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目前无偿献血这个现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个人的,有社会的,有制度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在这个里面肯定也有我们血站的一些原因,客观的,主观的。
说得不对或不妥之处还望包涵。我们血站人不仅仅是血液的搬运工,应该是是公益的承载者,甚至是创造者,我们的工作质量,我们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相关工作的成效。面对同样的情况,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人可能做出来的效果不一定完全相同。我们可能有的采供血机构有一点惰性,或者是说从业太久有一点麻木。当然也可以理解,受制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如果我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积极主动的行动,保持有真正的创新精神,那个还是有区别的。
具体的高校这一块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破解或者说是如何着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每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不同的东西,但是也有共性。如果我们走近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走进他们的心底,去探讨一些问题的话,这个事儿做起来就相对轻松一点。
我们不反对血站搞管理,搞发展,搞质控,所有相关的工作都是该做的,都是必须做的,这是基础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与否,实际上对采血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真正的变数、能够带来变化的是献血者,是献血者的多少,是我们宣传招募围绕这个工作开展的成效。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想通的话,那个就没法继续说了。
我们有的采供血机构,以前一直给人有一种感觉,我要采血的话我就来了,但是对我们的献血者的真正的关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问题很少了一点。千万不要觉得献血者是召之即来,挥之就去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的人。
高校去宣讲大道理没人听,讲物质激励显得急功近利,直接发现金无异于杀鸡取卵……那咋办?
从我们1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有一点点成效。
我们在高校建立有我们自己的独立的青年志愿服务队组织,这个组织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助学助残,三甲医院导医,街头文明劝导、敬老陪伴以及公益文化表演等等,当然也包括献血及三献志愿服务。我们搭建的是青年志愿者成长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大量的青年主动学生走进了无偿献血这个公益领域,他们是骨干,他们成了我们走进高校开展相关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策划者。
10多年了,很多我们的青年志愿者骨干,又读了研究生,甚至还有国家公派出国欧洲留学的都有,在大学几年,青年志愿者跟着我们献血,基本上拿个金奖什么的没有问题,甚至更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昕,她现在才25岁零三个月,已经献血70,400毫升,176次,每次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我们在高校的青年志愿队伍每年换一届,大一的时候可以做志愿者,22的时候,骨干分子可以做正副部长,大三的时候优秀者可以竞争正副会长,每年一换届,有效的把这个公益工作延续下去,我们给这些青年志愿者没有其他的经济手段,我们唯有从生活上关心,从精神上鼓励,从荣誉上给予相关应有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换句话来说就是和他们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了一片。采血车进高校去采血之前所有的宣传动物园和招募以及现场服务都是我们青年志愿者主动去完成的你简单的装修一个海报有效的多,他们知道怎么去做。
我们对我们管理的青年志愿者团队给予的管理,就是方向的指引,活动的支持,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但是往往他们能想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间,事业就得到了发展。
我们每年五四青年节前要表彰青年志愿者的先进,每年10月份搞一次换届大会,中间还要开展2~3次的培训,另外一些大型活动,还要请他们骨干成员一块参聚餐。志愿者中间如果有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们会予以多方面的关心和资助。
我们也专门设立了青年献血的整套激励机制,最终化为根据献血量的不同,颁发一星到五星级的勋章。
同时我们把走进高校,开展相关的宣讲活动是作为一个重点,我们进去不是号召他们献血,而是去用道德模范讲述身边好人的故事,和他们拉近距离,采用4合1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效果比其他的要好得多。变我要他献血,为他要献血。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做这些事儿都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坚持八个字: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如果实在要说目前在高校这个工作怎么开展的话,如果没有系统的东西,那就坚信一点,做了比不做好,至少做了为以后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