化载体与自然景观交融一体,充分体现"深山藏古寺"神秘意境,宛如天造地设思考之:
1、树立品牌意识。佛教文化使光雾山旅游产品升温,这是一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品牌,是商品市场任何一种商品都无法与之比及的,光雾山旅游业所呈现的繁荣局面与管理层、决策层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密切相关。然而,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中国已是WTO成员国,旅游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还有很多潜力尚待挖掘,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2、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地域分异广泛地存在于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之中,自然、人文、社会旅游资源都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表分布的。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导致了不同旅游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差异所产生的驱动力下形成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是旅游活动形成的重要因素。地域分异规律提示我们,不同区域旅游资源有着不同的特质,其旅游产品的主要构成要素都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应该最能体现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质,主打旅游产品只有唯一的拳头产品。自然景观则退居其次。
3、重视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旅游产品营销较之于其他各类商品的营销有其特殊性。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是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光雾山在全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大格局中的地位、优势与劣势,进行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做好按照地域范围和数量规模等不同指标将市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需求类型顾客群的市场细分工作。市场形象也是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形象是在市场中树立的。由于旅游产品消费的特殊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结束消费终止。对旅游产品不同的构成要素,消费方式也不相同--旅游消费者的地位和所承担角色不一样,如对文化要素的消费旅游者是受体,对服务要素的消费旅游者又成了服务对象。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是直接的接触和交往,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服务形象,服务形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市场形象。所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树立、塑造、保持旅游产品良好市场形象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市场营销成功的基础之一。如九华山旅游业兴起其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是九华山旅游再发展定位的重要支点,更是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发展旅游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
4、从资源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从市场和营销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最为重要最有吸引力旅游吸引物;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看,佛教文化是光雾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光雾山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功能,能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5、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一魅力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载体上。可供游人欣赏的佛教文化载体主要有寺庙、佛像、佛事用品、佛教组织、佛教节日、佛事活动等,光雾山现能恢复寺院,寺院建筑风格有宫殿式、民居式和两者的综合三种,每一寺院都是一座艺术宫殿,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是游览的重要目标。寺院内还有很多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于一身的佛像及其它佛教文化载体,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美的艺术珍品,是吸引游人进一步接受佛教文化薰陶和产生审美感受的旅游吸引物。佛教文化载体在向游人传递信息的同时调动其审美愉悦,众生平等、庄严国土,慈悲救世,普度众生,利乐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 要将所有功德普皆回向一切有情众生。这些理念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所提倡的人与人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相吻合的,茹素吃斋,戒除荤腥,放生护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主张与目前国际上的一些素食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颇有某些共同之处。这对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三、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发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潜力之外,还可以考虑在没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点增设有关的内容。佛教文化不能变质串味,否则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其特定的文化依托,不成其为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了。另一方面,又要按“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大居士等倡导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思路,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内容,贴近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发展旅游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十二园觉(僧人)们在光相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将人间国土也建设成为人间净土。则以身作则,一心向道,离苦得乐,所以,他们就寻找选择了光雾山这块风水宝地, 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十二园觉(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创办生态环境幽雅清净的光相寺院,建筑宏伟壮观、泉水淙淙,恍如人间仙境。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庄严道场。因此也就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则赋予自然生态环境以浓厚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试想杭州如果没有了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做塔等佛教文化遗迹,杭州的旅游特色不就失去了一大半吗?天台山若没有国清寺、方广寺和佛教天台宗文化,它能这样名闻海内外而吸引大量游客吗?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所以成为四大名山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是与其作为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嵩山名闻天下,正在于它有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和威名赫赫的少林武功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元清时曾盛极一时,官员将相、文人骚客、普通百姓都竞相上光雾山进香赏景,游客如云,与俄眉山、青城山同比。自然风景优美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但游客香客云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上有曾。无寺游客亦随之稀少。光相寺院得以重兴,光雾山又会热闹起来。光雾山除红叶、肚子娟时,但游人依然寥落。光务山要恢复元气,重振名气,提升旅游价值还有待时日。
四、三句话建议
套用佛家一些名言:
第一句话:“境由心造”。我不敢枉加解读它的真正含义。我只想借用它来表达一种意思,就是做一件事情想的小,就做得小。想得大,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做得大、做得好。换句话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利用上,我们要切实打开思路,敢于开拓、创新。同时,只要想到了,就努力去做,且要努力做好,这样,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第二句话,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在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上,不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显然不行的。政府要在光雾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诸方面做大量的先期投入。投入到位了,才有可能产生回报。投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事情的停滞甚至前功尽弃。只有舍得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第三句话 “随缘”。这种随缘不是消极等待。是指在光雾山佛教文化开发利用时,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方面要随缘。我们不能光靠政府的投入,采取各种办法,寻求社会的支持也是必要的。要相信有缘、寻求机缘、珍惜佳缘,在利用社会力量开发光雾山佛教文化旅游方面有一个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