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漓江游船的甲板上,望着两岸如画的喀斯特山峰,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这些在小学课本里被反复歌颂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总是令人向往的。金秋四月,我给家里的老人推荐了一次桂林之旅,回来之后听到不是他们对山水的赞美,更多的是吐槽......酒店宣传图片与现实的差距、旅行社承诺与兑现的距离、景点门票价格与服务质量的失衡,构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失望矩阵,跟他们20年前去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
桂林的山水无疑仍是美的,而如今这种美已经被系统地商品化了。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被明码标价,每一段历史传说都被加工成推销话术。在象鼻山公园,目睹工作人员驱赶没有购买摄影服务的游客,在阳朔西街,原本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已被连锁商店和伪民俗纪念品店占领。山水被围栏切割,溶洞被彩灯污染,漓江上漂浮的不仅是倒映的山影,还有塑料瓶和油渍,景区缺乏足够的垃圾桶,导致游客随意丢弃垃圾, 看我后面的照片,象鼻山最佳拍摄点到处漂着的矿泉水瓶也根本没人捡。当地居民告诉他们,二十年前的漓江水可以直接饮用,而今连游泳都需要勇气。旅游开发像一场无休止的饕餮盛宴,吞噬着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自然馈赠。今年天气干旱缺水是一个方便,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在所谓的"民俗村"里,少数民族姑娘们穿着舞台化的服饰,为游客表演经过精心编排的"原生态"舞蹈。她们的微笑标准而空洞,动作熟练却缺乏灵魂。这些表演与其说是文化传承,不如说是对异域风情的消费。当一位银器店老板坦言他其实从未学过传统工艺,货架上全是义乌批发来的商品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被骗的愤怒,更是一种文化被掏空后的悲凉。真正的侗族大歌、壮族三月三正在老一辈人手中渐渐消失,而旅游市场上旺盛的却是这些文化空壳。
桂林的山水风光是世界级资源,但若卫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制约其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此时正值五一,我想一定有更多的游客还在一边游玩一边吐槽。  当清澈的漓江水不再倒映着商家的贪婪,当游客的脚步不再被陷阱绊住,这片山水才能真正焕发"甲天下"的光彩。毕竟,真正的旅游之美,不在于山水的表象,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还有还有,最后说个题外话,老人给孩子买回来的特产海苔卷,根本不是他们桂林的特产,我看了一下好像是大连产的,价格还不便宜,一定又是导游推荐的,不买就要给脸色的那种,这个真的就太不要脸了,你有就有,没有为什么要去外面买来打上你"桂林"的标签呢?
|