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美国人用卑劣手段,骗走中国国宝!必须归还! 原创 冯站长之家 [url=]冯站长之家[/url]
2025年04月28日 04:50 湖北
文|丰 詹
近日,名为《帛书传奇》的文化节目在央视开播。
这个节目以科技与艺术的交融,揭开了一段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密码。
然而,镜头之外,一个更沉重的命题浮出水面——
流失海外近80年的国宝子弹库楚帛书,至今仍深锁于美国博物馆的展柜中!
这不仅是文物的离散,更是一场关于文明尊严与文化主权的无声抗争。
帛书之痛: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劫掠
1942年的长沙子弹库,一群盗墓贼的铁锹划破了战国楚墓的寂静。
一方丝帛从泥土中,重见天日!
其上墨迹斑驳,900多个先秦文字与12幅神像,构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级帛书。
这件承载着上古宇宙观与楚文化精髓的国宝,却在1948年陷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美国情报人员柯强以“红外线摄影”为饵,勾结上海古董商傅佩鹤,将帛书诓骗至美国。
当事人蔡季襄在1974年的亲笔信中痛陈:
“佣人说柯强父亲去世,他早已乘机返美,我才知帛书被这强盗劫走!”
这并非普通的文化掠夺。
柯强的身份暗藏玄机——他既是雅礼中学教员,更是战时情报人员。
这场骗局背后,是殖民时代文化霸权的缩影:
以学术之名行盗窃之实,借技术优势践踏文物主权。
而今,帛书被肢解为两卷,分别藏于赛克勒基金会与史密森尼学会。
子弹库帛书的遭遇,成为西方博物馆“战利品叙事”的冰冷注脚!
文明之光:帛书背后的民族记忆
央视的《帛书传奇》以8K超高清技术,呈现帛书《四时令》。
观众得以窥见,战国先民如何用丝帛构建时空体系。
12神像对应《尔雅》月令,伏羲女娲创世神话与天文历法交织,形成独特的“式图”宇宙模型。
李学勤曾指出,这方丝帛“改写了先秦思想史”。
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317厘米的惊世长度,更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古老句式,颠覆了后世传本的认知。
它告诉我们,今人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曾经有这样一个不同的版本。
这些丝帛不仅是文字载体,更是文明基因的图谱。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代帛书信件中,“出何氏白素四丈”七字账单,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商贸血脉。
《导引图》44个养生动作,将华佗《五禽戏》的源头提前了数百年。
每一寸绢帛都在诉说:
中华文明从未断裂,只是以不同形态绵延。
归途之盼:跨越太平洋的良知觉醒
2024年6月20日,青岛国际研讨会上,一个带有福格博物馆标签的木盒盖跨越重洋回归故土。
这件1946年的物证,成为追索帛书的关键链环。
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在移交仪式上说:
“我们清楚这段掠夺历史,希望收藏机构主动启动归还程序。”
加州大学教授罗泰更发出疾呼:
“赛克勒生前多次强调,如此重要的文物不应留在原籍国之外!”
这些声音,标志着国际学界对殖民掠夺的集体反思。
《帛书传奇》用数字化技术拆解帛书细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智慧,更是现代文明的良知拷问:
当AI能复原残片,VR可重建墓室,我们是否还容忍将实体文物囚禁在异国展柜?
归来之路: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文物的回归从未只是物理位移,而是文明话语权的重塑。
只有当文物回到文化母体,其价值才能真正绽放。
而今,中美学者联合开展的帛书保护项目,开创了文物回归的新模式。
李零教授44年研究,数百次赴美协作。
夏德安、罗泰等汉学家,进行学术声援。
这种以学术良知推动的回归之路,意义深远。
当《帛书传奇》的片头在央视荧幕亮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炫目,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世界发出的请柬:
让流失文物回家,不是复仇式的追讨,而是邀请全人类共同守护文明的火种。
正如那卷漂泊八十载的楚帛书,它的每一道折痕都在等待——
等待重归中国,在华夏的星空下,完成对宇宙密码的终极解读!
聚散终有时,归来应有期。
这是文明的宿命,亦是历史的必然!
[color=rgba(0, 0, 0, 0.9)]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