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绵阳梓潼,山野间矗立的一座座白色风机缓缓转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在这片素有"蜀道明珠"之称的土地上,一场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广核绵阳梓潼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实现上网电量4457万kwh,同比增长13.67%,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成绩单。
从"大风口"到"聚宝盆" 在梓潼县一处风电场,32台单机容量2.5兆瓦的风电机组沿山脊线错落分布。运维负责人正带着团队进行例行巡检,他指着控制室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今年前三个月,我们电站的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近15%,相当于多发了500多万度绿电。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梓潼县对风能资源的科学开发。据介绍,通过引进先进的低风速发电技术,当地将年平均风速仅5.8米/秒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县已建成风电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达200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生态账本里的加减法 据测算,梓潼风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8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00万棵树。据梓潼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介绍,2024年,在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和梓潼县委、梓潼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局以督察迎检为主战场,以环境质量攻坚提升为总抓手,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1-12月,梓潼县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79,PM2.5浓度28.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5.6%,完成市下达平均浓度28.8微克每立方米目标任务;优良天数率94.3%,同比改善2%,完成市下达优良天数率94%的目标任务;省控出境断面水质为Ⅱ类,县城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放射源安全可控。 目前,梓潼县已建成四个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122.1MW,年新增上网电量2.3亿度。年节约标准煤约73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5600吨。梓潼县委托公司对可开发风力资源进行普查,已经在仁和、宝石等乡镇测风,经初步测算,预计开发容量可达300MW左右。
—— 总编·短评 —— 梓潼县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更蕴含着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深刻启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这一案例值得深入剖析。 启示一:小县域也能做大文章 传统观念认为,风电开发需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梓潼以年平均风速5.8米/秒的"先天不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逆袭。这提示我们:中西部县域发展清洁能源,关键在精准定位和技术适配。当前,我国低风速风电技术已可实现5米/秒风速下的经济开发,这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地理版图"正在重构。 启示二:绿色发展要算综合账 梓潼的实践打破了"环保与增收难以兼得"的固有认知。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风机点位布局与集体经济挂钩,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就业岗位、发电分红三重收益。这种"共享发展"模式,既解决了项目落地难题,又实现了生态惠民。数据显示,当地参与新能源项目的行政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40%以上,这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启示三:产业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风电+农业""风电+储能"等创新实践,展现了梓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特别是"风机间距种植油橄榄"的农能互补模式,使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提升5倍,这种立体开发思维值得推广。当前,新能源行业正从单一发电向多能互补、多元利用转变,县域经济更应把握这一趋势,做好"新能源+"的融合文章。 当然,梓潼模式也面临挑战。电网消纳能力、储能配套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政策层面加大跨区域电力调配和储能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但总体来看,其发展路径为同类型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即以技术创新激活资源潜力,以机制创新保障各方利益,以模式创新拓展产业空间。 在能源革命的大潮中,县域经济不能做旁观者。期待更多地区像梓潼一样,立足自身条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共同绘就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本文撰稿:李飞 苏东华 图片来源:梓潼发布 记者:林忠伟 责任编辑:全网新媒体采编 王绮雯 内容审核:央省融媒推广采编 童铃 值班主任:李崛 | 值班总编:苏东华 推送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