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59|评论: 5

[四川教育] 学术研究:教学中“向导”与“引导”的显著区别

[复制链接]

学术研究:教学中“向导”与“引导”的显著区别

         教学中,“向导”突显服务态度,“引导”表达指向功能。
         教学中,“引导”只是“向导”服务中一项工作,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还有保障安全、组织活动、激励、评价许多工作,“向导”作用远大于“引导”。
        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还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引导”这一核心功能外,向导还承担着多种角色和职责,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向导在“学生主体”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还需要是“组织者”。这意味着向导需要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1。
        其次,向导还需要是“合作者”。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应与学生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1。
        此外,向导还应是“评价者”。在活动中,向导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向导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确保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1。
        最后,向导还需要是“激励者”。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向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励者在活动中的角色对于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至关重要1。
……        ……        ……

“向导”强调服务性,“引导”侧重控制性

根本区别在于“向导”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教师作为服务者提供支持;“引导”则隐含教师主导倾向,强调方向把控。 具体差异如下:

功能定位不同

向导:教师作为向导教学法中的服务者,需“想学生之所想,提供学生之所需”,通过创设学习环境、链接新旧知识等方式辅助学生自主探索1。
引导:更接近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通过设定路径、规范行为直接干预学习进程2。
学生主体性体现

向导原则下,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教师仅作为“组织者”存在,例如在自学主导性原则中,教师仅负责激励、反馈等支持性活动1。
引导行为可能削弱主体性,如德育中的导向性原则虽强调方向性,但仍需教师明确政治标准和纪律约束34。
实践场景差异

向导适用于探究式学习(如江苏油田技校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实验),教师像“导游”仅解决“导向问题”12。
引导多用于价值观塑造(如陶行知用糖果教育学生),需教师主动调控学生行为3。
延伸说明:两者本质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向导原则源于张俊杰提出的教育改革实验,将教师定位为“服务者”;而引导更贴近传统德育中教师作为“塑造者”的角色14。
mmexport1718989545244.jpg
mmexport17ffaefe76d75736cdd3f2a3d6a272b9_1717209365181.jpeg
mmexport1730046625571.jpg
mmexport1734331868147.jpg
mmexport1718989537025.jpg
mmexport1700601004255.jpg
Image_1722690830504.jpg
mmexport006b1e3efe9767e2d5980fb5099f0b78_1697717505820.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00: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中,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关系,是一切教育深化改革不二法门。

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中,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深化的关键。这种关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具体来说:

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内部认知活动,需要通过主动思考与实践来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行为,展现其主体地位1。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建构和体验知识发展的过程、方法与思维,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反馈中获得更为深入的发展2。

教师为向导: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制定目标、选择方法等把控全局,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和反馈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搭建学习支架(如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学生在框架内自主探索,形成“引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的动态平衡1。这种关系反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主张1。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凸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关系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3。

通过这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4。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06: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凯洛夫“教师主导论”实际上就是“教师决定论”
教师主导论≈教师决定论
凯洛夫的“教师主导论”在实践层面确实表现出“教师决定论”的特征,其核心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 法律性质的权威性
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1。这种表述将教师的权威推向极致,暗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方面决定权完全归属于教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 矛盾主要方面的理论支撑
凯洛夫的理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将教师定义为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即支配教学方向和质量的决定性力量1。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知识传递的节奏、内容选择及评价标准,而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被弱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3. 实践中的僵化表现
凯洛夫提出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阶段教学法,虽强调系统性,但因其过度依赖教师主导,导致教学过程机械化2。
在苏联工业化时期,这种模式被用于快速培养技术工人(如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等专业),教师直接决定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目标,以匹配社会需求3。
延伸讨论: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批判了这一观点,主张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性。但凯洛夫模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资源匮乏时期)仍有一定效率优势23。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15:0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向导教学法
2007翻转课堂:课外看视频预习教材-课堂讨论交流-知识内化达成目标
1988向导教学法:自学辅导-检查复习-识辨演练-归纳总结

DeepSeek为美国2007翻转课堂的辩解:
翻转课堂是向导教学法的翻版教材吗
翻转课堂并非向导教学法的翻版教材,二者在核心理念和操作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

起源与目标: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高中,最初为解决学生缺课补课问题,后发展为“课前视频学习+课堂答疑互动”的模式,核心是优化课堂时间利用12。
向导教学法(如导学案):通常以纸质或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自学,更强调预设的学习路径,缺乏视频等动态资源的整合。
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彻底颠倒传统流程,学生通过微课等资源课前学习知识,课堂时间用于深度互动和个性化辅导13。
向导教学法:仍保留“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传统框架,仅通过导学材料调整学习节奏。
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基于实践问题自然演化,后期才被理论化,强调技术赋能和个性化学习1。
向导教学法:多源于特定教育理论(如探究学习),设计上更依赖教师预设。
资源形式:

翻转课堂:依赖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视频),动态性强2。
向导教学法:通常为静态文本材料,灵活性较低。
总结: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教学结构的重构,而向导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工具的改良,二者并非翻版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15:1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规定向导教学法“自学辅导”不能看视频/“识辨演练”不是师生交流互动?
向导教学法中的“自学辅导”和“识辨演练”环节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看视频,师生交流互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向导教学法在教改实践中,通过博采众长不断改进,恢复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权利,形成了课堂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自学辅导、检查复习、识辨演练、归纳总结1。在“自学辅导”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2。而在“识辨演练”环节,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点拨、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2。

此外,自学辅导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理论基础包括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以及程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中的合理成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3。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15: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课堂是向导教学法的翻版教材吗
翻转课堂并不是向导教学法的翻版教材。翻转课堂和向导教学法虽然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它们在教学流程、实施方式和学习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具体来说,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知识,而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和完成作业12。这种教学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他们最初是为了帮助缺课的学生而录制教学视频,后来发现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翻转课堂4。

向导教学法则是一种更广泛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它通常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向导教学法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支持,而翻转课堂则更侧重于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时间和活动12。

尽管两者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方面有共同点,但翻转课堂是通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向导教学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不一定依赖数字化资源。此外,翻转课堂强调课堂上的互动和个性化辅导,而向导教学法则更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支持12。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