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航天杨周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能源,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电力出口应成为我国的一个长期战略,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以及国际合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电力成为未来核心商品,全球市场需求广阔
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电力是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条件,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源形式,发电总量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工业化生产能力难以发展,现代先进技术无法应用,民众的电力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当前,全球许多地区面临着电力不足的难题。在高温天气下,印度因电力短缺,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越南由于供电能力不足,工业生产受限,不得不向中国求助;中亚地区各国也因电力问题,工业化进程缓慢,长期难以摆脱农业国家的命运。
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地区的电力需求将以年均 5% 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急需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中国电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作为全球发电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24 年发电量占全球总量的近 30%,具备强大的电力供应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电力企业在成本控制、项目建设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在同等规模的火电项目中,我国企业的建设成本比欧美企业低 20%-30%,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力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二、清洁能源技术领先,新能源成为出口重要方向
近年来,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我国企业技术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过去十年,我国在清洁能源研发上的投入累计超过 5000 亿元,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截至 2024 年,我国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风机单机容量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累计获得新能源领域专利超过 10 万项。
十多年前,面对西方国家的高关税和政策性壁垒,我国及时调整政策,推动西部能源开发,将光伏、风电市场向内需转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西北地区建成了大量光电和风电基地,成为全球绿色电力的领跑者。目前,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占全球的 70% 以上,风电产业规模占全球的 50% 以上。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趋势不可阻挡,各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的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 年累计出口额达到 1500 亿美元。2023 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与 2022 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量水平持平,风电发电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新能源电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电力出口的重要方向。
三、电力组网与输配技术先进,助力国际合作
自1949 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经过 70 多年的发展,发电总量稳居全球第一,2024 年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由于我国用电市场与电力生产基地存在较大的物理距离,催生了领先全球的电力组网技术标准和输配技术。
我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之一,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的优势。截至 2024 年,我国已建成“八交十八直”特高压工程,输电距离超过 5000 公里,输电容量达到 2.5 亿千瓦,相关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认可的重要标准。
四、电力出口带来多重效益,支撑长期战略
(一)增加外汇收入
随着我国电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为国家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2023 年,我国电力出口额达到 300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1000 亿美元。稳定的外汇收入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二)提高能源安全
电力出口能够减少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供应风险。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部分能源需要进口。通过加大电力出口,尤其是清洁能源电力出口,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三)促进产业升级
电力出口将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加大在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的投入,带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电力产业集群。
(四)电力出口可成为我国获取周边国家友好和支持的重要战略工具。
通过与周边国家开展电力合作,建设跨境输电项目,不仅能满足当地电力需求,还能促进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形成能源共同体。例如,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中老电力联网项目、与中亚国家的跨境输电项目等,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五、强化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电力出口战略实施框架
电力出口作为长期战略,需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撑体系,从顶层设计、产业协同、风险防控等维度破除瓶颈,推动 "技术优势" 转化为 "市场优势"。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出台专项战略规划:制定《国家电力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40 年)》,明确新能源电力、特高压输电技术、电力工程总承包等重点出口领域,设定阶段性目标(如 2030 年电力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15%),将电力出口纳入 "双循环" 战略与 "一带一路" 倡议核心实施路径。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能源局牵头,联合外交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部门成立 "电力出口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项目审批、跨境电网互联谈判、国际标准对接等事宜,避免企业无序竞争。
(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依托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平台,发起规模不低于 5000 亿元的 "全球清洁能源与电网互联基金",重点支持跨境输电项目、海外新能源电站建设,提供低息贷款、贴息担保等融资工具。
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针对长期电力项目(如 20 年以上购电协议)推出定制化保险产品,探索 "政府 + 企业 + 保险机构" 风险共担模式,降低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对项目收益的影响。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力企业出口设备、技术服务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 "即征即退",对境外投资收益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运维基地。
(三)推动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国际化
输出中国电力技术标准:以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等优势领域为重点,推动中国标准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在 "一带一路" 国家项目中优先采用中国技术规范。例如,在中老铁路配套电网项目中,已实现中国继电保护标准全覆盖。
建立国际互认检测认证平台: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建设第三方电力设备检测实验室,获得当地国家认证资质,解决我国光伏组件、风机等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认证壁垒问题,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四)构建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全球电力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依托驻外使领馆、行业协会,实时跟踪目标市场的政治局势、电价政策、环保法规变化,为企业提供国别风险评级、市场准入指南等信息服务。例如,针对印度电网私有化改革、巴西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等动态,提前发布风险预警。
强化跨境能源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签署《跨境电力贸易安全协议》,建立区域电力应急储备机制(如东盟国家共享中国西南电网备用容量),通过 "电力外交" 深化能源命运共同体建设,降低地缘政治对电力出口的干扰。
(五)培育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
打造 "电力出口国家队":重点扶持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为数字能源等企业组建跨国电力集团,支持通过并购重组、合资建厂等方式快速融入当地市场。例如,国家电网在巴西、菲律宾的电网运营项目,已成为海外投资典范。
建设 "新能源出口产业集聚区":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打造光伏、风电、储能设备出口基地,整合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服务全产业链,形成 "技术研发 - 设备出口 - 电站建设 - 运维服务" 闭环,降低全链条成本 30% 以上。
六、结语
电力出口不仅是能源贸易问题,更是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战略抓手。通过实施 "技术输出 + 工程承包 + 标准引领 + 生态构建" 四位一体策略,我国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动,实现从 "电力生产大国" 到 "电力治理强国" 的跃升。这一战略的落地,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发力,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最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可持续的 "电力动能"。
综上所述,从全球能源需求、我国清洁能源技术优势、先进的电力组网和输配技术,以及电力出口带来的多重效益来看,电力出口具有成为我国长期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