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教学中“向导”与“引导”的显著区别
教学中,“向导”突显服务态度,“引导”表达指向功能。
教学中,“引导”只是“向导”服务中一项工作,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还有保障安全、组织活动、激励、评价许多工作,“向导”作用远大于“引导”。
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还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引导”这一核心功能外,向导还承担着多种角色和职责,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向导在“学生主体”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还需要是“组织者”。这意味着向导需要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互动。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1。
其次,向导还需要是“合作者”。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向导应与学生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1。
此外,向导还应是“评价者”。在活动中,向导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向导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确保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1。
最后,向导还需要是“激励者”。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向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励者在活动中的角色对于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至关重要1。
…… …… ……
“向导”强调服务性,“引导”侧重控制性
根本区别在于“向导”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教师作为服务者提供支持;“引导”则隐含教师主导倾向,强调方向把控。 具体差异如下:
功能定位不同
向导:教师作为向导教学法中的服务者,需“想学生之所想,提供学生之所需”,通过创设学习环境、链接新旧知识等方式辅助学生自主探索1。
引导:更接近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通过设定路径、规范行为直接干预学习进程2。
学生主体性体现
向导原则下,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教师仅作为“组织者”存在,例如在自学主导性原则中,教师仅负责激励、反馈等支持性活动1。
引导行为可能削弱主体性,如德育中的导向性原则虽强调方向性,但仍需教师明确政治标准和纪律约束34。
实践场景差异
向导适用于探究式学习(如江苏油田技校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实验),教师像“导游”仅解决“导向问题”12。
引导多用于价值观塑造(如陶行知用糖果教育学生),需教师主动调控学生行为3。
延伸说明:两者本质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向导原则源于张俊杰提出的教育改革实验,将教师定位为“服务者”;而引导更贴近传统德育中教师作为“塑造者”的角色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