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0|评论: 5

[转帖] 北京、上海最新消费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5-4-2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公布的一项数据引发广泛关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份,北京当月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跌9.9%至1049亿元,跌幅接近10%。

  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比去年3月的1491亿元,大幅下降了14.1%。

  分商品类别来看,在“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全国数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3月北京通讯器材、汽车、家用电器零售额分别下滑38.2%、20.2%和6.7%,显示“两新”政策在北京效用减弱。

  北京、上海的消费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尤其是汽车、通讯器材(手机)等领域领跌,暴露了消费领域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短期刺激政策失效,消费意愿未被真正激活。

  面对近两年疲软的消费局面,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消费券、购车补贴等措施,试图以短期刺激提振内需,挽回消费颓势,重塑消费信心。然而,北京、上海的数据告诉我们:传统的刺激手段效果正在递减。

  这次北京上海领跌的消费品零售额,恰恰就是补贴领域。

  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支出可以在短期内刺激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然而,这一理论假设的前提是:居民愿意将新增收入用于消费。

  但当前北京、上海居民的经济行为模式正在改变,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即使获得了补贴,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储蓄或偿还债务,而不是立刻消费。

  按理说,凯恩斯主义的措施,至少能在一两年内促进经济,但现在这个边际效应消失的速度,有点太快了。今年下半年的消费数据,将更加不可想象。

  背后的一个深刻原因在于经济预期转弱。

  过去,中国一线城市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有强烈信心,因此敢于超前消费;而如今,在就业压力、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居民普遍倾向于“未雨绸缪”,提高储蓄率。这种预防性储蓄动机削弱了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

  除此之外,家庭债务高企,也压缩了消费的“弹性空间”。

  家庭部门的杠杆率已经飙升,让大量中国家庭越来越不堪重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尤其是一线城市居民,近年来在房贷、消费贷方面承担了大量债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已逼近65%,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居高不下。

  2025年以来,银行的个人贷款坏账率普遍上升,也成为相应的信号。



  在高负债环境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被大量挤占,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导致实际可用于消费的资源大幅减少。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房价高企的城市,房贷支出往往占据家庭收入的三成甚至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经济下行压力,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已经被结构性限制,更遑论在经济预期悲观时主动扩大消费了。

  据一些网友反映,在上海,因为房价下行导致家庭负债数百万已成普遍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大宗消费如此疲软的原因之一。

  这个现象,符合经济学中著名的“债务削减周期”。

  也就是说,当家庭部门整体负债率过高时,居民会主动减少消费和新增负债,优先偿还已有债务,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反向压力。

  除了即时的消费意愿和偿债压力,一线城市的人口变化也在加剧零售和消费行业的颓势。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增速已经明显放缓,甚至局部出现了净流出。

  常住人口下降意味着潜在消费人口减少,需求侧基础正在被削弱。

  按照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理论”,总消费支出由人口数量与人均消费支出共同决定。当人口基数收缩,即使人均消费水平维持不变,总消费量也难以扩张。

  更何况,当前的人均消费支出也因为收入预期和负债压力而下滑,导致消费总量呈现双重压缩。

  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老年群体的消费结构偏向医疗、保健、基础生活支出,而对汽车、通讯器材等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天然较低。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将长期抑制高价值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说到底,这一切就还是内需不振带来的连锁反应。

  当消费链条末端的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销售低迷时,对上游钢铁、化工、能源的需求自然随之减少,价格也随之下滑。这种由需求端引发的价格下行,往往意味着经济内生动力减弱,而非单纯的价格波动。

  这个现象更会带来经济的系统性衰退,值得警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本身是高端消费、大宗流通的枢纽城市,消费疲软导致的大宗商品需求减速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因此价格跌幅也更大。

  “全国消费看北上广”,现在的信号,其实是全国消费趋势的一个风向标。

  目前来看,单纯靠刺激已难以解决问题,结构性改革才是关键。

  经济学上讲,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时,即便政策利率降低、货币供应增加,居民和企业依然不愿扩大支出和投资,经济增长仍会停滞。

  北京、上海目前面临的正是类似的局面:消费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而背后的债务、人口、收入分配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总之,北京、上海的消费下滑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

  目前的这些趋势,与其说是短期波动,不如说是警笛响起: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未来全国更多城市也可能步其后尘,消费低迷将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发表于 2025-4-2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难受的是那些贷款买房、买车的伪中产,经济稍有波动就会被打回原形。
发表于 2025-4-2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一下行啥问题都出来了

发表于 2025-4-2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俄孝子扛把子 发表于 2025-4-28 22:34
经济一下行啥问题都出来了

       上世纪初是美国的镀金时代。这个时代财富极具膨胀,看上去繁华耀眼,如金子一般,底下却暗流涌动,非常混乱和黑暗,这种黑暗只是被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极速膨胀的财富掩盖了下去。这个时代,食品的储藏、加工过程中参假和使用化学制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肉被用上硼砂以去除臭味、蔬果从化学药水中过一遍能保存更长时间、面包里加入融水石膏以减少成本、各类营养品只不过是勾兑的化学药剂。人们吃的肉是用化学染剂染过的,喝的牛奶是掺了一半水的。最最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此却视若无睹,浮躁不安的人们把追逐财富当成为了一切的中心。在这个全民向“钱”看的时代,普通民众对道德败坏、政治腐败早已司空见惯,虽然最终受害的始终是自己,却仍对各种社会问题漠不关心。拜金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整个社会大行其道。人们事事把钱放在首位,认为有能力的人就该享受特权,没能力的人活该干苦力。
      1929年,产能过剩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1932年经济下降了12.9%,1933年失业率达到了24.9%,萧条的经济一直到1938年二战爆发才开始复苏。

发表于 2025-4-2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现在花钱也不如前几年大套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