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扬州茱萸湾 清·张坦麟《廿一史弹词·註》跋
先王父汲古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史。簿书之暇,手不停披,宦游所至,未尝不以全史自随。生平训子弟,必援据史传,举古忠臣孝子以为法。尝谓升庵先生弹词一书,言简而义赅,其入人也深,其感人也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顾其书终于元末,间采明纪续勒成编,犹恐读之者之习其词而遗其事,聆其声而昧其义也,命先君子博采群书,合正续二编,细加注释。片言必揭其详,秩事必探其要。夫而后人人可读弹词,不啻人人与读全史矣。书成,藏家塾者三十年。先君子解组归里,检阅刊行。江汉人士珍赏同心,购求者如布帛菽粟焉。
画臣公(坦麟)在扬州茱萸湾乌篷船上为《廿一史弹词·註》撰跋疾书的情景 坦麟奉使两淮,重授之梓,敢云肯构,亦使先人津逮后学一片苦心,差共质于海内也。自惟钝拙无似,蚤玷科名。通籍以来,过庭之训,尊闻行知,阙焉未逮。两世遗编,亦未由继述,而是书则幼而学之。凡忠臣之所以事其君,孝子之所以事其亲,与夫庙朝之上,闾巷之间,一切可歌可泣、可兴可观者胥于是乎在。先人之言,主之久矣。顷以菲材,辱圣天子知遇隆恩,不次擢用,委任皆繁剧及财赋重地。辨明而起,夜分而寐,束书不暇观览。而古今成败利钝,时隐隐心目间。即所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师先王父与先君子服官莅政之道于万一,以幸免于罪戾者,亦胥于此书是赖。刻成之日,展卷怃然,手泽如存,谨跋数语于卷末,以识不忘云。 时雍正五年四月朔日,孙男坦麟敬书于维扬之茱萸舟次。
《廿一史弹词·註》
禹木公祖孙三代奋起疾书三十五载,逝世后十九年出刊的《廿一史弹词·註》 【译文】 张坦麟《廿一史弹词·註》跋
我的祖父(禹木公、张三异)热爱钻研古代典籍、嗜好学问,各类书籍没有他不阅读的,尤其在史学方面造诣很深。他在处理完政务文书的闲暇时间里,总是不停地翻阅书籍。他在各地为官游历,所到之处,必定随身携带全套的史书。祖父一生教导子孙后辈,必定会引用史书传记中的事例,列举古代的忠臣孝子作为效法的榜样。他曾经说过,杨升庵先生所著的《弹词》一书,言辞简洁但含义丰富深刻,这本书深入人心,很容易感动读者,诵读起来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只是这本书的内容截止到元朝末年。(祖父)在采集明朝通史各类事迹后,继续续写编辑成册(及明史部分),又担心阅读的人只熟悉书中的文辞而忽略了其中所讲述的史实,只听到其中的声音韵律却不明白其中的义理,于是便吩咐我的父亲(别麓公张仲璜)广泛采集众多书籍,将原本的正编和续写的二编合在一起,仔细地加以注释。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必定揭示其详细含义,对于那些逸闻轶事也必定探究其关键要点。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阅读《廿一史弹词》,就如同人人都在读完整的史书一样。这本书编写完成后,在家族私塾中珍藏了三十年。我的父亲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重新检阅并刊印发行。长江、汉水一带的人士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珍视欣赏这本书,前来购买的人如同购买布帛粮食一样踊跃。
禹木公常年伏案工作时的情景 我奉命出使两淮地区,重新将这本书刊刻出版。我哪里敢说这是能够继承先辈事业呢,只是想让先辈们引导后学的这一片苦心,能够大致在天下人面前展现出来罢了。我自认为自己生性愚钝笨拙,很早就有幸获得了科举功名。自从为官以来,父亲在庭院中对我的教诲,我虽尊崇这些教诲并努力践行,但还是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先辈们两代人留下的著作,我也没能继续撰写整理,而这本书我在幼年时就学习过。大凡忠臣侍奉君主的方式,孝子侍奉父母的方法,以及在朝廷之上、街巷之间,一切那些可歌可泣、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具有观赏价值的内容,都在这本书中了。先辈们的言论,我铭记在心中已经很久了。不久前,我凭借微薄的才能,承蒙圣明的天子赏识和深厚的恩泽,被破格提拔任用,所担任的职务都是繁重艰巨、处于财政赋税重要地区的事务。我常常天刚亮就起来处理事务,直到半夜才入睡,连整理书籍来阅读的闲暇都没有。然而,古今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却时常隐隐约约地浮现在我的心中。这也就是我在朝廷任职时想着尽忠职守,退居时想着弥补自己过错的原因。我想要学习祖父和父亲为官理政之道的万分之一,从而有幸避免犯下罪过,也全都是依赖于这本书。这本书刊刻完成的时候,我展开书卷不禁怅然若失,先辈们的手迹仿佛还在眼前,我恭敬地在书卷末尾写下这几句话:“以表示我永远不会忘记先辈们的遗泽。”
时间是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四月初一,孙子张坦麟恭敬地写于扬州茱萸湾的船中。
《廿一史弹词·註》
这本书刊刻完成的时候,我展开书卷不禁怅然若失,先辈们的手迹仿佛还在眼前,我恭敬地在书卷末尾写下这几句话:“以表示我永远不会忘记先辈们的遗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