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2|评论: 3

[转帖] 拒用海归”?——关于人才战略与国家安全的理性思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拒用海归”?——关于人才战略与国家安全的理性思辨
2025-04-26 09:40:59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张志敏
点击: 50    评论: 0 (查看)字体:大 / 中 / 小
1.jpg

  在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这本是一个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常规事件,却因她随后在内部会议谈及人才策略时的一番话,在舆论场掀起了惊涛骇浪。董明珠直言:“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因为海归派中间有间谍,我们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

  此言论一出,多家媒体迅速发声批评,知名媒体人胡锡进更是要求董明珠道歉。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不少网友却站出来支持董明珠。刚被头条解封的项立刚发表文章指出,董明珠以格力难以辨别海归是否为间谍为由不用海归,只是内部会议的观点表达,并未公开号召他人效仿,无需上纲上线,还批判了胡锡进要求董明珠道歉的言论。

  面对这一争议事件,我们不妨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客观、辩证地进行剖析。

  海归群体中是否存在间谍?答案是肯定的。这并非无端猜测,而是有事实依据支撑。从概率学角度而言,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个别害群之马,海归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否认海归中有间谍,显然与事实相悖。回顾近年来的新闻报道,间谍案件时有曝光,其中不乏海归涉案的案例,这无疑是有力的佐证。

2.jpg

  从逻辑层面分析,董明珠的观点并无明显漏洞。格力作为一家企业,在人才选用上,若自认为缺乏辨别间谍的能力,从风险规避角度出发,选择专注于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这是企业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一种合理考量。况且,近年来国内高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为格力专注国内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全球排名持续攀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等案例证明,本土培养的人才完全能够支撑企业发展需求。

  然而,有人提出质疑,按照董明珠的逻辑,国内培养的人才也可能被国外间谍机构策反成为间谍,那岂不是也不能用国内人才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国内外学习环境的对比与风险评估。

3.jpg

  从新闻报道等多方面信息来看,当前海归出现间谍问题,主要是美西方将我国留学人才作为重点策反对象。美西方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将我国留学人员发展成为他们的情报工具。他们对留学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只有那些表现出对美国忠诚和狂热的人,才会被优先考虑。通过这种方式,美西方更容易将对中国不忠诚的人纳入麾下,再经过培训或要挟,待其归国后利用关系进入关键岗位,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等政策显示,其对我国留学人员的审查和策反已成体系化运作。通过学术交流、奖学金等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案例屡见不鲜。

  海归群体存在间谍风险绝非杞人忧天,而是客观存在的严峻现实。从历史维度看,美西方早有利用知识精英实施经济渗透的先例,南美洲“芝加哥男孩”事件便是典型。这些接受西方经济学教育的学者,凭借所学理论为美西方资本开路,最终导致南美洲多国经济主权丧失、社会矛盾激化,这样的惨痛教训深刻揭示了西方学术渗透的隐蔽危害。

  在国内,部分曾有留学经历的公知与“专家”,长期通过媒体平台传播错误观念,误导公众认知。金融系统中,不少落马的高层领导也带有留学背景,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引发民众对金融领域风险的高度关注。这些现象虽不能代表全体海归,但无疑暴露出留学群体中潜藏的风险因子。

  教育领域同样未能幸免,“毒教材”事件中,个别曾留学海外的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在插图绘制、内容编排上植入不良价值观,企图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思想,这更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直接证据。

  从近期新闻案例来看,一名普通旅游博主在海外遭到间谍机构绑架,被威逼前往中国敏感军事基地拍摄。该博主最终因良心谴责向国家安全部门自首。这一事件折射出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渗透已无孔不入,连普通公民都成为其潜在策反对象。由此不难推测,那些具备专业知识、有机会接触关键领域的海归群体,被西方情报机构盯上并试图策反的可能性正显著增加。美西方将留学人员视为“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利益诱惑、胁迫等手段,不断提高海归群体中的间谍比例,这一趋势值得高度警惕。

4.jpg

  反观国内,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稳定性,使得美西方难以轻易对国内培养的人才进行策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留学人员的态度愈发明显。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对中国留学人员审核极为严格,有反美言论者根本无法踏入美国。与此同时,美国还竭力阻止中国理工人才在美国高校学习后回国报效国家。而中国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理工人才需求迫切,美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中国发展的一种遏制。

  再看国内,如今对那些“镀金”归来、实际能力与学历不匹配的海归人员的引进也更加谨慎。毕竟,单纯追求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对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是一种低效的投资。一些家长因国内教育竞争激烈,想把子女送到海外“镀金”走捷径,期望回国后获得重用。对于这类动机不纯的海归人员,企业和社会采取谨慎态度是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批判董明珠的人认为,“疑人不用”会使企业错失优秀的海外归国人才,对海归群体不公平。但董明珠只是表明格力自身缺乏辨别能力,而国内无风险的人才资源丰富,这是企业行使自主用人权的体现,不应被过度解读和指责。一些媒体和胡锡进将其言论无限拔高,称董明珠对海归“一刀切”,阻碍海归发展之路,不利于国家发展并要求其道歉,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5.jpg

  真正有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专利的海归人才,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而部分海归人员凭借高学历和海外经历,要求企业提供高薪岗位,却忽视自身实际贡献,这才是矛盾的焦点。若他们能放下身段,从基层做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相信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都不会拒绝他们。

  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美国愈发不择手段地试图利用中国普通人达到其政治目的。在这种形势下,保持谨慎态度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表现。回顾历史,苏联和新中国对待被敌方遣送回来战俘的态度,起初让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些战俘回国后难以得到重用?后来才明白,敌军会对战俘进行洗脑和威逼利诱,在无法核实其忠诚度的情况下,冷处理是为了国家利益考量。同样,在面对海归群体时,在无法准确判断其是否忠诚、是否被策反的情况下,谨慎对待也是无奈之举。

  就像电视剧《风筝》所展现的,谍报工作的残酷性决定了潜伏人员难以拥有正常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他们为了国家利益,默默牺牲自我。那些真正有理想、有信仰的海归人才,想必也能理解国家和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谨慎态度,因为他们深知,国家安全和利益高于一切。

  去年,俄罗斯扣押中欧班列事件引发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但深入了解后发现,欧洲利用从中国进口的物资援助乌克兰,损害了俄罗斯利益,俄罗斯加强审核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这一事件也警示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被表面现象误导,更不能轻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挑拨国家间关系。

  如今,美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对中国的遏制愈发明显,其文化霸权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威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美国通过文化输出、舆论引导等手段,试图影响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警惕,认清潜在风险。

6.jpg

  孔子曾言“危墙莫立”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于那些执意前往美西方留学、且动机不纯的人,当他们回国后受到质疑和谨慎对待,也不应感到意外。而对于董明珠的言论,我们应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她的观点并非针对所有海归,而是基于企业自身安全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一种考量,不应被片面指责和过度批判。在这场关于人才选用和国家安全的讨论中,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而非情绪化的指责和片面的解读。

  当前,美国正以系统性手段构筑壁垒,全方位限制中国理工人才进入其顶尖高校深造,更妄图阻断这些人才学成归国、投身祖国建设的通道。这一举措与中国以科技驱动发展、急需高端理工人才的战略需求形成尖锐对立。国家近期发布的赴美学习旅游风险预警,正是基于对美方遏制行径的深刻洞察与战略研判。在此背景下,部分舆论对董明珠用人策略的批判,实则可能误导公众对海外人才风险的认知,模糊了关键的安全防线。

  现在批判者以钱学森等老一辈归国科学家为例,试图论证董明珠观点的谬误。然而,这种简单类比忽视了时代背景的根本性差异。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钱学森等海外学子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甘愿放弃优渥条件,毅然投身艰苦卓绝的科研事业。彼时的归国潮,本质是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主动担当,其纯粹的报国之志,使其无需过多审核便能获得信任,正如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实脊梁。

7.jpg

  反观当下,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留学群体的动机已悄然改变。不少人选择海外求学,更多是出于获取更高薪酬、提升职业竞争力的现实考量,“镀金”心态显著。在物质条件不再成为筛选人才的天然屏障时,单纯的留学背景已难以作为衡量人才忠诚度的可靠标准。

  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已发生历史性转变。冷战时期,美国为制衡苏联,曾试图拉拢中国,彼时的国际环境客观上为中国人才交流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而如今,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全方位实施遏制打压,不仅在科技领域设限,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利用普通民众,将其转化为对华博弈的工具。这种战略意图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对海外归来人员保持必要的战略警惕。

  早在建国初期,伟人便高瞻远瞩地提出,要警惕“不拿枪的敌人”,并预判美国可能针对中国年轻一代发动“颜色革命”。这一警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愈发显现出其前瞻性与现实意义。部分媒体与媒体人对董明珠的质疑,若不慎被舆论放大,可能导致社会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为外部势力渗透提供可乘之机。在这场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博弈中,保持理性认知与战略定力,远比片面的批判更为重要。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4-2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5-4-2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海归里有间谍,所以不用海归。
按照这个不靠谱的逻辑,推理一下:
因为男人里有渣男,所以不用男人?
因为吃饭容易噎着,所以绝不吃饭? ​

发表于 2025-4-2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人喜欢,才不管是不是海龟,看看张维为,他多么有滋有味的.......他才像真正的间谍!....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